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源社区到赛博志愿:在科研报国中播种志愿精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11:13 2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的实验室里,很多人的电脑常常在深夜依然运行。设备正运行着最新编译的操作系统,桌上堆放着操作系统开发的书籍和各种开发板——这里是傲来操作系统线上训练营的教学现场,也是开源欧拉等社区代码审核的“第二战场”。作为傲来操作系统线上训练营总负责人,武延

在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的实验室里,

很多人的电脑常常在深夜依然运行。

设备正运行着

最新编译的操作系统,

桌上堆放着操作系统开发的书籍

和各种开发板——

这里是傲来操作系统线上训练营的教学现场,

也是开源欧拉等社区代码审核的“第二战场”。

作为傲来操作系统

线上训练营总负责人,

武延军及其团队

将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

注入代码世界,

在全球开源生态中

书写着中国志愿者的数字答卷。

奉献:

以代码为火种

点燃自主技术的灯塔

“真正的技术自主,并不一定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全球协作中找到并提升自己的生态位。”面对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封锁,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武延军的解法颇具巧思。面对“卡脖子”困境,武延军深谙“开放即力量”。

2020年,他带领团队启动“傲来” RISC-V原生操作系统研发,在openEuler社区版本基础上,搭建起开源软件可靠供应链管控平台与源码级自动化编译构建平台。这意味着团队不仅要完成技术攻坚,更要将核心成果反哺全球开源社区——他们贡献的编译工具链与操作系统核心代码,如今已嵌入每一台 RISC-V 设备的运行逻辑中。

武延军将实验室的深夜灯火视为 “志愿之光”:团队放弃商业利益,将技术成果以开源形式共享,只为让中国在国际开源生态中获得 “生态位” 话语权。这种 “开源无国界,成果有归属” 的奉献模式,让中国技术以志愿的姿态嵌入全球产业链,用代码奉献打破技术封锁的壁垒。

友爱 :

打开科研围墙

让技术智慧流动成河

在武延军的理念中,“友爱” 是打破科研 “围墙” 的密钥。他将开源理念注入教育,在陈渝、向勇、李明等学者共创‌的OpenCamp操作系统训练营‌的基础上打造了傲来操作系统训练营,开启“赛博志愿”新范式。

他主导的傲来操作系统训练营,正是将中科院软件所的科研资源转化为 “数字公共品” 的实践——国家重大课题被拆解为实战项目,工程师转型为讲师,博士生担任线上助教。这种 “科研资源志愿化” 的模式,让实验室的 “高冷技术” 变成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

“当工程师站在直播镜头前,用‘友爱’重构知识传播链,技术就有了温度。” 训练营技术团队负责人常秉善对此深有感触。首期训练营中,有学员因缺乏硬件设备陷入困境,助教团队自发组建 “共享小组”,通过远程协作让学员完成代码调试。这种跨越地域的技术互助,让开源社区成为超越国界、学历、资源的 “友爱共同体”。

互助:

构建赛博志愿网络

让每个开发者成为节点

在傲来训练营的互助体系中,“奉献者” 与 “学习者” 的角色边界被彻底打破。

项目负责人于佳耕承担着 “桥梁搭建者” 的角色。他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 “RISC-V 生态构建” 课题,拆解为 4 个实践项目,并转化为训练营的核心课程模块。这种 “科研任务志愿化” 的转译过程,并非简单的任务拆分,而是将涉密内容脱敏、将理论模型具象化。

“站在讲台上比调试代码更紧张。” 技术团队负责人常秉善笑着回忆首次授课的场景。他带领10余名工程师组成 “技术志愿团”,将实验室的前沿技术系统转化为线上课程。

100 多个线上学习小组、百余位助教与学员队长,构成了训练营独特的 “互助网络”。武延军将其称为 “赛博志愿的毛细血管”:在虚拟化、大数据、AI等课程模块中,学员以“测试驱动” 模式组队攻坚,通过性能分析、方案优化等环节参与国家级课题。两期训练营数据显示,晋级率提升 106%,90 余名学员进入项目实践阶段,提交的优化建议被课题直接采纳。

“互助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让每个开发者成为知识节点。” 这种多层互助机制,让技术智慧在训练营中形成 “涟漪效应”—— 正如武延军所言:“当学生指着代码说‘这段是我写的’,互助就变成了创造。”

进步 :

从代码贡献者

到生态定义者的跃迁

在武延军的志愿图谱中,“进步” 意味着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航的质变。他主持的中国科学院RISC-V先导项目,正从 RISC-V 指令集层面重构技术话语权,推动完全开放的国际标准;面对 AI 与芯片融合趋势,他提出 “让 AI 需求驱动操作系统设计”,探索低功耗大模型推理载体等前沿领域。这些探索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中国科研志愿者从 “参与者” 向 “定义者” 的身份升级。

更深远的 “进步” 发生在人才培养层面。训练营学员中,20 余人获得中科院软件所深度实践机会,成为直面产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他们带着“做中学”的经验,将开源精神带入企业,形成 “志愿—实践—反哺” 的生态闭环。武延军的著作《开源软件供应链》《鸿蒙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实践》等,更成为众多开发者的“进步指南”,在数字世界播撒志愿精神的种子。

从研究员到学员,从实验室到线上课堂,武延军团队用代码编织的赛博志愿网络,让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在数字空间具象为一行行可运行的代码、一场场跨时空的协作、一个个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 当越来越多开发者以志愿身份点亮科技星空,中国基础软件的星辰大海,正迎来属于开放生态的黎明。

共开一片“海”

/海淀赛博志愿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