摘要:这个名字的选择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与历史上的教宗良十三世有关,更直接指向了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工智能(AI)的发展。
2025年5月13日,教宗良十四世正式宣布了他的新名字。
这个名字的选择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与历史上的教宗良十三世有关,更直接指向了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工智能(AI)的发展。
教宗良十三世在1891年的《新事通谕》中,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呼吁维护正义、劳工权益与人类尊严。
而如今,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AI时代的到来,教宗良十四世选择了同样的名字,以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我选择以良十四世为名,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教皇良十三世曾在他那份历史性的通谕《新事通谕》中,回应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社会问题。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对另一场工业革命,以及AI领域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关系到人类尊严、正义与劳动的维护——教会也向世人奉上她在社会教义方面的宝贵财富。”
《新事通谕》强调了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公平工资,开启了天主教社会教义的先河。
投资大佬Greg Speicher评论道,正是良十三世的《新事通谕》捍卫了工人的权力、公平的工资、工会和私有财产,呼吁正义、人的尊严和共同利益。
因此,良十四世关注即将到来的指数级AI革命的挑战,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近年来,天主教会对AI的发展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月份发布的文件中,教会反思了AI的局限性,它与真理的关系,以及开发和使用AI技术的伦理问题。
文件中还引用了教皇方济各在一年前发布的警告:AI可能创造部分或完全虚假的叙事,从而被人们相信和传播,仿佛它们是真事一样。
可以推测,在良十四世的任期内,AI将成为他的重点关注对象。
此前,在教皇任期即将结束时,方济各就格外关注AI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并且呼吁制定一项国际条约,用以规范AI。他警告说,这种强大的技术,可能会让人类之间的关系变成纯粹的算法。
在去年的七国集团工业化国家峰会上,方济各也发表了讲话。他认为,AI必须以人为本。何时使用武器、非致命性工具决定,应该始终由人类做出,而不是由AI掌握主动权。
在2024年的年度和平文告中,方济各也曾呼吁过,要制定一项国际条约,确保AI的开发使用符合伦理。
美国首任「AI和加密货币沙皇」David Sacks预测,AI将在未来四年内增长一百万倍。他认为,目前至少在三个关键维度上,AI的进展速度是指数级的:
1. **模型**:算法本身在进步,模型每年大概以3-4倍的速度在提升。它们不仅是变得更快、更强,在质量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纯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发展到现在具备推理能力的智能体,甚至还未真正进入智能体的阶段。
2. **芯片**:芯片的进步速度取决于衡量方式,但每一代芯片都要比上一代提升3到4倍。研究人员还在不断优化芯片的联网方式,例如NVL72机架系统可以在数据中心层面带来更强的性能。
3. **算力**:算力也是第三个正在呈指数级增长的领域。只要看看数据中心中部署的GPU数量,就能明白这一点。马斯克刚刚训练Grok的时候,只有十万块GPU,现在这个数量已经飙到了30万,目标是100万。再过几年,数据中心中的GPU可能就会达到惊人的500万块,甚至1000万块。
根据Sacks的推演,单独看的话,算法、芯片和数据中心算力,这三者都会以每年3到4倍的速度提升。也就是说,每两年就会增长10倍。
根据指数级进展,如果每两年增长10倍,那四年后就不是增长20倍,而是100倍。然后再把算法、芯片、算力这三个因素相乘:
- 模型提升100倍
- 芯片提升100倍
- 算力增加100倍
这意味着AI将增长100万倍。
这种巨大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AI模型的价格会下降,另外,它们的性能上线会提升。而整个经济体中可用的AI算力总量,也会增加。
总之,AI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颠覆性作用,将是无法想象的。
教宗良十四世的选择,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更是对未来挑战的深刻洞察。面对AI的指数级增长,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确保技术的发展不会损害人类的尊严和权益。
正如教宗所言,我们必须永远不忘人的尊严和权力。在未来四年,AI的发展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来源: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