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数据。根据国家疾控局最近公布的监测结果,南方的阳性率略高于北方,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发热门诊的接诊量有明显上升。你可能会纳闷:“为啥南边热,北边冷?这病毒还挑省份来?”
唉哟,朋友们,新冠这“老熟人”又来串门了!说它是“老熟人”一点都不夸张,这几年,它来来去去,比亲戚还勤快。
你刚以为它收拾包袱走远了,它又悄声无息地从后门摸进来。这不,最近南方那头的阳性率又“蹭蹭蹭”往上爬了一截,比北方略高。
有人一听,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又要起风了吗?这波啥时候能退烧啊?”
别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像拉家常一样聊清楚:为啥南方这波更热?这回的病毒是旧瓶装新酒,还是老酒换了个壶?
咱们身体这套“防火墙”——免疫系统,到底是怎么个工作法?更重要的是,咱们老百姓该怎么应对,才能安稳过这个季节?
先说说数据。根据国家疾控局最近公布的监测结果,南方的阳性率略高于北方,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发热门诊的接诊量有明显上升。你可能会纳闷:“为啥南边热,北边冷?这病毒还挑省份来?”
其实啊,病毒它不挑地盘,它是“风往哪儿吹,它就跟着飘”。空气湿度大、温差变化快、人群流动多,都是病毒喜欢的“生长土壤”。南方这时候正值梅雨季,湿哒哒的,气温忽冷忽热,一会儿穿短袖,一会儿又得裹大衣,这时候最容易感冒、上火、抵抗力下降。
再加上,南方城市人口密集、流动频繁,地铁、商场、学校、写字楼,那都是病毒的天堂。病毒它不像咱打工人,周末还歇一歇,它是“007”全年无休,只要有机会,它就扑上来。
说实在的,大家现在听“新冠”两个字,已经没当年那么紧张了。但它这回回来,可不是穿着当年的那身“旧马甲”。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这一波流行的主要还是奥密克戎的变异分支,但它“升级”了。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个“老油条”,虽然脸没变,但动作更快、穿的更隐蔽。
变异株的传播力比之前的强,但毒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咱们这个“老对手”,变聪明了,知道正面对抗打不过免疫系统,就专门钻“漏洞”,比如在鼻咽部多逗留一会儿,悄悄复制,趁机溜进身体。
有意思的是,这波不少人症状比以往轻,像是“感冒附体”,喉咙痒、咳嗽多、低烧、乏力,但没有高烧和重症那么多。但轻不代表无害,尤其是对老人、基础病患者、孕妇这些“重点队员”,它还是能使坏的。
说到这里,就得聊聊咱们自家的“保安队”——免疫系统了。它不是一锤子买卖,打完一次新冠就万事大吉了。它更像是社区保安,白天精神抖擞,晚上也可能打个盹儿。
咱们身体的免疫力,就像是菜市场的大妈,有经验,但也讲“新鲜”。你给它看一次病毒的“照片”(比如打疫苗、感染后康复),它会记住,但时间久了,它记不清了,就像你上个月买菜的摊主换了人,大妈一时也反应不过来。
这也是为啥,即使打过疫苗、得过新冠的人,还是可能“二阳”、“三阳”。不是疫苗没用,是免疫系统“记性”不如当年。
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慢性病人、免疫缺陷者,他们的免疫系统像是“退休保安”,反应慢半拍,动作也迟缓。所以一旦中招,恢复时间也更长,症状也可能更重。
说到对付病毒,咱不能光靠自己硬扛。现代医学这几年也没闲着,抗病毒药物的“天团”已经排好队准备上场了。
其中一个“老大哥”叫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简称“P药”,它就像个老成持重的“打手”,专门盯着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一棒子打断它的“复制链”。它对早期感染者尤其有效,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早用早好。
还有个“新秀”叫阿兹夫定片,脾气有点“毒辣”,是那种一出手就奔着病毒命根子去的类型。它不仅能阻断病毒,还能降低炎症反应,对一些中重症患者也有用武之地。
但这些药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感冒灵”的替代品。使用前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不能自己乱吃。就像你不能把榔头当牙签用,工具得对路子。
说句不中听的话,现在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误解”。很多人对新冠,仍然有些“老观念”在作祟。
误区一:以为得过一次就“百毒不侵”。错!病毒变异速度快得很,你的抗体认不出新造型的病毒了,就跟你爸认不出你染了头发戴了墨镜的女朋友一样。
误区二:退烧就等于好了。不少人烧退了就放飞自我,结果咳嗽一拖拖半个月。其实烧退只是“战争告一段落”,病毒可能还在“打游击”,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补充营养、睡好觉。
误区三:年轻人就不怕。虽然重症率低,但“新冠后遗症”不是吓人的词儿。有的人阳过几回后,精力大不如前,嗓子也容易发炎,抵抗力下降,别不当回事。
说到底,身体是本钱,免疫力是根子,药物是辅助。想挺过这波高峰,咱得从生活里入手。
首先,别熬夜、不瞎忙、少生气。现在人熬夜不是为了革命,是为了看短视频,一边刷手机一边喊“好困”,你说你图啥?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作战状态”,睡不够,白细胞都打瞌睡。
其次,饮食要均衡,别只盯着火锅、烧烤、奶茶。多吃点应季蔬果,少吃生冷辛辣,尤其是南方湿气重,吃错了更容易感冒。
还有一点,保持适度运动。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但起码每天走走路、拉拉筋、晒晒太阳,都是给免疫系统“充电”。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模型预测,这波高峰大约会在6月中下旬逐步回落。但不是说“哗”一下就清零,而是像退潮一样,一点点往下走。
病毒不会彻底消失,它会像感冒一样,时不时冒个头。咱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它”,而是“驯服它”,把它从“老虎”变成“家猫”。
咱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不少风浪:非典、禽流感、新冠……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人和自然,是要讲规矩、讲节奏地相处的。
别把健康当成理所当然,它是你一日三餐里夹着的蔬菜,是你晚上的一小时好觉,是你饭后遛弯的那十分钟阳光。病毒的“回马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健康的“掉以轻心”。
——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放在今天,可以这样理解:哪怕你现在没阳,也请为身边的人负责,为未来的你负责。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春季新冠病毒感染监测通报[EB/OL].(2025-05-06)[2025-05-15].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S]. 北京: 国家卫健委, 2024.
[3]王帅, 刘艳红, 周文强. 新冠病毒变异株XBB的传播特点与防控建议[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4, 25(3): 305-3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湘珺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