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Meta、XAI 三面围剿,Google CEO Pichai 亮出搜索 AI 生死王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7:09 2

摘要:——访谈刚开始,主持人就把这颗子弹直接抛向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2025 年 5 月 16 日,山景城,Google公司总部:Googleplex

“Will AI kill search?(AI 会杀死搜索吗?)”

——访谈刚开始,主持人就把这颗子弹直接抛向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40 分钟后,答案比问题更具爆炸性:

Google 将在主搜索入口内上线一套彻底“拆掉搜索框”的 AI 模式——不是展示链接,而是直接回答任务。

与此同时,OpenAI 正把 ChatGPT 打造成“答案超市”,Meta 在 Llama4 上做端到端检索实验,Elon 的 XAI 宣称要用 Grok 接管实时信息流——三股流量黑洞,正同时对准 Google 的百亿利润池。

这场对话,更像一次提前曝光谷歌的「AI 搜索保卫战」简报:

三面围剿:竞争对手正在如何“吞掉”搜索?王牌亮底:Pichai 如何用算力、基础模型和产品形态做三重反击?生死转译:入口如果真被改写,流量、商业模式、个人职业将怎样重排?

我们写这篇文章,不只是记录一次 CEO 对话,而是提供一份“未来三年的流量地图”。

下一轮入口洗牌,决定的不只是 Google 的命运,更可能是你产品的第一触点、你团队的增长曲线,甚至——你的下一份工作。

这句话,是 Pichai 在采访里最早说出的一句回答。他不是在应付——而是几乎立刻,把思考拉回到 2015 年他成为 Google CEO 的起点。

他说:“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提出 Google 要变成一家 AI 优先的公司。”

这并不是一句泛泛之词。

在随后十年的时间里,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 AI 项目,而这些技术的核心落点,恰恰都在“搜索”这个最老、但最重要的产品上:

“2012 年我们启动 Google Brain,2014 年收购 DeepMind,2015 年我担任 CEO,推动 AI 优先战略。Transformer 技术带来的 BERT 和 MUM,是推动搜索体验进步的关键。”

这些模型,可能你没听过。但它们已经悄悄决定了你每天用搜索时的“感觉”:

你不再需要拼关键词,只要输入一个不完整的意思,它就能理解;你可以问“如何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它会直接整合格式、模版和流程;你甚至可以输入一张图,它也能找到最相关的内容。

Pichai 把这个变化总结为:“这并不是搜索变聪明了,而是我们开始理解人们的真实意图。”

而这,正是 AI 与旧搜索系统之间,最大的分水岭。

关键词不再是王,意图成为新的系统入口

旧的搜索系统,是“你输入关键词 → 它匹配网页 → 你点进去看”。

Pichai 承认这个范式用了 20 年。但今天,Gemini 正在替代关键词逻辑,变成“你说一个段子 → 它帮你总结、调用、执行”。

他说:

“在我们最近推出的搜索 AI 模式里,我们看到人们输入的平均查询长度,是以前的两到三倍。”

更重要的是:用户不再只接受一条链接,而是想要一个答案,甚至是一个直接行动的方案。

这不是“更智能的推荐”,而是底层逻辑的改变。

“我们发现,人们更多地参与,并且持续使用这个 AI 增强的搜索体验。

这并不是临时的新奇感,而是行为真的变了。”

他不是在等被打败,而是在等 AI 成熟到可以自用

有人问他:你有没有看过《创新者的窘境》?

Pichai笑了,说:

“我没读过那本书,但我太熟悉那个逻辑了。”

他认为真正的“窘境”,不在于是不是自我颠覆,而在于你是不是把技术当成外包件,还是你自己先用上、跑通、变现。

在谷歌,他们看到的趋势是,如果你能带来最好的体验,变现就会随之而来。这也是 Shorts 的经验:刚开始广告效率远不如长视频,但只要用户留下来,我们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他说这话时,没带任何兴奋感,甚至没有“Google会赢”的自信炫耀。

但他的每句话都在传达一个观点——

搜索不是没被 AI 影响,而是 Google 在把 AI 当成主战场,并且用 AI 重写搜索自己。

正如他反复强调的那句老话:

“追随用户,一切其他都会随之而来。(Google follow the user all will follow there you go)”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 Google 正在用搜索入口下注 AI 系统的长期逻辑。

“我们正在实验室测试一种全新的 AI 搜索体验。”

这是整场对话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它不是陈述产品功能,而是 Google CEO 在回应一个更深的问题:

当 ChatGPT 可以回答问题、Meta AI 可以对话、XAI 可以直接执行——Google 搜索,还剩下什么?

Sundar Pichai 给出的回答不是一项产品更新,而是一次系统性的下注:Search Mode——搜索的 AI 模式。

Pichai 说:

听起来像是 ChatGPT + 搜索的混合?

不止如此。他进一步强调:在这个模式下,用户输入的平均查询长度,是两年前的两到三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已经从“搜索一个关键词”,转变为表达一个任务,比如:

我想三天内写完一份商业计划书,帮我列出流程和可参考资料。我准备去日本旅行,预算一万,给我推荐城市和行程安排。我刚看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帮我总结亮点并找出争议点。

这是从关键词输入 → 意图表达 → AI反应的彻底跃迁。

Search Mode ≠ Gemini App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 Gemini App 换了个壳。但 Pichai在对话中明确划清边界:

“在搜索中,AI 概览已有 15 亿用户。现在我们测试的是专属的搜索 AI 模式,它不仅调用模型来回答问题,还让 AI 真正以搜索为‘原生工具’来完成任务。”

什么意思?

不是把 AI 塞进搜索,而是让 AI 把搜索本身当作工具去调用,实现更高阶的“信息操作”能力。

提一个场景系统整合资料自动衔接工具(比如 Docs、Calendar、Mail)输出结构化内容提醒并后续调度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执行框架。

在原有的搜索里,用户点链接,搜索引擎收集点击数据。

但在新的 AI 搜索中,Pichai观察到:

“触发 AI Overview 的查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长。”

这说明:AI 并没有“劫持”搜索,而是激发了新的需求类型。

查询内容更复杂交互轮次变多留存时长更长

这些,恰恰验证了 Google 的系统路线——搜索不再是“找信息”,而是“解决任务”。

“人们以前是进来问问题,现在是进来启动一次任务。”

Pichai说这话的意思是:真正的搜索,不是查网页,而是调用系统。

为什么这是一张“王牌”?

因为它不仅保住了 Google 最核心的流量入口(搜索),还把这个入口升级为 AI 系统的第一个落脚点。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张别人拿不到的牌:其他巨头各有强项,但都缺一样关键东西:一套既能理解意图、又能执行任务、还能调动入口的完整系统。

而 Google,有用户、有内容、有产品矩阵、有操作系统——现在还多了 Gemini。

这就是 Pichai 说的那句话:

“OpenAI 有 Sam,Meta 有 Zuck,XAI 有 Elon……

你愿意分享一下你对这三位竞争者的看法吗?”

Pichai笑了笑,回答很克制,但每句话都藏着战术智慧:

“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认识他们。

可能只有一个人邀请我跳舞,其他两个没有(笑)。

但从推动技术的角度讲,他们都是非凡的人。”

看似圆场,其实这段话里已经点出了三位对手的风格差异:OpenAI 快、Meta 广、XAI 激进。

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改写用户获取信息的路径

OpenAI:独立产品逻辑强,想让用户“绕过搜索”

OpenAI 是目前唯一被广泛认为有能力正面挑战搜索引擎的公司。

主持人也提到: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ChatGPT 月活用户已达 6 亿,远超 Google Gemini 的 3.5 亿。

Pichai没否认差距,但他的回应不落下风:“ChatGPT 显然非常成功,但我认为这还在早期阶段。我们看到的是:用户是否持续回来,是否愿意用它来真正处理任务。”

换句话说,Google不担心短暂的走红,而是关心能否长期存在于用户生活中。

Pichai补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

“我们观察的是系统使用广度:用户在搜索、YouTube、Gemini App 里的整体行为。”

这是 Google 的底气:它不靠一个产品赢用户,而是靠整个生态系统持续覆盖用户生活的多个界面。

Meta:流量入口横扫,但缺“任务完成能力”

这不是搜索,而是对'对话场景'的渗透。

Pichai并没有贬低 Meta,但他强调了一点:

“从第一性原理看,广告能否做得好,取决于你是否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

而搜索,本质上就是用户主动表达意图的地方。”

他的潜台词是:Meta 抓住了“用户正在说话”的场景,但 Google 抓住的是“用户正在做决策”的时刻。

XAI:产品未完全成型,但战略极具威胁

Pichai说:“我两周前刚和 Elon 一起聊过,他把未来的愿景变成现实的能力,无人能及。”

XAI 是目前最小、最年轻的选手,但也是最不按常理出牌的那一个。

它不是打造一个 App,而是把 AI “嵌入”X平台(前 Twitter):

当你刷信息流时,AI 自动总结重点;当你评论时,它可以扩展你的观点;当你输入一句话时,它不只是回答,还能“执行”你的请求。

Pichai没有明确评价 XAI,但从他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看法:

“真正的差异化,不在单个模型,而在你是否能构建系统性体验。”

XAI 有冲击力,但缺的是:完整系统、用户行为数据、长期稳定性。

Google 的底层判断:不是“谁模型强”,而是“谁能系统落地”

Pichai最核心的一句话,不是关于谁赢谁输,而是:

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我们看到的趋势是:只要你持续创新,用户就会持续回来。问题是:你能不能长期运营?你有没有能力把 AI 变成基础设施?

Google 的打法,不是发布爆款,而是做“可持续运营的系统”:

有搜索,有 Android,有 YouTube,有 Workspace,有 AI 模型;有流量入口,有产品闭环,有商业模型,有硬件基础设施。

三家围剿搜索入口,Pichai回应得很克制,却极具分量:

主持人没有绕弯,直接问出了这场对话中最敏感的问题:

“AI 查询比传统搜索贵很多。搜索广告每年贡献 2000 亿美金收入,

如果你太快切换到 AI,会不会影响盈利?”

这个问题,是压在 Google CEO 桌面上的“最大变量”。

但 Pichai 并没有回避。他坦率回应:

这是大家两年前都很担心的事。

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 AI 查询服务上,单位成本已经大幅下降。

他说,真正让 Google 担心的,其实并不是成本,而是延迟。

搜索体验必须“秒回”,不能卡顿

Pichai解释说:传统搜索几乎是瞬时返回的,所以搜索 AI 的难点,是如何用 AI 做出接近‘秒回’的体验。

换句话说,成本可以优化,但不能牺牲速度。

这也是为什么 Google 在访谈中反复提到 TPUs(张量处理器)和自研芯片:

用自家硬件跑自家模型,压缩成本;优化推理路径,降低延迟;保证用户体验,不被“生成慢”拖垮。

Pichai说得很直接:

每次查询的成本,并不是最终影响体验的关键因素。

核心变量,是你能不能快速、准确地返回高质量结果。

那广告呢?AI 概览会影响广告收入吗?

这是更关键的问题。

过去,用户搜索“笔记本电脑推荐”,Google 会在页面上展示几个广告链接,这些广告点击,就是收入。

现在用户得到一个 AI 总结答案,还会点广告吗?

Pichai给出的数据是:在 AI Overview已经上线的搜索中,我们观察到的广告点击率,与没有 AI Overview时相当。简单说:我们达到了一个变现基线。

这是一组极具分量的判断指标。

它意味着:

用户并没有因为 AI 总结而完全绕开广告;广告位依旧能触达用户意图;商业模型虽然变化,但没有崩塌。

AI 搜索广告,不是消失,而是“重新被定义”

Pichai进一步解释:

广告本身就是信息, 当用户有意图时,他们希望看到最相关的信息。

所以我不认为 AI 会削弱广告,反而能把它做得更好。

他在说什么?

他在说:未来的广告,不再是靠“关键词匹配”,而是靠 AI 理解用户需求,主动推送最合适的商业信息。

比如:

你问“有什么适合剪辑视频的电脑”,AI 展示的可能是推荐配置 + 商业链接;你问“我想去重庆玩三天”,AI 自动整理行程 + 酒店广告。

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广告”,而是直接嵌入任务路径中的 “可被点击的解决方案”

Pichai说:“一些新变现方式,可能需要时间,但所有信号都显示我们能完成这个转型。”

他要保住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用户的高意图场景”

Google 不是唯一做广告的公司,但它一直比其他人挣得多,原因只有一个:

它掌握“用户明确表达需求”的时刻。

现在 AI 时代到来,所有人都在做模型、做助手、做对话。

Pichai的回应是——Google 要继续掌握“任务启动的起点”:

我们不是在放弃广告,而是在重新设计一次性完成任务的路径。

用户体验越完整,变现空间反而越大。

换句话说,广告不会死,但只有把广告融进 AI 任务流,才能活得更久。

而这,正是搜索 AI 模式背后真正的商业逻辑。

外界常常把 AI 看成“谁的模型强”,

但 Sundar Pichai 的回答完全不同:我们不是靠某一个模型取胜,而是要确保这个模型能跑得起、跑得快、跑得久。

这句话,基本点破了 Google 的战略重心——系统落地能力。

他直言:

Google 站在成本与性能的 Pareto 最前沿。

我们能以最低的单位成本,提供最强的模型服务。

这听起来像夸口,但接下来的技术细节给出了支撑。

TPU 是 Google 的“AI 发动机”

你听说过英伟达的 GPU,但很少人知道,Google 有自己的芯片:TPU。

Pichai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七代 TPU,最新的叫 Ironwood, 单个部件的算力超过 40 exaflops。

什么意思?

这是一种专门为 AI 训练和推理设计的芯片;它比传统 GPU 更高效、更节能;最关键的是:它只服务于 Google 自己的 AI 产品体系,包括搜索、Gemini、YouTube 等。

Pichai回忆道:2017 年我们就在 Google I/O 上展示了第一代 TPU。 一开始大家并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自研芯片。

现在来看,这一步让 Google 在部署 AI 搜索时,具备了一个对手无法复制的底层优势:

训练快、运行便宜、可控性高。

这些基础设施有什么用?

简单来说,AI 越强,越需要高性能计算。而一场高强度的搜索查询——如果由 AI 来处理——就意味着:

要即时调用大量算力;要让全球的数据中心一起协同响应;要把 AI 回答速度压到“用户可接受”的毫秒级。

Pichai表示:我们能做这套系统性调度,是因为我们自己建设了从芯片到云端的整套基础设施。

这就是区别:

OpenAI 训练模型,要向微软借 Azure;Meta 要跑广告系统,依赖 Amazon 或 Nvidia;Google 是唯一一家从底到顶都“自己来”的玩家。

Flash 模型不是最大,但是最能用的

面对 ChatGPT 或 Claude 的巨大模型版本,Google 推出的 Flash 模型看似“低调”。

但 Pichai解释道:我们内部用 Flash 模型做过基准测试,它们在效率上非常高,甚至优于某些看起来更大更强的模型。”

他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模型大就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大规模部署,让所有产品都用得起。这也是为什么 Search Mode 背后的模型不是“旗舰”版本,而是性能、成本、响应速度综合平衡的产物。

你不能让搜索变得“更智能但更慢”,也不能让它“更强但更贵”。

Flash 模型的价值,在于它能跑得动搜索主入口,也能用在 Workspace、Docs、Gmail、Maps 各个产品里。

Pichai透露:

我们在 2025 年预计将投入 750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

主要用于服务器、数据中心、芯片和云计算。

其中,一半将用于 Google Cloud,另一半用于搜索、Gemini 和 DeepMind 的前沿研发。

这笔钱不是用来发新闻稿的,而是为了实现一件事:让 AI 不止跑在演示视频里,而是跑进你每天的搜索框、工作流和生活中。

✅ 补充一句的话

总结来说,Pichai 在这场对话里传达出的“底牌逻辑”只有一句话:

模型强不强,是阶段性胜负;

谁能让它跑起来、用得起、调得动,才是决定胜负的系统底层。

Google 不一定模型最炫,但它是唯一一个把基础设施和产品系统整合成 AI 战斗力的公司。

如果说 Search Mode 是 Google 的防线,那 Gemini 就是它的进攻方向。

Pichai在访谈最后强调:搜索不是终点。我们看到用户在用 Gemini 整理文档、生成视频、管理日程……它正在成为一个多模态的 AI 操作层。

这句话,不是为了宣传功能,而是释放了一个信号:Google 不想再做一个“更聪明的助手”,而是重新争夺整个系统入口。

什么是“多模态操作层”?你可以这么理解:

过去,你用搜索查资料、用 Docs 写文档、用 Gmail 发邮件。 现在,用一句话告诉 Gemini——它可以同时操作这些工具。

Pichai举了个例子:

在 Android 手机上使用 Gemini Live 时,用户可以与屏幕内容对话,它能理解你在看什么,调用 Docs 或浏览器完成任务。

这不再是“你指挥 AI 干一件事”,而是 AI 自动理解你现在在哪、想干嘛、接下来该怎么做。

你说“我想申请一份市场岗位”,它可以:

从你的邮箱里抓出简历版本;自动匹配招聘网站;草拟邮件;调用日程,预留面试时间。

这就是系统 AI,不是一个回答机器,而是一个跨产品、跨工具的智能工作流。

搜索 × Gemini × Workspace,正在组成一个闭环操作生态

Google 从不是单一产品公司,它的强项是产品矩阵协同。

Pichai说:

“我们不是只在 Gemini App 推新功能,

而是让它成为 Google 各条产品线上的统一 AI 接入点。”

Gmail(自动写邮件、总结邮件)Docs(协助写作、改写、润色)Sheets(数据分析、图表生成)Slides(做 PPT)Calendar(任务提醒和调度)Meet(会议摘要)

加上搜索、安卓、YouTube,这就是一个 AI 工作与生活系统。

它的终极目标不是“问答式 AI”,而是你打开 Google 的任何一个产品,Gemini 都能主动理解你想做什么,并帮你干完。

AI 不是一个产品,而是“原生的操作系统体验”

Pichai谈到未来人机交互时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我们一直都在适应计算,但未来应该是计算适应我们。它得无缝运行,在我们需要它的地方出现,不打扰,能执行。

他提到自己试用过AR眼镜的 AI 版本。

他自己已经戴了眼镜很多年了,AR眼镜还不够轻便,但它们越来越接近真正可用。 一旦它们准备好,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交互模式。

这不是科幻,而是明确的方向:

从“在网页上找答案”,走向“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操作”。

而 Gemini,就是被 Google 放在这个中枢位置上的核心 AI 系统。

为什么这比模型竞争更重要?

因为它决定了:谁真正掌握了用户的输入起点和任务闭环。

正如 Pichai 所说:

“AI 不会停在语料库里,它必须长进你每天用的系统里, 变成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操作框架。”

所以,Gemini 不只是 Google 的 AI 模型,更是它押注未来 10 年的操作系统核心。

在这场系统战中,谁能掌握入口、理解任务、执行闭环,谁就拥有了真正的 AI 操作权。

OpenAI 冲在前,Meta 铺得广,XAI 出手快。

但在这场关于 AI 的长期竞赛中,Sundar Pichai 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线——不抢热度,而是从底层打磨能跑十年的系统。

他说:

“我们不靠某一个模型胜出,而是让整个系统配得上 AI。”

你可能觉得这话没那么酷。但如果你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就会明白:

模型再强,也得跑在系统上;功能再多,也得落进用户真实生活里;AI 再聪明,最终也得帮人干成一件事。

Google 不是要做最红的 AI,而是要让 AI 真正可用、可部署、可变现。 这不靠发布会赢,而靠基础设施、用户入口和产品链条的长时间合力。

正因为如此,搜索 AI 模式不是 Google 的临时对策,而是它押注 AI 操作系统的起点。

这也是 Pichai 整场对话最关键的含义:

Google 不是被围剿,它是在用整个系统防守,再用整个生态反击。

下一步,重点不是研究哪个 AI 模型更好,而是要思考:你的产品、组织和岗位是否仍在用户访问路径上。

因为这轮入口重构,不仅决定了科技巨头的排名,还关系到你能否被未来系统发现、使用和保留。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是根据对 Alphabet 和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的访谈独家整理的。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