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营业已有14年的ZARA济南恒隆广场店发布闭店通知,引发市民热议。ZARA作为快时尚巨头曾在济南风光无限,为何突然撤店?对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进行了走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管悦
近日,营业已有14年的ZARA济南恒隆广场店发布闭店通知,引发市民热议。ZARA作为快时尚巨头曾在济南风光无限,为何突然撤店?对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进行了走访。
ZARA济南恒隆广场店将闭店
已在此营业14年
5月15日,记者在济南恒隆广场一层的ZARA门店看到,虽是工作日,依旧有不少消费者正在选购。该门店自2011年商场开业就已入驻,是该品牌在济南市场面积最大的门店,已陪伴泉城消费者走过14年时光。
“5月26日营业结束后,这家店就关了。”该门店工作人员表示,租约到期,闭店属于公司业务调整。
随后,记者致电济南万象城门店咨询营业情况。其工作人员表示,ZARA济南万象城店正常营业,没有闭店打算,暂时不会再在济南市场拓展新店。
2010年,ZARA首店进驻济南魏家庄万达广场,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消费热门店。此后几年间,ZARA相继入驻济南恒隆广场、万象城、万虹广场等商圈黄金位置。
奈何“好景”不长,2021年1月,ZARA首店迎来撤柜清仓,济南市场份额也随之不断减少。
在社交平台上,ZARA闭店的消息引发不少消费者回忆。“当年ZARA经四万达店开业的时候,门店内挤满了人,不少人大包小包的买回家。”济南市民王女士说,大学毕业后每次约朋友逛街,ZARA都是必逛之地。
近年来,ZARA闭店的消息频出,贵阳、东莞、惠州等地门店清零。在山东市场,也将仅剩济南万象城和青岛万象城两家店。
七年时间门店缩水超六成
启动“关小开大”模式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ZARA中国市场门店最多时为183家。2025年5月13日,记者通过ZARA官方小程序查询发现,截至目前,中国市场仅剩65家店。意味着,七年时间其门店数量缩水超六成。
从ZARA今年关闭的门店来看,既有济南恒隆广场店、深圳龙岗万科广场店等10年以上老店,也有长沙荟聚商场店、北辰三角洲大悦城这类营业不足三年的新店。
“现如今,快时尚品牌模式相对固化且门店面积较大,在客流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一旦租约到期,不少都面临切割或撤场。”济南一商场招商运营工作人员表示,品牌方通常综合评估销售数据、品牌形象及增长潜力等多重因素,从而通过关闭低效店、引进新品牌来提升双方运营效率。
对此,其母公司Inditex集团曾回应称,中国市场对ZARA及Inditex集团而言,仍是重要的战略市场,不会退出。品牌一直在不断优化和升级门店,通过开设更大规模的门店,同时借助高效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加整合的时尚体验。
3月21日,ZARA亚洲旗舰店在南京新街口开业,引进ZACAFFÈ、自助售卖机、潮流自拍舱等新模式,消费热潮。ZARA深圳壹方城店、ZARA王府井亚洲旗舰店等门店也相继开门纳客,吸引不少消费者光顾。
其集团财报也显示,截至2024财年末,集团持续推进店铺优化升级,全年开设257家新店,254家店铺重新装修。其中121家进行扩建,386家门店优化或合并。
消费者更趋理性
服饰行业进入精细化生存时代
除ZARA外,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也在推进门店优化战略。2024年5月,优衣库武汉楚河汉街旗舰店开业首日吸引超3万顾客。其母公司迅销集团表示,未来三年,每年净减少或翻新50间门店,注重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开店密度上更偏重“大店”。
“随着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本土国潮品牌的崛起以及运动户外风潮的持续渗透,消费者对原来快时尚服装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晴表示,如今的消费者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逐潮流,而是更注重品质、性价比和个性化表达。
在张晴看来,服饰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追求门店数量规模上的狂飙突进,到门店质量上的精细化运营,是品牌商业模式升级的必然结果。未来,服装品牌除提升产品力外,还要聚焦消费者多元需求,在场景化、差异化、服务体系和体验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