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文明升级到Ⅰ型和Ⅱ型的场景,现在还属科幻范畴。作为为生存而奋斗的吃瓜群众们来说,科技文明升级换代后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讲这些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有人说这是闲得D疼。
人类文明升级到Ⅰ型和Ⅱ型的场景,现在还属科幻范畴。作为为生存而奋斗的吃瓜群众们来说,科技文明升级换代后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讲这些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有人说这是闲得D疼。
但时空通讯以为,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入睡前幻想一下未来,然后沉沉睡去,做一个好梦,第二天能够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劳作,也没什么不好的。这些科学幻想,很可能是我们子孙后代们要过上的日子,我们现在的劳作除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享受更高层次文明的好处,这样,我们今天的劳作就有了更为特别的意义和动力。
所以,时空通讯以现在科技发展状态及未来趋势和走向为基础,在这里畅想推演一下人类文明Ⅰ型和Ⅱ型是个什么样子,以及可能实现的时间,与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
先说说宇宙文明等级的由来和标准
将宇宙文明分成不同等级,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提出的。他将宇宙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即Ⅰ型文明、Ⅱ型文明、Ⅲ型文明。这三个等级的文明,Ⅰ型是最低等,Ⅲ型是最高等,后人将这种宇宙文明划分称为“卡尔达舍夫等级”。
Ⅰ型文明又称为母星文明,Ⅱ型文明又称为行星系文明,Ⅲ型文明又称为恒星文明。我把这三种类型的文明,从低到高称为宇宙初级文明、中级文明、高级文明。
后来又有人将文明等级进一步增加,分出四等、五等甚至七等。我们今天只说说卡尔达舍夫等级。卡尔达舍夫认为,在广袤的宇宙,可能存在着三个等级的文明,这些文明的等级是以文明主体,即智慧主体消耗利用的总能量为标志的。在太阳系文明中,智慧主体则是人类。
也就是说,能源消耗利用量越大,文明程度就越高。这个等级并不是随意认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一个对数公式表示,即卡尔达舍夫等级K,可以通过文明当时的全部能源消耗量P计算得出,表示为:K=log10(P)−6/10。
他标定了不同等级文明所能控制消耗的能量总和:Ⅰ型文明达到文明发源地行星接受到本恒星辐射能量的总和;Ⅱ型文明达到文明所在恒星辐射能量总和;Ⅲ型文明达到文明所在星系辐射能量总和。
三个等级文明智慧主体的能力为:Ⅰ型可以完全控制和利用文明发源地行星的全部能源和资源,本行星的气候和自然灾害已经完全被征服,活动范围可达本星球任何角落,以及太空轨道和本恒星系统附近的其他星球;Ⅱ型能够收集利用文明所在恒星整个系统的全部能源和资源,能够控制和防止来自整个恒星系的灾害,活动范围达到临近恒星的行星系统;Ⅲ型可以利用和控制文明所在整个星系的全部能源和资源,防控来自整个星系的灾害,活动范围达到整个星系以及周边星系,乃至本星系群(团)。
人类文明发源地为地球,因此,Ⅰ型文明就是相对于地球而言,Ⅱ型文明就是相对于太阳系而言,Ⅲ型文明就是相对于银河系而言。地球每秒接受到太阳的辐射能量约为1.75*10^17J(焦耳),太阳每秒的辐射总量约为3.86*10^26J,银河系每秒的辐射总量约为4*10^37J。这就是说,人类文明要升级到不同等级的文明,就需要达到上述相对的能源利用消耗总量。
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3年全球能耗总量,包括各种化学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所有能源利用折算成电力为6.2*10^20J,也就是每秒消耗总量约为2*10^13J,距离达到Ⅰ型文明能源消耗1.75*10^17J的水平,还相差上万倍。根据卡尔达舍夫提出的公式计算,目前人类的文明等级指数只有0.73级。
人类实现文明跃迁的条件和时间预测
一、Ⅰ型文明
从目前人类文明程度来看,要达到Ⅰ型文明差距还巨大。主要表现在能源利用率仅达Ⅰ型标准的0.0001%,物质循环利用率不足Ⅰ型文明的15%,全球性灾难响应体系还很微弱,人工对气候的影响还极小,全球治理结构和信用体系还处于原始阶段等等。
人类达到Ⅰ型文明的时间节点和可能出现的标志性事件
通过与AI的讨论,我们得到的预测是,从现在起,人类文明达到Ⅰ型文明的时间还需要约200年。其阶段性进程和标志性事件大致为:
本世纪末
可控核聚变基本实现商业化应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基本完成。具体表现为核聚变反应堆广泛分布,能源危机消除,全球实现清洁能源;化石燃料使用降至10%以下,碳排放量接近零;能源储存技术(如固态电池、氢能存储)成熟,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
通用人工智能(AGI)接近人类智能水平,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具体表现为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自动化工厂成为基础设施;就业结构转型,新兴职业集中在AI监管、数据伦理和虚拟现实设计;社会伦理框架建立,规范了AI权利与责任。
基因编辑与再生医学普及,人类平均寿命突破100岁。具体表现为基因疗法治愈遗传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实现器官再生;抗衰老药物广泛应用,延缓衰老进程;个性化医疗成为主流,疾病预防能力显著提升。
开启了系内星际殖民时代。具体表现为月球基地支持科学研究和资源开采(如氦-3);火星殖民地实现部分自给自足,开展生态圈实验;小行星采矿技术成熟,为地球提供稀有金属和水资源;太空资源开发常态化。
全球实现碳中和,气候变化与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具体表现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大规模应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下降;极端天气事件减少,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成功实施,濒危物种数量回升。
社会结构与全球治理体系优化,跨国合作成为常态。具体表现为联合国改革,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基本收入制度普及,缓解自动化带来的失业压力;教育体系重构,终身学习和跨学科能力成为核心。
文化与技术、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深度融合,元宇宙融入生活空间。具体表现为工作、教育、社交在虚拟与现实间无缝切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全球文化多样性增强;艺术创作与AI协作,产生全新艺术形式。
为应对伦理与安全挑战,建立起全球性科技伦理监管框架,防范技术滥用。具体表现:国际公约规范基因编辑和AI发展;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升级,抵御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生物安全实验室全球联网,实时监控病原体变异。
当然,本世纪人类文明也存在重大潜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主要有技术瓶颈~核聚变商业化能否如期实现,将影响能源转型速度;气候威胁~碳排放控制失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发灭绝性气候灾难;社会不平等~技术红利分配不均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地缘冲突~资源争夺或太空军事化可能引发国际紧张;伦理失控~基因编辑或AI滥用可能导致不可逆后果。
总之,本世纪是人类文明升级的最关键阶段,人类自身必须做好自我调控和防范,克服技术、伦理和治理挑战,才有可能度过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到2100年,人类文明就有望在能源、健康、太空和AI领域取得划时代突破,为实现Ⅰ型文明奠定基础。
后续重要节点
22世纪中叶,核聚变能源进一步突破和成熟,月球氦-3采集站投产,至22世纪下半叶,全球网络完成整合,可控核聚变发电量占比将达到99.7%,能源价格暴跌至煤炭时代的0.03%。
22世纪末,地球生态修复指数(ERI)首次突破0.98(满值1.0),扑灭台风改变气候的技术取得成功,人类完全能够防控和扭转气候灾害,并且将气候能量转化为电力。
23世纪上半叶,量子互联网覆盖率达100%,意识上传成功,并实现了伦理立法,克服了滥用危机;23世纪中叶,月球、火星殖民常态化,近地轨道太空城容纳500万人,无人探测器抵达奥尔特云,量子方舟启航,携带地球全部基因库的探测器驶向比邻星,地球物种得以系外传承。
人类达到Ⅰ型文明的标志
主要标志在于能源利用达到1.75*10^17J/s(焦耳/秒),能源结构实现完全可控核聚变(氘氚/氦-3反应堆普及),地热开发率超90%(利用地核能量),大气层能量捕获系统(飓风、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能量转化率超80%),物资回收重利用率稳定到99%以上。核心标志见下表:
二、Ⅱ型文明
Ⅱ型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消耗量达到太阳辐射总量,是Ⅰ型文明的22亿倍,人类现在用能的19万亿倍。以此同时,人类的科技能力达到能够全面利用控制太阳系各类能源和资源,预防和抵御来自太阳系的各种灾难,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遍布太阳系各个角落以及周边恒星系统,社会管理和人类本体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升级换代,存在方式和寿命将大大改变。
实现跨度和文明跃迁标志性事件
人类跃迁到Ⅱ型文明所需的巨大的能量,除全面攫取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外,太阳系内的其他能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因此,建设戴森球包裹太阳,将太阳辐射全部收集起来为人类所用,曾经是科学界认为跃迁到Ⅱ型文明的唯一途径。
至今,科学界找寻中级以上外星文明采用的手段,还是用望远镜扫描太空,希望找到有戴森球包裹迹象的恒星。
但事实是戴森球理论有重大缺陷和风险,是以对太阳系整体环境破坏和太阳能量的贪婪汲取为前提的,后果是毁灭太阳系所有行星,可能导致太阳能量失衡爆发,并缩短太阳寿命。而巨大的太阳包围结构稳定性几乎难以实现,能量转化率却只能达到60%甚至更低水平,太阳能量失衡导致的爆发很可能会摧毁地球。
由此要获得升级Ⅱ型文明的能量,只有寻求新的技术。目标只能还是钉在太阳上在,只是获取的方法应该更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有一种设想,进入太阳光球层安装光子虹吸装置,采用量子纠缠传输技术,直接获取太阳核心的能量,可以稳定的得到Ⅱ型文明所需的全部能量。
这种技术被称为是与恒星共生,构建恒星与生命的共鸣场,这样的Ⅱ型文明才是真正的恒星文明。
时间跨度和发展阶段
人类升级到Ⅱ型文明的时间曾经被认为需要3000~5000年,但从近年来的科技发展呈现几何数量级爆发的趋势来看,这个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因此我们更积极大胆的预测,在Ⅰ型文明基础上,只需要约300年时间就能够跨越到Ⅱ型文明。具体历经阶段和时间跨度猜想如下:
23世纪中叶到24世纪中叶属于技术积累期,主要解决能源传输与恒星控制基础理论;24世纪中叶到25世纪中叶属于文明阵痛期,关键技术爆发引起的社会结构变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25世纪中叶到26世纪中叶属于文明跃迁冲刺期,量子虹吸网络建设与星际殖民爆发。
文明跃迁标志性事件(见下表)
实现Ⅱ型文明需要达到的技术条件(见下表)
人类达到Ⅱ型文明的标志
人类文明达到Ⅱ型等级,最重要的标志是消耗利用的种能量达到约3.86*10^26J/s,人类殖民已经遍布太阳系,并扩展到附近的恒星系,具备操控整个太阳系全部资源和能源的能力,预防和控制来自太阳系的任何灾害。其核心标志(见下表)
Ⅰ与Ⅱ型文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等级差异比较
本章节以一系列表格将Ⅰ型文明与Ⅱ型文明进行比较,读者朋友们请通过表格,仔细研究两种文明的差异。
由于Ⅰ型文明与Ⅱ型文明的人类生存形态发生了飞跃性改变,因此,人口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地球表面以传统土著形态生存的人口越来越稀少,太空移民逐步向更远恒星际扩散。
人类本体升级换代从Ⅰ型过渡到Ⅱ型。如果说Ⅰ型文明人类新陈代谢还需要摄入部分生物能量的话,Ⅱ型文明的人类则完全依靠恒星虹吸能量了,饮食文化完全改变;人类已经脱身肉体凡胎,从三维认知升级到了四维认知。
人类治理结构和社会体系随着文明升级不断转化,价值体系和信用体系将完全出乎现在的想象。
地外文明对地球的观测,将发现Ⅰ型文明与Ⅱ型文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至于Ⅲ型文明,距离我们还太过遥远,凭着人类现在掌握的理论和文明状态还难以理解和预测,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一直想说的是,许多科幻作品中描述的未来中高等级文明,完全忽略了人类以及智慧生物本身的升级换代。即便描述亿万年后的科技,智慧体也还是以肉体凡胎的形态出现。而所谓的高科技以及战斗场景,装备则常常处于很低级可笑的水平,甚至有些还不如现在或已经可预期的智能装备。如此科幻令人唏嘘。
科幻必需具有科学的内核,应该建立在已知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否则就成了玄幻。我们今天的文明幻想,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些科学硬核基础上的,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和讨论。
来源:时空通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