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4月1日一早刚上班,向有“铁局长”之称的时任F县公安局长就风风火火地叫来主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和刑警大队队长,不等他们坐下,就通报了黄牛铺派出所刚刚报来的一个紧急案情:大约凌晨时分,hh铺镇草ly村四组农民的6头耕牛被盗。说罢便以强硬的口吻说道:“你们
1998年4月1日一早刚上班,向有“铁局长”之称的时任F县公安局长就风风火火地叫来主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和刑警大队队长,不等他们坐下,就通报了黄牛铺派出所刚刚报来的一个紧急案情:大约凌晨时分,hh铺镇草ly村四组农民的6头耕牛被盗。说罢便以强硬的口吻说道:“你们马上组织警力,一定要尽快侦破此案,抓住盗牛贼,破不了案就不要回来!”
一
几分钟后,副局长、刑警大队队长和中队长及干警等一行6人便驱车赶赴现场。
坐在车上,几个人便不由你一言、我一语地回顾起近一段时间一幕幕相似的案情:1997年9月,城关镇辛庄村老农刘某家的一头大犍牛被盗贼宰杀于嘉陵江桥下,现场只留下牛的内脏和一张牛皮,看到这个场景,刘某当下趴在现场大哭,勘查现场的干警无不为之动情。
紧接着,h牛铺、hh铺镇、l口、h口等地的牛羊相继被盗。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山地复杂的环境,决定了耕牛几乎与他们相依为命。
春播秋收,牛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劳动伙伴。有些丢失耕牛的农民见到公安干警,便流着泪跪在他们面前,恳求他们尽快抓住盗牛贼,那悲恨交加的话语和焦灼、期待的神情无时无刻不在叩击着干警们的心扉。然而,自去年9月以来,接连发生的几起耕牛被盗案不仅没有破获,而且,猖獗的盗贼又一次铤而走险,一次盗走了农民的6头耕牛,其行径实在令人发指。
耕牛被盗现场位于316国道一侧的草ly村,牛圈离住户较远,而且几乎无任何防护措施。共有6头耕牛从牛圈放出,其中4头被盗走,2头被散放在河滩。在被盗现场一公里处的简易公路边,干警们发现两辆中型农用客货两用车轮和牛蹄的痕迹,只在未盗走的牛的脖铃里提取到盗贼因怕声响塞入的布条和布头。干警们经过现场分析,达成以下共识:一、作案人员在2人以上,且系惯盗,并带有两辆中型农用客货两用车接运耕牛;二、盗贼中有知底细的本地人;三、从车轮的走向看,盗贼的去向很可能是宝鸡方向。
专案组当即兵分两路,一路沿316国道朝宝鸡方向查控有关的销赃渠道;另一路由派出所在辖区及重要地段捕捉线索。当天沿途派出的人员反馈回这样一个信息:据一过往司机反映,4月1日凌晨时分,在草ly村去龙王沟的沟口发现两辆蓝色华山牌工具车;316国道太平庄收费站的值班人员也证实,凌晨5点钟,有两辆农用车载着4头耕牛从收费站通过,但在宝鸡市却没有发现盗贼的任何踪迹。但干警们并没有灰心,4月2日一早副局长便与刑警大队队长和中队长直奔宝鸡。
二
宝鸡人海茫茫,仅屠宰场点就有数十家,大部分集中在桥南一带。因此,专案人员一进宝鸡,就将指挥部设在了渭滨分局桥南刑警队。
4月2日上午,桥南某屠宰点走进几个牛贩子模样的人,他们问老板:“你们收活牛吗?”
“我们刚刚进了4头,过几天你们再来。”
几个“牛贩子”刚走,配合工作的渭滨干警就进了这家屠宰点,仔细询问老板4头牛购买的时间及贩牛人的情况,得知这4头牛确实是3月30日分别从4个农民手头收购的。
化装成牛贩子的凤县公安干警听到这一消息,心中升起的即将破案的希望,随着调查的深入又一次破灭了。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去查看通往平凉、西安高速公路上的检测装置,可是仍没有找到盗牛贼的蛛丝马迹。
宝鸡几十个屠宰场点几乎被专案组一个个地排查了一遍,却没有任何收获。4月3日,专案组干警们又听说宝鸡县阳平镇有一个外贸冷冻屠宰场,他们又奔赴阳平,直到午饭时刻,公安干警又一次两手空空地走出这个屠宰场,临分手时,副大队长问送行的采购员:“你们还知道宝鸡哪里有屠宰点?”
这位采购员说:“桥南市一建公司隔壁有个姓徐的回民,儿子叫海旗,手下有七八个人专门开着华山农用车,到山里买牛,你们到那里看一下。”
干警们连中午饭也顾不得吃,立即化装成牛贩子直奔新的目标。
三
宝鸡公园路市一建公司隔壁小巷内的一片空地上正在宰杀活牛。绑在树上的一头耕牛立刻吸引住了“牛贩子”的目光。只见这头牛的毛很乱。一只后腿留有明显的碰伤。办案干警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头出没于山地荆棘丛中的耕牛。紧接着,他们又在已被宰杀的牛中,发现了与失主提供的特征相似的牛角。他们立即拨通了110报警电话,不到五分钟,桥南派出所警长就带了两名干警赶到现场……
当晚9时30分,几位失主赶到已被公安部门严密监控的屠宰点。
几位山地农民一下车,就争先恐后地冲进徐家院子。忽然失主赵俊义的妻子朝仅剩的那头牛跑过去,带着哭腔说:“是它!这就是我的牛!”连续两天挨饿受惊、突然见到自己的主人的牛依偎在主人的怀里,“哞哞”地叫个不停。
据屠宰业主徐海旗提供,他是4月1日上午从渭滨区高家村兽医站高某处以5000元买的4头牛,其中两头犍牛,两头母牛。
胜利的喜悦使干警们忘记了连日奔波的疲劳,立即对高某进行突审。然而,连夜的突审又给高度兴奋的干警们迎头泼了一瓢冷水。据高某提供的线索,这4头牛是他4月1日早6点钟从一个姓黄的四川拐子处以3860元买的。姓黄的有50来岁,还带了一个小伙子,拉牛的是一辆农用车。由于是头一次打交道,加之从牛价便宜的程度,高某和妻子怀疑牛的来路可能有问题,便让妻子要来拐子的身份证,发现拐子叫黄履福,并将身份证的有关情况记在自己的一个本子上,先付了黄1060元。4月2日,黄又来到高家,高的妻子又付了黄2500元,并问黄的住址,黄称他就住在高家村油库附近。黄走后,高的妻子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记下的黄的有关情况的那页纸被黄撕掉了。
面对又一次失去线索,富有刑侦经验的F县公安局副局长断定黄就在高家村附近,很有可能还会在这一带出现,遂对高某的妻子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
询问完高某,干警们不顾夜半更深,又到高家村油库一带查找姓黄的拐子,当地居民均不知此人。看来,黄所说的居住地址纯属谎言。干警们查询归来,已是拂晓时分。
刚躺下,用于捕捉线索的BP机突然响了,显示出“四川人在高家村市场出现,速来人”的留言。干警们一夜的劳累顿消,大家一跃从床上爬起来上了警车,但车到半路,BP机又响了,上面显示“四川人又溜了。”干警们依然赶到高家村一带守候,可是直到晚上9点,再也不见丝毫信息。
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守候调查中,干警们了解到,潭家村有个看鱼池的老汉是个劳改释放人员,常和一些来路不明的人往来。
当晚,干警们找到了看鱼池的张某,经反复做工作,他终于说出他与四川黄履福有过往来的线索;他还提到,常跟“黄拐子”往来的小伙叫张某跃,是F县人,和黄一样也是个“二进宫”。
一个电话将这个信息传回F县,凌晨一点多钟,正当专案组的干警在宝鸡寻找盗贼之际,张某跃落网的消息又自F县传来。张某跃供出,黄履福在太白县上门,但具体地址不详。
黄履福到底溜到哪儿去了呢?他上门究竟在太白县什么地方?……F县公安局副局长在战友们的鼾声中辗转难眠,一个个问号出现在他的脑际。
四
次日一大早,F县公安局副局长便对刑警大队队长说:“你赶快到新宝砖厂(宝鸡监狱)查查黄的刑事判决书和有关资料。”
不久,刑警大队队长从新宝砖厂兴冲冲地带回了岐山县人民法院(92)岐法刑字102号刑事判决书和黄履福的一张照片。判决书称:黄履福系四川省江北县人,现住太白县鹦鸽乡六家村三组,1970年9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1984年10月释放,1992年又因与他人盗窃耕牛、奶羊等,被岐山县人民法院判处6年6个月有期徒刑,1997年5月减刑释放。
刑警中队队长当即带领两名干警赶往太白,不顾天雨道路泥泞,赶到距县城48公里的鹦鸽乡六家村,于当晚11时,在当地派出所的协助下,将黄履福从被窝里抓获。
原来,在高家村市场,高某的妻子发现了黄履福,即打传呼向专案组报信后,便朝黄履福冲过去,大声喊道:“姓黄的,你这个偷牛贼,你别走!”
黄履福闻声撒腿便跑,瞬间就消失在人头攒动的市场之中,随后便慌慌张张地登上去太白的班车溜掉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公安干警会这么快就知道了他的下落,打碎了他的黄粱美梦。
在威严的蓝色盾牌面前,黄履福这个惯盗,终于再次显露出他的丑恶原形——
“1997年9月的一天晚上,我和张某跃通过先踩点后作案的方法,在F县城关镇辛庄村一家农户窑洞里偷了一头大犍牛,拉到大桥下的河坝,由张某跃宰杀后,把肉装在蛇皮袋坐班车到宝鸡,卖给了宝鸡灯泡厂的工人,得了200元,我和张某跃两人均分。
“九七年国庆节前后,我和张某跃又到F县h牛铺偷了一头母牛……这两起宰杀的牛,我俩都把牛皮、牛头、内脏和牛腿扔在河坝,把肉背到宝鸡卖了……”
这次,黄履福这个惯盗和张某跃又是采取先踩点后作案的手段,于3月30日早晨,从宝鸡坐班车来到草ly村,发现有多家牛圈有牛,圈门不是用铁丝拧着,就是用木棍插着,便于3月31日下午5时许,在宝鸡火车站租了两辆华山牌农用车,买了一根长绳,将其割成5节,于凌晨左右来到目的地,趁着夜色进入事先踩好的牛圈,盗出6头耕牛。由于车小,只将两头母牛和两头犍牛分别装在车上,将其余2头扔在了河坝逃离现场,大约清早6时许拉到宝鸡高家村,卖给了高某,其中张某跃得到赃款1000元。
黄履福和张某跃的落网,揭开了人们心中的团团迷雾,原来黄履福释放后又重操旧业,相继发生在F县的几起耕牛、山羊被盗案全是这两个盗贼所为。二人共盗得耕牛12头,山羊6只,价值近3万元。
刚刚落过一场春雨,山里春忙的味道更浓了。偷牛贼落网的消息不胫而走,hh铺镇副镇长和几名失主来到F县公安局,激动地点燃鞭炮,将一面绣着“人民警察为人民、危难之际显身手” 的锦旗送给了公安干警……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宝鸡市优秀退伍军人”等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