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学生结对交流!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08:26 2

摘要:5月16日,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暨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台启动仪式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会上,京藏疆青蒙中学生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等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启动,将以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北京市还将升级打造“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台”,为

5月16日,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暨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台启动仪式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会上,京藏疆青蒙中学生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等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启动,将以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北京市还将升级打造“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台”,为首都教育援助所有区域各项工作提供数智赋能。此举也标志着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正式启动。

教育援助转型升级

开启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建立“市级统筹、区校联动、高校参与、社会帮扶、网络助推”的运行机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好教育援助组合拳。

一是助力受援地办学条件实现根本改善。在新疆,北京市帮助和田地区新改扩建大中小幼职学校200余所;在西藏,共新改扩建学校60余所;在内蒙古,共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264所等,有效补足当地教育设施盲点,改善学习环境。

二是开展“组团式”援助,辐射优质资源。2014年北京市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开创“组团式”支教先河,后拓展到新疆和田、雄安新区,青海玉树、内蒙古乡村振兴重点县等地,累计选派1400余名教育人才,打造40余所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示范学校。

三是开展“内涵式”培训,提升教师能力。着眼打造“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北京市采取示范讲学、培训跟岗、“双名工作室”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训受援地大中小幼职干部教师20万余人次。

四是实施“倾情式”培养,助力学生成长。在京建设西藏中学,15个西藏、新疆内高班,7个和田、玉树对口班,累计培养27000余名民族学生。以“热爱祖国 感受北京”为主题,组织18000余名疆藏青蒙等地学生来京游学。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援助的实效性,北京市积极探索“融铸式”教育协作的新模式,即在保持现有援助规模不变、力度不减的基础上,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培育新型教育协作关系,正式提出“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这一新思路。

“融铸式”教育协作是“组团式”援助的发展和升华,是教育“三个属性”的生动实践,以实现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为终极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帮助受援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为使命,以培养高质量校长教师队伍为基础,以高水平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五个认同”,最终实现援受双方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融铸式”教育协作具有鲜明特征:在发展动力上,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协同、由外部推动向内生驱动、由过度依赖向自立自强转变;在援助形式上,由软硬件投入向系统性构建、由局部帮扶向一体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帮扶成效上,由少数提高向整体提升,由个别学校、教师、学生受益向帮扶地区全覆盖,由单纯的学习、应试向民族情感交融转变,帮助受援地补齐或抬升“木桶短板”,普遍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让孩子们在家门口接受适合的教育、优质的教育的新样态。

为打造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高质量发展模式,北京市将在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更加注重与受援地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提升教育援助合力;二是更加注重助力受援地加强教育诊断工作,强化协作精准力;三是更加注重助力受援地教育管理和教科研体系建设,提升民生保障力;四是更加注重助力受援地校长教师队伍能力整体提升,锻造人才竞争力;五是更加注重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内涵,形成社会协同力;六是更加注重数智化赋能教育支援协作,增强科技支撑力。

三大“三交”活动全新亮相

打造双向奔赴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当天活动现场,北京市正式发布了京藏疆青蒙中学生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等“三交”(交往、交流、交融)试点活动,旨在通过体育、艺术、科技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以小活动促进大团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将覆盖京藏疆青蒙五地千余名师生参加。足球赛将打破地域界限将五地学生混合组队,推动五地球员在比赛中寻找胜利的密码,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中凝聚民族情感的共识。艺术周将以艺术形式展现京藏疆青蒙五地文化的交融,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多彩性,凸显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共同梦想和奋斗目标,最终升华为全体青少年团结一心、共同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科技夏令营将按照“1:1”比例,组织北京学生与藏疆青蒙学生建立“结对共游”关系,共同合作完成例如“智能城市规划”“生态保护方案”等方面课题,引领学生“沉浸式”感受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

为将三项活动的成效由“瞬间体验”上升到“长期浸润”,从“群体活动”深化为“心灵对话”,活动期间,还将组织藏疆青蒙四地学生在京开展入校参观、联欢会、“见字如面”书信结对交流等活动。五地学生将拿起纸笔、鸿雁传书,更加了解彼此,深化友谊,共同进步。同时,推动五地的学校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启动智慧平台

构建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新场景

为打造教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市教委委托首都师范大学在“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等基础上,升级成为“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台”,通过平台可将教育援助的成效辐射至北京支援合作所有地区,形成线上、线下“同心融铸”新格局。

据悉,平台汇集了北京丰富成熟的线上优质资源供全部受援地学生无偿使用,包括空中课堂、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平谷区“近光讲堂”、经开区“人开说”、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教研资源等优质资源。

例如,空中课堂整合了小学至高中12个年级总量超过13,000节课程,可智能化推送给有需要的师生;“近光讲堂”是由平谷区打造的思政品牌及校园文化阵地,定期邀请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以及白岩松、邓亚萍等各领域知名人士授课,并向各受援地直播,送上文化盛宴‌。

该平台打造了智慧管理空间,通过可视化程序可实时展现协作项目进展情况,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发现并解决问题,大幅提高项目实施的成效。同时,在平台上搭建了“云端学校”,为组团式帮扶学校、手拉手结对学校搭建线上交流空间,还可以助力援受双方学校一起开展“同步课堂”“同步教研”,以此推动双方师生“共同成长”。

未来,平台还将引进“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AI应用超市”方便各地学校、教师按需自由选择,助力支援合作地区干部教师和北京同仁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赛道上共同前进。平台还将基于教育支援合作工作开发的专属垂直大模型,为各地干部教师提供“AI智能问答智能体”,通过智能体可检索平台内的所有功能和各类资源。

坚持“首善标准”

推动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朱瑞在会上指出,首都北京作为民族地区最为向往和崇敬的地方,在教育支援帮扶上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与受援省区同题共答,健全完善前后方协同联动、各层级合力推进的工作模式,改善受援地办学条件,激发培育受援地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打造“热爱祖国,感受北京”“我在北京有个家”等特色品牌,在将“点状”支援升级为“立体”支持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多年来,北京援派教师干部与受援地师生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谱写了新时代首都教育协作的华丽篇章。他指出,要提高思想认识、聚焦工作主线、把握时代要求、狠抓落实落地,推动教育支援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会上指出,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体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教育援助工作从关注实际发生到关注实际获得,二是从单向帮扶到双向互动、多向互动,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从要素性解决短缺问题到系统性解决结构性问题,教育援助活动设计更加关注在两地和多地之间构建结构性效果;四是从具体要素求增长到减量发展的模式,通过创造新的生产力,去库存、调结构,实现转型升级获得最佳效果。

围绕深入推进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有质量有成效地抓好系列活动落地见效,李奕指出,要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整体合力,加强全市上下的统筹协调,确保“融铸式”教育协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要积极创新实践,不断优化提升,切实为新时代首都教育援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探索出新模式新路径,为首都教育再添新的靓丽名片;要强化务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牢记“融铸式”教育协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坚持把系列活动有机融入学生正常的教学计划;要严密组织实施,确保安全可控,确保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现代教育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