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市春燕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洪祥用40多年时间,带领企业员工砥砺前行,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始终心怀大爱,帮扶他人,其精神令人钦佩。
图为陈洪祥与残疾职工小许交谈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文/图
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市春燕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洪祥用40多年时间,带领企业员工砥砺前行,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始终心怀大爱,帮扶他人,其精神令人钦佩。
他常说:“自己淋过雨,才能去为别人打伞。”
1963年,陈洪祥出生于辉县王村铺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幼时因患重度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
但是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积极备考1978年的高考。高考失利后,他被生产队安排去照看麦场、看菜园,一天按0.6个劳动日计算,每天挣不了两毛钱。
倔强的陈洪祥不甘心过这种生活。1979年下半年,陈洪祥坐着一辆毛驴车,独自去北站区(现凤泉区)学习裁剪。一年后,他返回老家,租房开启了自己的营生。
1982年,缝纫店的三年租约到期,房主收回了房屋,陈洪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无奈之下,他便去求助村长(现村委会主任)。村里同意他在村头的荒野路边搭建三间小窝棚,取名“春燕制衣”,继续他的创业之路。
靠技术吃饭的陈洪祥一心扑在工作上,用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周围村民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群众找他修补、缝制衣服。等规模稍微大一些后,他立下一个规矩:凡是补衣服、锁边、缀扣、剪裁的,一律不收钱。
此后,陈洪祥和春燕制衣如同狂风中的小船,经历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但陈洪祥就像沉稳的掌舵者,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公司已成长为一家拥有500余人的企业,其中,专业研发人员50余人,年产服装100余万件,产值7000余万元。公司先后在西安、济南、兰州、北京、乌鲁木齐、贵阳、昆明等多地设立办事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自己一路坎坷走来,陈洪祥深知残疾人的不易。为此,他在招聘员工时,特意对残疾人给予特殊照顾。只要残疾人有意愿,并且能够完成基本的制衣程序,都可以进厂务工,每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辉县市残疾人创业示范园依托市春燕服饰有限公司,带动和帮助了众多残疾人就业、创业,目前已安置持证残疾人20名、困境家庭人员30余名。
自2012年以来,公司不断夯实“巧媳妇工程”建设基础,先后在辉县市吴村、薄壁等乡镇以及周边县区建立了10余家“巧媳妇”生产车间,共安置300余名农村闲散或贫困妇女从事服装加工生产,帮助她们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其中,建立在佳怡社区的“春燕服饰扶贫基地”,通过专业培训,安置40余名社区贫困户妇女上岗就业,让她们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前不久,在公司门岗工作的残疾职工小许,父亲不幸病故。陈洪祥获悉后,立刻安排人员前往吊唁,并送上慰问金。他说:“每一个员工都是自己的家人,我能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和大家同频共振,才能拧成一股绳,共同把企业做大做强,共同撑起一把大伞,护着自己和员工。”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