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教一位妈妈如何爱孩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7:53 1

摘要:不管他们提的建议是否正确/有用,单纯从出发点来看,我知道他们是善意的,且都是为了我和孩子好;

比如带孩子上街——

经常会有老人提醒我“孩子穿少了,多穿点”;

有时候,他们还会指导我如何处理孩子脸上的湿疹、推荐我买某款药膏……

不管他们提的建议是否正确/有用,单纯从出发点来看,我知道他们是善意的,且都是为了我和孩子好;

但我却时常对他们很反感,也很排斥,不愿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边界感太强,不善于交际,才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

但跟社区的新晋宝妈们交流过后,我发现:这不是我独有的感觉;

很多宝妈在育儿过程中,都不喜欢“好心人”教自己怎么带孩子。

“我自己怀胎十月生下孩子,熬了几百个日夜将孩子拉扯长大;

他们并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一上来指导我应该要如何如何做,有时还会埋汰我‘你怎么当妈的’,

我实在无法接受。”

一位宝妈如是说。

从中了解孩子的穿衣准则、口欲期表现以及湿疹的产生缘由和处理方式,

当一个人过来滔滔不绝地给我提建议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支持与理解,而是质疑与忽视:

Ta不相信我是一名好母亲,也不相信我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Ta通过提供建议的方式指导我应该如何做,却忽视了我真正在为孩子做的事情,远比Ta想象的要多得多。

有时候,过多的建议还会挤压我自主成长的空间,破坏我自主成长的体验,

所以我对此很抗拒。

感受最强烈的,是我坐月子期间,请了一位有多年育儿经验的月嫂。

她非常勤劳,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且把我和宝宝照顾得很好。

每当宝宝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长热痱、红屁股等),她都能第一时间察觉并干预,避免情况恶化。

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妈妈,月嫂的专业性确实给了我很大帮助,陪伴我度过了艰难的产后初期。

但与此同时,这位月嫂非常强势,要求我每一件事都要按她说的做。

在她面前,我的存在是被忽视的,我的母亲身份是被剥夺的。

比如有时宝宝哭闹,我会忍不住过去抱他,月嫂会立刻将宝宝从我怀里抱走,让我去卧床休息;

又比如有时我播放宫崎骏的音乐给宝宝听,月嫂会以“宝宝听不懂”为由,改成播放宝宝儿歌。

其中最典型的,是“给孩子喂奶”这件事——

我前期母乳不足,月嫂担心孩子会饿着,不停地添加奶粉;

我不认同她的做法,提出想让宝宝多吮吸母乳,刺激产奶。

月嫂以“你不懂”为由,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后来,宝宝频繁吐奶,彻夜哭闹,出现了肠胀气。

我让月嫂减少宝宝的奶粉摄入量,

月嫂却抱着孩子到我婆婆面前告状,连同婆婆一起过来向我施压,要求我给宝宝添加奶粉。

在这个氛围下,我失去了与孩子建立联结的机会,也失去了身为孩子母亲的话语权。

这对一个母亲而言,是一件极为残酷的事情。

后来因为一些不可协调的矛盾,我让月嫂提前下户,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宝宝的重担,

期间我不仅了解了不同月龄宝宝的作息规律、成长需求和情感需求,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孩子在成长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宝宝逐渐缓解了与月嫂分离后的紧张不安,与我建立新的情感联结。

同时这个经历让我确认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母亲——

当他人强势干涉/指责我们,并将我们定性为一个“不合格妈妈”时,

我们需要拿回自我评价权:尽管我不是一个专业/完美的妈妈,但我是一个会不断成长的妈妈。

当我们带着觉知与觉察去成长——

与生俱来的母性本能会指引着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妈妈,并指引着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

这个月初,我先生正式从公司离职,成为了一名全职宝爸。

一开始,我存在诸多担忧,

因为先生是一个在母爱包围圈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婆婆习惯大事小事替他包办。

甚至在他成为人父以后,婆婆依然不愿意放手,习惯性干涉他育儿的方方面面。

我担心先生无法拒绝婆婆过度的帮扶,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父亲并照顾好宝宝。

于是我对着他千叮万嘱,将自己这大半年积累下来的育儿心得一股脑灌输给他。

先生不耐烦地回了一句:“你要对我有信心,我没那么弱!”

随后经过大半个月的观察,我发现:

在带娃过程中,先生虽然不具备像我一样强的统筹能力,但他却具有很强的松弛感。

比如训练宝宝自主进食这件事——

宝宝已经具备一定的抓握能力,能够扶着奶瓶自己喝奶,

但他有时会一边喝奶一边玩奶瓶,或喝到一半就扔下奶瓶去玩玩具。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将奶瓶重新塞进宝宝嘴里,让他尽快喝完;

但先生就很不一样,他会将奶瓶放在宝宝旁边,等宝宝玩腻了或想喝奶了,再自己拿起奶瓶继续喝。

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反映了我与先生在育儿过程中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我追求的是效率,他追求的是给予孩子完整的自主体验。

且不可否认的是,在训练宝宝自主进食这件事上,他的做法其实是更恰当的。

同时透过这件事,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尽管我翻阅了无数育儿资料,学习了很多育儿理论,努力让自己的妈妈这个角色上做到更好;

但我依然无法越过爸爸这个位置去教育先生如何带孩子,并替他决定用什么方式跟孩子互动。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先生放手,将父亲的身份归还给他。

事实上,成为一名全职宝爸以后,先生也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不断成长着。

比如他会在闲暇之余翻看一些育儿书籍/视频,带宝宝去上早教课,学习正确的育儿理念来指导孩子成长。

同时他也会有意识地脱离父母的帮扶,努力在宝宝面前树立榜样,努力成长为一个更加独立、完整的父亲。

他不完美,但他愿意持续学习、成长与改变,这就可以了。

儿童教育学家孙瑞雪老师,在《在爱中成长》里讲述她在幼儿园工作时了一个经历:

有一天,一名瘦弱的5岁小男孩,邀请她去他家做客。

她能感觉到小男孩在向她求助。

于是她找到小男孩的妈妈,询问得知:小男孩的爸爸在家里出现了一些暴力举动。

她顿时产生了危机感,以为小男孩想让她帮忙去解决问题。

征得小男孩妈妈的同意后,她去了小男孩家里,跟小男孩父亲愉快地聊了一个多小时,

他们聊了彼此的工作,也聊了彼此的兴趣,但没有谈及暴力相关的话题。

起身告别的时候,小男孩默默站起身,将孙瑞雪老师送到了电梯门口。

在孙瑞雪老师转身拥抱他的时候,他在孙瑞雪老师怀里悄声说了一句:“谢谢你。”

那一刻,孙瑞雪老师一下子就理解了小男孩请她去他家里的意思:

他在用他所有的能量保护着他的家庭,他想让父母和好,家庭不破裂。

事后,她问小男孩妈妈:“爸爸打孩子吗?”

小男孩妈妈说:“爸爸经常火冒三丈,会砸东西,但他从来都忍着不打孩子。”

小男孩妈妈还说:“孩子希望我们不要离婚,他说,爸爸也是可以成长的。”

一开始以局外人的视角读这个故事时,我其实不太理解:

孙瑞雪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儿童教育学家,她为什么不直接教育小男孩父亲,向他强调暴力对孩子成长的伤害呢?

如今站在父母的视角回顾这个故事,我突然就理解了:

那位父亲并不需要别人向他重申暴力的危害性,因为他自己已经意识到了(他控制不住情绪,但他从来不打孩子);

他真正需要的是有人看见他在父亲这个角色上所做的努力:尽管控制不住情绪,但他努力控制住了打孩子的冲动。

事实上,他的这份努力,妻子看见了,儿子也看见了,并相信爸爸是可以成长的。

孙瑞雪老师则不仅看见了小男孩爸爸的努力,也看见了小男孩为促进家庭和谐所做的努力,并相信孩子、父母是可以共同成长的。

这份带着爱与尊重的看见和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支持与疗愈。

节选孙瑞雪《在爱中成长》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的成长,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需要经验的累积、自我的觉察和持续的学习,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和反思、破碎与重建,孩子才会逐渐长大,父母才会走向成熟。

面对一个年少的孩子和不成熟的父母——

我们无法越过界线去教育他们,指引他们具体应该如何做;

因为一旦我们做得/说得过多了,反而会打断他们的自我觉察与体验,挫败他们自我成长的积极性。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带着足够的爱与尊重,看见他们成长的努力,相信他们成长的决心;

并在他们提出需求的前提下,尽我们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陪伴他们跨越成长路上的障碍,

继而把自我成长的权利归还给他们,见证他们持续的成长。

如此,便已足够了。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