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赣州市章贡区的校园里,劳动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小手、一张张专注投入的笑脸。近年来,赣州市章贡区将劳动育人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全学段贯通、全场景覆盖、全主体协同”的劳动教育新格局,让新时代劳动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
在赣州市章贡区的校园里,劳动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小手、一张张专注投入的笑脸。近年来,赣州市章贡区将劳动育人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全学段贯通、全场景覆盖、全主体协同”的劳动教育新格局,让新时代劳动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三年级组折幸运星比赛开始!”5月9日,在红旗大道第二小学的操场上,随着哨声响起,孩子们手指翻飞,五彩纸条在掌心旋出优美的弧度。
这是该校每月劳动技能大比拼的现场,赛场上,低年级学生专注地折叠衣物、制作书皮;中年级孩子巧手翻飞编织中国结,将水果雕琢成艺术拼盘;高年级学生则化身“小厨师”,现场制作凉拌黄瓜。这些看似寻常的家政项目,实则是经过科学设计的劳动教育课程。
“在这几个月的活动中,我学会了制作凉拌黄瓜、制作立体贺卡、制作西红柿炒鸡蛋这些技能。在劳动中,我收获了很多的快乐!”赣州市红旗大道第二小学学生何芊芊兴奋地说。
据了解,赣州市红旗大道第二小学每个月月初都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各年级家政劳动项目清单并要求同学们以拍摄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每月月末进行一次评比,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红旗大道第二小学的这一做法是赣州市章贡区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章贡区制定了《章贡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真劳动为追求,以全时空为场域,以课程化为基础,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机制,致力于让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日常化。
在赣州市章贡区,各校结合实际校情和区位特点,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赣州市阳明小学的《无土栽培种植与研究》特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赣州市阳明小学的无土栽培实践基地,学生们正一大一小搭配,分组进行种植,几名学生拿着植物生长记录表,详细标注着光照时长、pH值等变化。“原来生菜不需要土壤也能生长!”孩子们惊叹于科技的力量。
赣州市阳明小学校长丁胜财介绍,该校依托王阳明思想教育体系,构建“五+”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科技办学特色相融合。同时开设《纸模服装我设计》《艾与花生的一生》等系列课程,引领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
章贡区教育体育局教育体育股股长易蔚毅表示:“我区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方面入手,打造立体、综合、多元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劳动、感受劳动,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
在赣州市章贡区的教育版图上,劳动实践的场域早已突破校园围墙。沙石镇霞峰村的“耕读园”里,城市孩子们第一次挥动锄头翻整菜畦;水东镇虎岗村的客家围屋中,老匠人手把手教授竹编技艺;实践基地里,艾米果制作课程前排起长队……这种“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模式,使劳动教育资源呈几何级增长。
更令人瞩目的是,赣南师范大学与章贡区共建的大中小幼劳动教育联盟,高校专家带着最新教研成果走进中小学课堂,中小学教师带着实践案例登上大学讲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圈”。
易蔚毅说:“接下来,我们将以成立大中小幼劳动教育联盟为契机,持续深化课标体系研究、特色课程打造、教学资源共用和教学成果共享,探索赣南‘三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完善新时代下具有章贡特色的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体系。”
当劳动教育摆脱“说教式”灌输,以鲜活的课程、真实的场景、温暖的体验走进学生生活,从折叠一件校服到培育一株秧苗,从服务社区老人到传承非遗技艺,章贡学子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读懂“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体会“秋收万颗子”的喜悦。
章贡区用三年时间探索出的劳动教育新路径,不仅让校园充满泥土芬芳,更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精彩答卷。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