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悲观断言,古玩已亡,根本不存在任何捡漏之机;亦有人认为,经济下行,急需用钱者增多,出售古玩之人亦随之增加,而大环境的颓势无形中屏蔽了众多竞争者,捡漏之机反倒更多。那么,捡漏的机会究竟是否尚存?
于当下这个信息呈爆炸式涌现的时代,古玩收藏之域似乎愈发透明。
有人悲观断言,古玩已亡,根本不存在任何捡漏之机;亦有人认为,经济下行,急需用钱者增多,出售古玩之人亦随之增加,而大环境的颓势无形中屏蔽了众多竞争者,捡漏之机反倒更多。那么,捡漏的机会究竟是否尚存?
往昔,古玩市场仿若一座神秘的宝藏库,不时能让人发掘出价值连城的珍宝。
譬如,二十年前,本人曾于毫不起眼的地摊之上,耗费几千元购得一件其后在拍卖中价值逾百万的玉器。
但如今,伴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古玩知识的传播愈发广泛,似乎每一个物件的价值皆被清晰标注。
据相关数据表明,近些年来古玩市场的交易透明度已然提升了 70%有余,这意味着往昔依靠信息不对称来捡漏的可能性大幅削减。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捡漏的机会全然消逝。专家指明,一些新兴的收藏领域,诸如小众的艺术品,因尚未受到普遍关注,仍可能存在捡漏的空间。
以本人的收藏为例,几个专题系列中,除却当下市场增长迅猛的钱币系列,其余几项皆有不俗收获。
其一为沉香,向来属于小众收藏。前几年“口罩”期间,本人几乎足不出户,每日在家笔耕不停,每日焚香醒脑,拓展思维想象之力,着实体悟到沉香稀缺与珍贵之缘由。
个人于沉香方面投入甚多,得益于前些年经济条件许可之时,在全国各地大量收集沉香,仅武汉黄石路一户原药铺的沉香存料,最后所有的香料最后皆成为我的私藏。这几年很多商铺转行,也将原来价格高不可攀的原料一次打包处理,所以这也是“捡漏”的大好时光。
这几年随着大众收藏品味的提升,众多人亦将目光投向沉香收藏,鉴于原材料逐渐稀少,沉香未来价格令人期待。
其二为本人引以为傲的明清时期皇家刺绣,我将刺绣的收藏种类放在“皇家”和“官服”上,深耕这两个种类。《收藏家》杂志曾于 2019 年 4 月以“他的收藏,可以撑起一座艺术馆”为题,进行了长达五页纸的专题采访与报道,称我为中国“官补”最全的收藏家。
本人的个人收藏明清玉器和刺绣藏品也曾于 2018 年 8 月,在北京工美博物馆举行专题展览,并向博物馆捐献部分展品。
其三为个人收藏的小众题材——陨石。本人的陨石收藏重质而非重量,目前所有的陨石品类近乎收藏完备,还于国外拍回火星和月亮陨石的种类。
虽平日秘而不宣,然而这几年经济环境的下滑也为我收藏的品种提供了诸多机遇。
这几个题材于古玩收藏中皆属小众品类,不为大众所瞩目。
同理,受大环境趋势所迫,众多古玩商闭店停业,此类藏品一次性打包处理皆可接受,且价格相较正常交易更为优惠与实惠众多。
而收藏的途径亦是需要具备超凡思维的一个关键环节。
当下的古玩城和房交会皆为能够捡漏的场所。
地摊捡漏的概率已大幅降低,然而专门的古玩集市和拍卖会却蕴含诸多可尝试的机会。
再者,于偏远地区的小型拍卖会或者民间交易里,偶尔亦会有被低估的珍宝现身。
恰似有位藏友,在一偏远小镇的集市中,觅得一幅被误判为仿制品的古画,最终经鉴定,竟是某位大师的真迹。
还有一重要环节不容忽略,即早期的收藏爱好者。
此类收藏爱好者虽大多属“自学成才”,他们的收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尽管多数是为繁荣中国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充当了基石。
但百密一疏,偶尔也会涌现几个惊喜。
特别是很多藏者已至耄耋之年,其藏品不为子女所接纳,最终皆被低价处置,寻到他们,有时便如同寻获一个新的“宝藏”。
所以呀,虽说古玩收藏的大环境已变,但只要我们具备敏锐的目光、深厚的知识积累,再佐以那么一丝运气,或许仍能于这看似饱和的市场中捡到漏。
总之,古玩收藏的捡漏机会虽有所减少,却并非全然消逝。
个人经验分享各位,第一一定要有逆向思维的心态,巴菲特那句“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是至理名言。第二点一定要把好纲打到刀刃上,不是精品不动心,别什么都出手,最后什么都出不去,如果自己收藏就买自己喜欢的,如果想投资就买别人喜欢的。
第三点,永远不要被别人的宣传所蛊惑,包括我的经验和我的藏品,你只可以当作参考,不要模仿,毕竟每个人的眼光和魄力不同。更不要被那些无脑的宣传所洗脑,什么民间没有真品?拍卖会不收民间藏品?拍卖会需要会员制?上拍需要手续费等等无脑宣传。
谁能在这种宣传中获益,想想就明白。
以前说过,玩收藏,看人比看东西重要,跟对人才能少走弯路。不要抱怨环境,每一次环境的变化,就是给我们普通人一次最好的翻身机会,抓不住就认输,找到原因,还有翻盘的机会,最怕认死理,倒霉的都是这种人。
玩收藏,一定要让自己的藏品进入正向循环的轨道,如果藏品卖不出去,一个是人的原因。一个是藏品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都是这两样,如果自己不懂,又不想学,还天天喜欢抱怨,别玩古玩,骗骗自己就好,古玩比较费脑子,不适合这种思维的人玩。
古玩是最公平的游戏,我相信很多人是真正看懂了这种机会。
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和什么样的心态,去发现并把握那难得的契机。
来源:柳林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