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在上海看见机器人走红毯,还会打太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20:50 2

摘要:继2024年元宇宙科学红毯之后,2025年,张江科学会堂铺就了一张“AI科学红毯”。5月17日,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场,出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艺术快闪空间——AI科学红毯,不同年龄、领域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们走上了这张红毯,红毯上还出现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继2024年元宇宙科学红毯之后,2025年,张江科学会堂铺就了一张“AI科学红毯”。5月17日,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场,出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艺术快闪空间——AI科学红毯,不同年龄、领域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们走上了这张红毯,红毯上还出现了“特约嘉宾”——人形机器人,这也是上海科技节举办以来首次“上新”。

“顶流”人形机器人走上红毯

首次采用XR无限拓展,现实景观的空间无限拓展,AI无感知动捕技术实时采集到嘉宾的运动数据,让虚拟人与现实中的科学家们在“AI红毯”上虚实互动,从踏上张江科学会堂开始,一次沉浸式的科学之旅就已开启。

9大板块12组的科技界嘉宾走上红毯,从基础研究到科技传播,无论是神秘的大脑宇宙,还是遥远的极光幻境,科学秘境中的星辰大海展示着科研工作者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创思维的熠熠星光。而这些科学幻想成真的实体,当属如今最火的“顶流”——人形机器人。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和公司副总裁曾翔走上红毯时,相伴左右的正是傅利叶的N1开源人形机器人、GR-2通用人形机器人两款拳头产品。上海智元创新技术有限公司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则携手智元远征A2机器人一起“勇闯”红毯。

带上自己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登上科学红毯,作为研发者,他们都说,有一种“人机共享荣耀时刻的感觉”。萌萌的人形机器人也引起了现场的阵阵欢呼。

“智元远征A2机器人是国内第一款达到商用量产标准的机器人,它的出货量和稳定性在国内都居于前列。今天可以看到它完全自主地走上这个舞台,跟大家做自我介绍,打一段太极,再自己走下去,整个过程它都是自主的,跟大家现在在市面上看到的机器人遥控非常不一样,难度也是非常大的。”王闯颇有些骄傲地介绍自己的“红毯伙伴”。

走下红毯要让人形机器人更自主成熟

在他看来,让机器人走上科技节红毯的舞台,对于具身智能的从业者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展示,而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它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可以让大家看到,机器人是可以完全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的。”

打造出这样自主的、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除了行走,还能做更多其他人类能做的事,这也是像智元这样的科技企业正在做的事。

走下红毯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闯告诉记者,目前智元已经有上百台的机器人在客户场景中进行应用。第一个应用场景就是在展厅做讲解,成为一名“接待员”。“今年我们也会逐渐让它们做一些更难的事情,比如一些作业类任务。”王闯表示,智元的机器人定位是真正用于量产商用。

“希望让机器人更成熟,可以踏踏实实地干活,而且不只是一台,而是生产线上的每一台都能做到一致的标准化,像汽车一样,下线就能带回家使用,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他告诉记者,希望今年能够达到商用元年的突破,“很多人经常会问人形机器人造出来有什么用,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去回答。”

人形机器人如今大爆发,作为从业者,王闯更是深有感触。2023年2月份智元成立,去年参加了人工智能大会,当时上海有18家机器人企业参与,但那时的人形机器人普遍走得还不好,智元的机器人是当时唯一一家走了10多分钟的,坚持10多分钟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它的整个本体的成熟度还没到,但是短短一年时间,这个行业由于非常多的资本和人才涌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今年甚至能参加马拉松比赛了。”

在今年的上海科技节上,机器人元素也从红毯延续到了各种场景——从人形机器人的礼仪服务到AI同传系统、会议文本实时数字化系统到虚拟现实演讲辅助眼镜等,“参与感”都更重了。而王闯也对明年的红毯有了新的憧憬:“明年可能不仅仅是走红毯,说不定可以让机器人去辅助采访嘉宾,因为图像数据输入后,它的认人能力可是一级棒。”

上海科学家还在探索更多前沿领域创新

人形机器人也吸引了红毯上其他科学家的目光。走下红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就和王闯一起合起了影。“这是我们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上海光机所是一家基础科研院所,看到不仅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在人形机器人这样的科技产业领域也能为国家培养出人才,他觉得特别骄傲。

让他骄傲的还有上海更多科研领域的创新成果。记者了解到,上海科学家近5年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累计发文量在全国占比29.2%,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已经成为上海科技的闪亮“名片”,更有不少前沿科技的探索,在这次科技节和科学红毯上,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牵头和参与的有5项。阮昊团队和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研发出的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打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分辨存储技术,可以把容量提高上千上万倍。“202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攻坚成果的工程化,也希望像今天机器人的这些企业一样,再过几年之后也能应用到实际场景中。”阮昊告诉记者。

去年1月成功发射的“天关”卫星也是“十大”之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天关”卫星总设计师张永合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中有非常多的我国独立自主的技术,作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天关”卫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在全世界都引起极大反响。“既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对于世界的引领。”

“科技是一种引领,科技也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张永合说,他也期待,未来无论是在宇宙空间还是在地面,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发展。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