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浙江跨湖桥文化的黑陶,正是夏后氏的典型礼器,从距今最晚八千年前到四千年前长盛不衰,延续了最少四千年以上,同时也证实了夏朝的历史远远不止四千年!
所以,浙江跨湖桥文化的黑陶,正是夏后氏的典型礼器,从距今最晚八千年前到四千年前长盛不衰,延续了最少四千年以上,同时也证实了夏朝的历史远远不止四千年!
与夏后氏崇尚黑色相反,“殷人尚白”。白色的陶器,则是殷人的典型礼器颜色。
地球上最古老最权威的史书《礼记》明确记载:
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通典》进一步详细指出殷人对白色的崇尚,在礼制中处处使用白色:
殷人尚白。(以建丑月为正。物芽色白。《元命苞》曰:“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大事敛用日中,(日中,时亦白也。)戎事乘翰,(翰,白色马。)牲用白,以白为徽号。朝燕服冔冠而缟衣。
考古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白色礼器呢?
当然有。
而且和夏后氏的黑色的陶礼器类似,是白色的陶礼器,也就是白陶。
白陶,是一种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制的陶器,因胎质含铁量极低(约1.6%),烧成后呈现白色或乳白色。其质地坚硬细腻,烧制温度约1000℃—1200℃。商代盛行白陶,尤其是到了商代后期,白陶礼器表面常常有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风格与同期青铜器相似。如下列图所示,皆是商代的白陶礼器,证实了“殷人尚白”的说法确凿无疑。
那么,问题来了,在成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殷人早就已经拥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化和礼制,也就是说,“殷人尚白”的传统绝不仅仅是从3600年前的商朝才开始的。
殷人的始祖契,在虞朝末年就已经辅佐大禹治水,因为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这个地方,所以殷人至少从夏朝早期开始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史记》就记载: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所以,“殷人尚白”的传统,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白陶,出现在湖南高庙。
高庙文化的白陶,最早距今大约7800年。
考古发现的白陶分布范围很广,以高庙为中心,白陶最北可到陕西汉中的南郑龙岗寺遗址和临潼零口遗址,向东最远可到到江苏淮安黄岗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向南则影响深圳咸头岭遗址并广泛影响整个珠三角地区。白陶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图片出自“那个老撕机”,网图侵删:
下图则是出土过各个时期白陶的遗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从商代开始白陶才集中出现在中原地区,而更早的白陶只有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出现,实证虞夏商三代皆是从南方长江流域起源!
长江支流沅水畔的高庙文化白陶,很显然并非最早的白陶。因为高庙的白陶出现之时,上面纹饰造型与当地陶器截然不同,显示很可能是外来输入的。
那么,白陶应该诞生在哪里?
答案是:
浙江。
浙江桐乡。
抱雪斋已经反复论证,浙江,是虞朝的有虞氏都城所在,夏朝的夏后氏都城也在浙江,商人的白陶起源地,同样也在浙江!
浙江桐乡罗家角,目前已经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白陶,年代虽然略晚于湖南高庙,但是抱雪斋敢赌一毛钱,浙江一定会发现年代更早的白陶,那里才是白陶的真正起源地!下列图为浙江桐乡罗家角白陶。
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属于以浙江嘉兴马家浜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仅在桐乡境内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就有5处之多,而马家浜文化,与浙江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和1.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一脉相承!
最早的白陶和黑陶一样,应该都是在浙江跨湖桥文化区内诞生的,只不过目前发掘的遗址数量有限,暂时还没有发现比湖南更早的白陶罢了。距离浙江桐乡不远的江苏淮安黄岗遗址,已经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白陶,不但纹饰风格与湖南高庙的如出一辙,精美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显然比高庙更加靠近白陶的起源地。如下图所示,上为高庙白陶,下为江苏白陶:
从浙江和湖南两地的陶器来看,最晚一万年以前两地就有着明确的交流,而且很明显的是陶器和稻作是从浙江传播到了湖南。
白陶,毫无疑问同样也是从浙江传播到湖南的。
传播的路线是水路。
从浙江沿着长江上溯,可以直抵沅水边的高庙,还可以直达汉水边的龙岗寺遗址。
从浙江沿着海边南下,就可以到达广东咸头岭。
这些地方发现的白陶,毫无疑问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浙江桐乡。
对了,抱雪斋可以给这个白陶起源地加一个铁证,那就是棺椁制度。
地球上最早的棺椁制度,同样出现在浙江桐乡。
“殷人棺椁“,这是明确记录在全球最古老最权威的史书《礼记》里的 ,详见下文。
惊天发现!中华文明四代起源地竟在浙江?千年棺椁密码破解华夏起源之谜
白陶和棺椁制度,这两项铁证,证实了殷人起源于浙江。
随后,白陶和黑陶一起,随着夏朝的王族北上,传播到了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除了出现大量精美的黑陶礼器,也发现了白陶礼器,实证殷人祖先本就是夏朝的臣属。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