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船山先生》: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0:04 2

摘要:这部纪录片以时间为脉络,徐徐展开船山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1619年,他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明末。彼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年少的王船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目睹了国家衰败与社会动荡,这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5月12日至15日晚7点30分,湖南卫视与芒果TV播出了4集纪录片《船山先生》,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十七世纪的思想之门。

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王船山(1619—1692)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与深邃浩瀚的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连续四晚的沉浸式观看,不仅让我对这位文化大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引发了对其精神内涵在当代价值的些许思考。

这部纪录片以时间为脉络,徐徐展开船山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1619年,他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明末。彼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年少的王船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目睹了国家衰败与社会动荡,这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早年的船山先生,历经生活颠沛流离,参与起义,试图挽救危局,却遭遇失败;踏入官场,又深陷风雨,难以施展抱负;面对清军的铁骑,他被迫踏上逃亡之路,历经艰辛。然而,这些挫折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成为他思想成长的养分。

令人敬佩的是,他人生中最重大的成就大多出自晚年。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疾病缠身,他仍笔耕不辍。1691年,船山先生去世前一年,在哮喘的折磨下,他依然完成了两部史学专著的定稿,这种对学术的执着与坚守,令人动容。

衡阳县船山先生旧居湘西草堂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船山先生多方面人格魅力,这些精神品质在当下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船山先生炽热的爱国精神。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无数人在改朝换代中迷失方向。船山先生却始终坚守对明朝的忠诚,毅然投身抗清斗争。明亡后,面对清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他拒不剃发,坚决不与清廷合作。

在那个“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时代,他的这一选择,不仅意味着与安稳生活的决裂,更可能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船山先生毫不畏惧,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展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精神,不是口号式的呐喊,而是融入血脉、刻入灵魂的坚守。

在当代,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爱国精神依然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船山先生的爱国之举,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其次,船山先生的学术钻研精神同样令人赞叹。他一生勤奋著述,在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还是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晚年,他都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

船山先生潜心研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在哲学领域,他的著作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在历史研究方面,船山先生的《宋论》《读通鉴论》等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历史进行剖析,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当今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船山先生的学术钻研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探索未知,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再次,独立思考精神是船山先生思想的又一闪光点。在当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占据着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多数人对其奉为圭臬,盲目追随。然而,船山先生却敢于突破传统,对这些权威思想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在“理气关系”、“知行关系”等哲学问题上,船山先生坚持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主张“理在气中”,批判了程朱理学“理先气后”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且变化有其规律。

这种勇于挑战传统、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目前,各种观点和信息充斥着生活,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形成自己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最后,船山先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令人钦佩。他一生,可谓是一部与命运抗争的奋斗史。多次面临生命危险,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船山先生始终没有被困难打倒。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贫困交加的晚年,他都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著书立说。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通过文字传承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他能够在逆境中坚守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王船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也一定能够在逆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部纪录片还告诉我们,船山先生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三不朽”的理念。当立功无门时,他选择立德、立言。在贫苦交加的环境中,他不改其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宋论》《读通鉴论》等煌煌巨著。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后世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功利的满足,难以理解王船山为何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理想和信念。然而,正是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才使得他的思想和精神得以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这部纪录片《船山先生》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讲述故事和情节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王船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内涵。片中金句频出,我还做了些认真记录: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日新”观。

王夫之由《易传》的“生生之谓易”,推演出了“天地之化日新”的观点。认为天下事物,无时无刻不在更新。

人性亦是如此。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实际上每一秒都在发生变化。

就像眼前的这个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都是新的,可王夫之却把自己永远留在了他的故国。——《船山先生》第三集。

人生如舞台。上场、谢幕,潮起、潮落,对船山先生都已不再重要。

将一生所学以个人独有的方式阐发出来,将庞大的精神世界留给后世评说,漫漫历史中能有几人?

这一切,足以告慰船山先生一生的颠沛和无尽的孤独了。——《船山先生》第四集。

衡阳县湘西草堂

当然,看完《船山先生》,个人以为,稍感遗憾的是,纪录片在拍摄取景方面,对现代元素的呈现相对较少。船山先生的出生地南岳衡山,还有衡阳县曲兰镇保留完好的旧居湘西草堂,以及他的长眠之地和事迹陈列馆等等,都是极具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地方。

我想,要是能够在纪录片中多一些船山先生家乡的镜头,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王船山的生平事迹,也能够为衡阳的文化旅游事业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吸引更多人去打卡,感受船山文化的魅力。

瑕不掩瑜。看完《船山先生》,我又进行了多次回看,也仿佛进行了一场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王船山、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谭嗣同......

思来想去,我以为,这部纪录片充分展现了船山先生的爱国精神、学术钻研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些一个个小故事犹如璀璨的星辰,温暖了历史的天空,也为当代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不言而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更应当传承和弘扬船山先生的这些精神品质,将其融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像《船山先生》这样优秀的人文纪录片出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未来已来,令人期待。(完)。

衡阳县王船山之墓

刘 明,男,湖南永顺人,现定居长沙。湖南省政协委员,湘西州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新阶联成员,长沙市新阶联成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学员,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大汉控股集团、凤凰旅投集团公司、永顺县毛坝村等单位宣传策划顾问。著有散文集《追寻沈从文的足迹》。

来源:湖南刘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