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工作越来越没劲,每天两头忙。一会儿要跟内容团队沟通,一会儿又要到处找合适的博主和达人。
昨天,和一个在大厂做媒介的朋友聊天。
他说工作越来越没劲,每天两头忙。一会儿要跟内容团队沟通,一会儿又要到处找合适的博主和达人。
他感觉自己像传送带,把内容从一边传到另一边,好像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他也能运作,这很没意思。
他还问我有没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我跟他说,媒介这个岗位,看起来像信息搬运工。把品牌的需求变成投放计划,再把内容分发到各个平台。但千万别小看它的重要性。
重点是什么?一句话总结,就是内容经营加关系经营。
01品牌媒介这个角色,就像公司内外的一个三角关系。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产品(公司做的东西)、外部(各种社交平台、达人渠道),而自己就在中间,负责协调和连接。
有了三角关系,就能很容易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
首先,第一点,媒介是信号放大器。外面信息太多,用户很难从乱七八糟的信息里挑出对自己有用的。
换个角度说,品牌的信息怎么才能影响到目标人群,并且变成他们愿意接受的东西呢?这是关键命题。
我们要清楚这些人在哪里,对什么感兴趣,喜欢看什么,什么信息对他们有用,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利用这些需求点,把产品信息变成他们喜欢的社交货币,这样才能更容易被接受。
举个例子:
如果你最近刷短视频,肯定注意到某个大厂的AI产品很火。用户喜欢用它的AI打电话捉弄朋友,或者让它唱歌,甚至用它来生成图片。
那它为什么这么火呢?
C端产品,大家不关心模型怎么样,但用户会关注这个东西有没有意思,能不能帮我解决某个问题;我们用C端语言去反哺B端传播,这是媒介的第一个重点,打破认知隔阂。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媒介岗理解为信息的搬运工。准确地说,我们在扮演一个“认知翻译官”的角色,把品牌语言转化成用户能接受的语言。
很多品牌在做传播时,喜欢自说自话,以为只要用足够多的渠道,就能达到效果。实际上,如果“认知翻译官”这一环没做好,也就是没把品牌想说的变成用户愿意听的,那么效果往往不好。
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另外,最近遇到比较多的情况是,品牌想向技术圈传递专业信息,但表达过于技术化。表面上看起来没问题,但忽略了大脑对信息的接受方式。
大脑对专业参数和数据并不敏感,更倾向于接受听起来“很厉害”的信息,这里存在一个信息转化的鸿沟。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用它来解释,最恰当不过。
人们倾向于根据信息在脑海中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来判断重要性或真实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信息让人感到困惑、难以理解,那么,对方在接纳时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对“厉害”程度的评价。
所以,媒介采买、内容创作,都应该警惕这种现象,并且要扮演好“认知翻译官”的角色。
02媒介在内容经营上,第二点应该关注什么?我认为是:
创造文化属性。
现在大家都不太相信硬广告和软文了。为啥呢?因为心里都清楚,博主发软文、硬广,都是为了赚钱,没啥新鲜的。但反过来,大家对博主本人可能还挺信任的,这种信任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是通过信任关系,把品牌和用户拉到一起,创造出一种“我们是一伙”的感觉。
不管用什么方式,比如整合营销、种草、讲故事或者蹭热点,最终目的是让用户觉得:品牌的价值观跟我一致,它懂我,也值得我信任。
只有这样,品牌印象才会一点点变好,用户才愿意接受你。所以,要把“文化”放在第一位,自上而下地跟用户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说到他们心里去。
你看那些卖高端护肤品的,他们在小红书找博主合作,不只是讲产品多好用,还会聊女生的成长、生活状态,甚至职场压力。
为啥?因为这些话题容易引起共鸣。用户信任博主,自然就更容易接受品牌说的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姐妹们都懂”的文化认同。
这种默契有什么好处呢?
它能让品牌零零散散的宣传变成一个整体,让用户心里对品牌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还能省不少宣传成本。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
以前对某些品牌的印象不太好,主要是看到过一些负面消息。后来,在一个群里经常听到我信任的博主提到这个品牌,说它的优点,讲它的变化。
慢慢地,我的看法就变了。这种转变,其实是「你也这么觉得」的感觉在起作用。
那品牌怎么利用这种感觉呢?
关键是找到真心喜欢自己产品,并且愿意分享的人。粉丝数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实影响力。牌子要多想想办法,支持这些博主,慢慢就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说白了,就是找到跟品牌调性相符、又受用户信任的人,让他们帮忙说话。这样才能让用户觉得:品牌是跟我们一条心的。
至于内容如何发挥到最大价值?我举个例子:
匿名一下,某云厂商发布大模型时,特别擅长做“预热”。每次节奏都拿捏得很准,看起来好像每次都做得特别成功。
他们的策略高明在哪?能持续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力,特别是开发者和早期用户。他们会一直惦记着:新模型什么时候出?能不能早点体验?
这样一来,等正式发布时,大家反而更有信心,觉得这个东西肯定靠谱。
他们还喜欢用共创模式。设计一些互动任务,鼓励用户在使用产品后主动产出内容,比如:拍短视频、写文章发到不同平台。
对于高质量、有趣的内容,还会给一些额外激励。这种做法,有效地聚合了KOC的力量,还形成了自发传播的效应;相比传统投放,效果更好,也更持久。
03媒介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关系经营。
很多人听到“关系经营”,头皮都发麻。确实,做媒介要对接各种渠道、维护一堆博主和机构,真顾不过来。
以前我带市场团队时,跟大家说过一句话:如果靠我教你怎么做人情世故,那你真的得反思一下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你觉得一段关系要刻意去维系,那很可能说明一个问题:对方并不真正需要你,甚至对你这个人也没多大兴趣。
所以,你才费劲地去做一些额外的事,比如定期送资源、给好处,才能勉强维持住这段关系。
说白了,媒介岗位在公司里压力大了,就会想找一个外部的靠山,比如某个大V、某个机构,希望关键时刻能帮一把。听起来好像挺聪明,但我其实不太认同这种做法。
人心是会变的。人的天性就是容易把熟悉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反而不珍惜。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一开始陌生,后来慢慢走近,靠得太近了,反而容易出问题。比如嫉妒、攀比、误会,最后越走越远。
我觉得,作为媒介,关系经营本身是一种福报;你要真心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会欣赏你、喜欢你、感激你。这种好感不是靠算计来的,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我举个例子: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做媒介很多年了。哪怕从一家大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有时,也会来找我帮忙。
为什么?
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靠刻意经营来的,而是长期合作下,慢慢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在我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主动站出来帮我。
但那种你费尽心思去维护的关系呢?关键时刻,起不了太大作用。对方心里也清楚,这种关系更多是出于商业上的互相客气而已。最多在报价上打个折。
04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媒介,要学会接受失去,尽量独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我小时候有几个发小,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关系特别铁。但是到了高中,大家分开之后,关系就慢慢淡了。工作之后,现在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见一两次,平时基本没啥联系了。
你说,我们以前没有真心待对方吗?肯定不是。但有些关系,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我觉得,要有自己的独立圈子。
别强求,找到那些价值观差不多的朋友,大家相处舒服就行。这些人可以是网友,也可以是偶尔见面聊聊生活的人;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真遇到事时,他们反而愿意帮你一把。
你不能控制别人变不变,你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
我知道这个观点可能有人不太认同,但我一直这样做的。到现在为止,我发现,这种方式反而更有效。
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事实是:有时,你不刻意去经营关系,反而能做得更好。
比如说:
现在要出一本书,我要找一些老板帮写推荐语,我肯定有把握对方会帮我;或者让他们帮我写一封介绍信,帮我做个背书,他们也不会说什么;这些“愿意”,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
在媒介这行,很多人从基层做到传播策略、项目管理,甚至转行、创业,靠的是之前积累下来的关系。
说白了,人缘好,多和跟你工作相关的人沟通,时间长了,是给自己铺了一条更宽的路。
这条路,能让自己遇到更多机会,走得更远;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