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7 年 3 月,甘肃省静宁县一座不起眼的土坯房里,41 岁的巫医吴生彦正对着铜镜发呆。他额头上新纹的 "帝王痣" 还在隐隐作痛,耳边回响着高士秀昨天的话:"从今天起,你就是爱新觉罗的正宗后裔,改名达尔六吉,是我们要拥立的皇帝。" 这个一辈子靠给人驱邪治病
1917 年 3 月,甘肃省静宁县一座不起眼的土坯房里,41 岁的巫医吴生彦正对着铜镜发呆。他额头上新纹的 "帝王痣" 还在隐隐作痛,耳边回响着高士秀昨天的话:"从今天起,你就是爱新觉罗的正宗后裔,改名达尔六吉,是我们要拥立的皇帝。" 这个一辈子靠给人驱邪治病为生的中年人不会想到,自己即将卷入一场荒诞的政治闹剧,更不会想到两个多月后,会以 "伪皇帝" 的罪名被枪决。而一手导演这场闹剧的,竟是曾在宁夏辛亥革命中叱咤风云的同盟会骨干高士秀。
1876 年,高士秀出生在宁夏府城(今银川)一个贫寒的马姓家庭,后来过继给高姓舅舅,改名高士秀。少年时的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尤其痴迷武术,每天跟着江湖艺人练习拳脚刀剑,不到 20 岁就成为当地有名的 "武痴"。因为好打抱不平,常为穷人出头,被百姓称为 "府城英豪",渐渐在帮会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 "贺兰山堂" 的堂主,手下聚集了上千名哥老会兄弟,势力范围从宁夏北部延伸到陕北。
清末的西北大地,民生凋敝,革命思潮涌动。1911 年 4 月,同盟会陕西支部派联络员到宁夏,秘密联络当地帮会势力。高士秀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变革的气息,果断率领 50 多名核心成员加入同盟会,并将哥老会的宗旨从传统的 "反清复明" 改为 "排满革命"。同年 6 月,他与刘华堂等人创建 "宁夏革命同盟会支部",把帮会组织改造成革命武装,在宁夏府城和灵州(今灵武)等地发展会员数千人。
11 月 5 日,宁夏辛亥革命爆发。高士秀亲率 300 名敢死队攻打宁夏府城北门,用炸药炸开城门后,挥舞大刀率先冲进清军大营。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府城,成立 "宁夏革命军政府",高士秀被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组建革命军主力。可惜好景不长,清军陕甘总督长庚派马安良部反扑,革命军因装备简陋、缺乏后援,不到一个月就兵败如山倒。高士秀带着残部退入陕北荒原,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流亡生涯。
退到陕北的高士秀并没有放弃,他始终怀揣着 "光复宁夏" 的梦想。1912 年到 1916 年间,他先后四次组织武装进攻宁夏,每次都打着 "靖国军"" 护国军 " 的旗号,却每次都被宁夏镇守使马福祥的部队击退。马福祥出身回族军阀世家,既有清廷旧臣的背景,又善于结交北洋政府,麾下骑兵骁勇善战,牢牢把控着宁夏的军政大权。
高士秀的困境在于,他的部队大多是哥老会兄弟和穷苦百姓,缺乏正规训练和精良装备,只能靠江湖义气和热血激情作战。而马福祥不仅有北洋政府的支持,还得到当地士绅和宗教势力的拥护,根基深厚。几次失败后,高士秀的队伍越来越小,从最初的数千人锐减到几百人,粮草弹药极度匮乏,甚至不得不靠打劫商队维持生计。
更让他绝望的是,曾经的革命同志纷纷散去,有的投靠了马福祥,有的回乡务农。高士秀逐渐意识到,在军阀混战的西北,光靠 "革命" 的口号已经无法凝聚人心。此时的中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北,百姓对 "皇帝" 的敬畏之心尚未完全消失,很多人还相信 "真龙天子" 能带来太平。这个发现让高士秀产生了一个大胆却荒唐的想法:既然百姓迷信皇权,不如拥立一个 "皇帝",借 "复辟" 之名号召天下,或许能重新拉起一支队伍。
1917 年初,高士秀带着亲信回到甘肃静宁县,开始物色合适的 "皇帝" 人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当地有个巫医吴生彦,自称年轻时得过 "仙人托梦",说他是清朝皇族后裔。虽然这个说法在当地人看来只是茶余饭后的笑谈,但高士秀却如获至宝。他亲自来到吴生彦的诊所,只见此人中等身材,面容普通,唯一特别的是眉间有颗黑痣。高士秀灵机一动,当场宣布:"这就是爱新觉罗的正宗血脉,黑痣是 ' 帝王之相 ',他的真名是达尔六吉,乃清室遗孤,如今要重登大宝!"
为了让这场戏更逼真,高士秀派人四处散播谣言,说 "达尔六吉皇帝" 降世,将带领百姓推翻军阀,重建大清。在偏远闭塞的西北乡村,这些谣言很快传开,不少对现状不满的农民、失业的哥老会成员纷纷加入高士秀的队伍,短短半个月就聚集了 1000 多人。高士秀将部队改编为 "护清复国军",自封 "大元帅",封吴生彦为 "皇帝",还煞有介事地制定了 "年号"" 官制 ",甚至刻了" 玉玺 "(其实是找石匠临时凿的)。
1917 年 3 月 10 日,高士秀带着 "护清复国军" 向宁夏进发,扬言要 "光复宁夏,迎皇帝登基"。马福祥接到情报后冷笑一声:"当年的革命党,如今竟搞起复辟闹剧,真是荒唐!" 他派儿子马鸿逵率领 3000 骑兵前去阻击。双方在宁夏平罗县展开激战,高士秀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少,但大多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缺乏训练,装备只有大刀、长矛和少量土枪。而马鸿逵的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个冲锋就冲散了 "护清复国军" 的阵型。
战斗只持续了半天,高士秀的部队死伤惨重,不得不向贺兰山方向撤退。吴生彦这个 "皇帝" 吓得魂飞魄散,趁乱躲进贺兰山的一个山洞里,靠吃野果喝泉水度日。三天后,马福祥的部队搜山时将他抓获,一同被捕的还有 18 名骨干成员。4 月 25 日,宁夏法庭公开审判这场复辟闹剧的参与者,吴生彦等人被指控 "颠覆共和,图谋复辟",全部判处死刑。临刑前,这个曾经的巫医哭着对围观百姓说:"我本想多赚点香火钱,没想到被高老大忽悠成了皇帝,这是作孽啊!"
其实,高士秀本人并没有在这场战斗中被俘。他带着 20 多名亲信突围后,逃到了陕北,投靠了镇守使井岳秀。井岳秀念及旧情,不仅没有追究他的复辟罪名,还任命他为 "陕北骑兵游击司令",算是给了个虚职。但经此一役,高士秀的声望一落千丈,曾经的追随者都觉得他 "疯了",连哥老会的兄弟也纷纷离他而去。
回顾高士秀的前半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曾是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先锋,带领哥老会成员冲锋陷阵;失败后却因急功近利,走上了利用封建迷信搞复辟的歧途。这背后,既有西北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 —— 军阀割据、百姓思想落后,也有他个人的局限性: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把革命理想简单化为 "光复宁夏" 的执念,在多次失败后心态失衡,试图用荒诞的方式翻盘。
晚年的高士秀过得颇为凄凉。虽然冯玉祥、杨虎城等军阀出于统战需要,先后给他 "陆军中将" 等荣誉头衔,但都是有名无实。他住在榆林的一处老宅里,每天只能靠回忆当年的革命岁月打发时间。1941 年 12 月,高士秀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 65 岁。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我这一辈子,成也革命,败也荒唐,唯有希望你们记住,搞政治不能走歪路,要对得起百姓......"
他的墓碑上刻着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骑兵师长高士秀将军之墓",算是对他早年革命功绩的最后肯定。
来源:西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