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喊10遍"快穿衣服",孩子还在不紧不慢的玩扣子;吃饭时边吃边玩,催到口干舌燥;收拾玩具像"愚公移山",刚收好的积木转眼又散落一地...
家有幼儿园萌娃的家长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灵魂拷问":
早上喊10遍"快穿衣服",孩子还在不紧不慢的玩扣子;吃饭时边吃边玩,催到口干舌燥;收拾玩具像"愚公移山",刚收好的积木转眼又散落一地...
越催越慢、越急越乱,亲子间的"催促大战"每天都在上演!
看着孩子磨磨蹭蹭的样子,家长急得团团转,可越催孩子越慢,亲子间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其实,孩子拖拉并非故意捣乱,而是能力和习惯尚未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中指出,当孩子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时,大脑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家长越催,孩子越觉得“这不是我的事”,行动上反而更拖延。
从教三十年的幼教的我分享三个小妙招,每天只需5分钟,就能让孩子从“小拖拉”变成“小快手”。
一、换种说法,让孩子主动“动起来”
“赶快穿衣服,要迟到啦!”这样的催促往往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妨把命令换成“小期待”:“妈妈希望你在我扎好头发前穿好小鞋子,这样我们就能一起去幼儿园看小兔子啦!”“我希望你在动画片结束前吃完小饼干,这样咱们就能提前10分钟下楼玩滑滑梯。”用孩子感兴趣的“小目标”替代焦虑的催促,把“要我做”变成“我想做”,孩子会更愿意配合。比如,洋洋妈妈用“穿好衣服就能第一个拿新绘本”的小奖励,让原本赖床的宝宝主动爬起来穿衣服,效果特别好。所以我们尽可能的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而不是自己紧张、焦虑、愤怒,把这些情绪带给孩子。
二、夸对细节,让孩子爱上“自己做”
孩子做事慢,有时是因为缺乏信心。与其唠叨“快点快点”,不如蹲下来看看孩子的努力:“你自己把小袜子的脚尖对齐了,太棒了!”“你把积木按大小排队,像个小工程师一样!”具3W体的表扬(如“对齐脚尖”“按大小分类”)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成就感会激发他们主动尝试。
小班的糖糖以前收拾玩具总乱扔,妈妈夸她"知道把积木送回家",还示范轻轻摆放,现在她能哼着歌把积木摆成"小高楼"啦~
所以我们不妨少一些催促,多一些鼓励和表扬。鼓励表扬是可以打动孩子,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干劲,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三、玩中训练,悄悄提升“做事能力”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手部动作不够灵活、时间概念模糊,是拖拉的“根源”。我们可以用游戏帮孩子提升能力:
穿脱衣服:玩“穿衣服比赛”
准备一套孩子熟悉的衣物,和孩子比赛穿袜子、扣纽扣,用手机计时,完成后给孩子贴颗“星星贴纸”。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在笑声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还能培养“争分夺秒”的意识。
收拾玩具:玩“玩具回家大冒险”
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和孩子比赛把散落的玩具送回收纳箱,音乐停时,数一数谁“送回家”的玩具多。这种充满趣味的“挑战”能让孩子爱上整理,还能提升专注力。
吃饭不磨蹭:请“小沙漏”来帮忙
准备一个小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漏完前吃完饭,就能奖励一颗小番茄。”可视化的“时间魔法”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快慢”,不知不觉中提高吃饭效率。
还有几点提示:
1.别用"你太慢了"贴标签,换成"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2.每天固定10分钟"无催促时间",让孩子按自己节奏做事
3.准备“任务可视化表”,做完一项贴星星,超有仪式感!
当我们放下焦虑,用"游戏化思维"陪孩子练习,就会发现:原来孩子不是不会快,而是需要用他们的方式学会“管理时间”。
对待孩子,耐心比催促更重要。每天花几分钟和孩子“玩着练习”,用示范代替指责,用鼓励代替焦虑。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快速做好一件事时,成就感会像小种子一样,在心里慢慢发芽。试着用这三个小方法,和孩子一起告别“催催催”的日常,你会发现,那个磨磨蹭蹭的孩子,正在悄悄变成独立自主的“小大人”。
家长不妨试试今天的方法,或许明天早晨,你就能看到一个自觉提速的小家伙!
来源:露珠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