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豌豆,老一辈沙地人就会感慨万千,勾起无尽回忆:“青黄不接”中是豌豆果腹艰难地度日,窘迫生活中是豌豆伴随度过了年年岁岁。日子难过,豌豆好吃。在难过与好吃的碰撞中,是豌豆帮我抹平了一时的艰难生活、跨过了人生的眼前坎坷,遐想着明天的丰收生活。
豌豆,这一穿行于沙地时光的青绿诗行
编织出半世纪充饥与守望的双重纹章
从二月播撒的褐色种粒
到五月攀架的蝶形白花
从青黄不接时的救命粮囤
到端午粽香里的翡翠点缀
这里藏着怎样的土地馈赠与生命礼赞?
让我们俯身沙地的田垄间
去聆听豆荚爆裂时的细碎声响里
沉淀多年的饥馑记忆与丰收祈愿
一说起豌豆,老一辈沙地人就会感慨万千,勾起无尽回忆:“青黄不接”中是豌豆果腹艰难地度日,窘迫生活中是豌豆伴随度过了年年岁岁。日子难过,豌豆好吃。在难过与好吃的碰撞中,是豌豆帮我抹平了一时的艰难生活、跨过了人生的眼前坎坷,遐想着明天的丰收生活。
豌豆,沙地人有不同叫法:有的地方叫“花船豆”,因为它的豆荚充实饱满,像一只碧绿的弯弯小船,煞是好看;有的地方叫“寒豆”,因为它踏着春寒的脚步艰难成长,在春暖花开的日子迎风摇曳,是寒冷中酝酿出的豆子。豌豆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毫不张扬地奉献出丰实的豆荚。豌豆分白花、红花两种,沙地人大多种的是白花,因为充饥以白花为好,当菜吃是红花为好。
沙地人肯吃苦,哪怕麦粞饭、番薯饭、六谷(玉米)糊……上顿不接下顿地度日,依然坚定不移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辛勤耕作着赖以生存的沙地。沙地人特别会过日子,创造出了萝卜干、大头菜等令人咋舌的美食,而豌豆正是沙地人辛勤劳作的一部分,是诸多创造中的一道耐饥的美味。
沙地人不光自留地上种有豌豆,而且还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滩池边、埂头路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杂边地,见缝插针地种豌豆。沙地土质松软、排水良好,适宜种豌豆。豌豆很耐长,只要给点土地,它们都会快乐生长。
豌豆2月下旬下种,不久就长出碧绿的豆苗。然当豆苗喜出望外地仰望天空时,却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倒春寒的考验。豌豆扎根土中尽情伸展,曲折的茎在无畏中不断生长,无数绿色的叶子迎风舒心飞舞;人们在豆苗旁用竹竿搭起一米多高的豆架,豆苗顺势在豆架上蓬勃地攀高生长;豆苗越长越高,绿叶越长越多,迫不及待地爆出无数花蕾,不久豆棚上上下下就翻飞着洁白的“小蝴蝶”。
花朵凋谢后,一只只绿色豆荚在叶片下时隐时现,豆荚里安逸躺着一排米粒大小的豆仔。吮吸着沙地干冽的乳汁,碧绿的豆荚里躺着的豌豆逐渐饱满起来,颜色从翠绿逐渐变成粉绿、金黄,翠绿时当菜吃,粉绿时可充饥,金黄后炒着吃。豌豆从生命开始,到最后结下种子,不过百来天,是“时间短、见效快”的作物,也是“青黄不接”的应急食物。
豌豆很随和,4月底5月初,嫩豆荚炒着当菜吃,滴绿粉嫩地躺在碗中,搛一筷入口,那鲜香就情不自禁缠绕齿间,味道好极了。当粉绿的豆荚饱满,正是“青黄不接”的5月下旬:人们就少数留种外,全部拔起背回家,豆蓬斩碎后喂猪,豆荚清洗后在锅中煮熟,用碗盛着当饭吃。
豌豆好吃,豆荚放入嘴里,用手轻轻一拉豆荚柄,数量不等的豌豆就滴溜溜地滚入口腔;丢弃豆荚,那鲜香就会随之飘逸开来,引得旁人馋涎欲滴。轻轻一嚼,那粉粉嫩嫩甜甜的味道就会激起舌蕾兴奋,令人食欲大增。吃完一碗再来一碗,不知不觉中节省了许多粮食,难熬的“青黄不接”难关也过了。
沙地人对豌豆情有独钟,除了充饥外,还有端午吃豌豆糯米饭的传统:白白的米饭和绿绿的豌豆,形成白绿分明、糯粉相济的诱人美色;醇醇的米香和纯纯的豆香倾情融合,是一种无法比拟的诱人鲜香;软糯的米和粉糯的豆交织一起,那微甘和稍咸的味道真是人间美味啊。即使豆荚黄老,将晒干的黄黄豆子炒着吃,那种香、脆、醇,简直难以言表。
来源:钱塘新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