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出生的程婉婉,是文昌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战线上的“燃灯者”。作为五级法官助理,她以“法理为基,柔情为翼”,用心、用情处理着每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案件,积极投身未成年人普法工作,护航青春之梦,做实司法为“苗”,维护公平正义。
走进我们聆听青年之声
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有这么一群青年
以热血为墨、以行动为笔
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今天
文昌团团带您走进这些
有关青春与奋斗的故事
看他们如何用奋斗诠释青春价值
以担当践行时代使命。
愿这些鲜活的榜样,
能点燃你我心中的火种,
共赴这场属于青春的接力!
照亮青春成长路的“燃灯者”
1996年出生的程婉婉,是文昌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战线上的“燃灯者”。作为五级法官助理,她以“法理为基,柔情为翼”,用心、用情处理着每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案件,积极投身未成年人普法工作,护航青春之梦,做实司法为“苗”,维护公平正义。
在民事案件中,她书写公平正义,面对校园暴力案件,她果断向失职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用法律硬核守护未成年人权益。在抚养费纠纷中,她主动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学习海南方言,配合法官深入实地调查、上门走访,以“背对背”调解化干戈,更在涉外家事案中创下7天“云端”调解新纪录。在普法宣传的“第二战场”,她又是创意无限的“法治园丁”——参与制作普法短视频、参与策划“情景剧+模拟法庭”沉浸式课堂、带领学生“零距离”观摩庭审。16场校园宣讲、32篇公众号推文……她将“枯燥法条”变成“青春剧本”,让法治信仰如蒲公英般播撒在椰乡大地。
2024年,程婉婉获评最高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用行动诠释:青春最美的模样,是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颗少年的心。
张世全
扎根一线的航天“硬核卫士”
1990年出生的张世全,是蓝星(海南)航天化工有限公司设备战线的“定海神针”,作为设备管理部副部长,11年深耕一线,他以“螺丝钉”精神扛起特品保供重任。33次任务零失误的背后,是日均万步巡检的坚持,是高温高湿中创制的“分级管理+全员参与”设备运维模式,更是他自编“五懂五能五会”手册、搭建信息化系统的硬核创新。
面对设备突发故障,他敢啃“硬骨头”,在某次正值重要保供的关键时期,承担着核心生产任务的单台运行设备突发故障,且无备用设备可供切换,他从技术资料着手,反复推敲制定了自主更换的操作方案,在一周内,完成了自主更换,使装置顺利运行,圆满完成特品保供任务。
面对紧急情况,他选择做“逆行者”,当台风“摩羯”裹挟暴雨逼近,特品保供的“军令状”却刻不容缓,他带队连夜排查:逐一测试危化品储罐阀门、用沙袋封堵厂房“咽喉孔洞”、转移百余斤户外设备、为检修人员搭建临时安置点,筑起一道“钢铁防线”;而灾后复产更是一场“极限拉锯”,他除了布置当天任务,监督各作业点安全措施有效落实,还要测试300余台设备性能,连续30天“钉”在车间,才把厂区从废墟中“抢”回生产线。
张世全以“舍小家”的奉献,筑牢航天保供的安全防线,用行动证明:新时代航天青年的担当,是设备轰鸣中的坚守,更是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的热血与赤诚。
吴淑任
用青春写担当的基层“多面手”
1991年出生的吴淑任,是海南文昌东路镇的“全能战士”——他是田间地头的“厕所革命”推手,是耕地红线上的“粮田守护者”,是台风天里逆风而行的“生命摆渡人”,更是群众口中“比亲人还亲”的贴心人。从大学毕业投身基层网格员岗位,到2014年应征入伍淬炼成“优秀士兵”,再到退伍后扎根乡镇扛起武装、团务、防疫、防溺水等“千斤担”,他总说:“基层的事,桩桩件件连着百姓的心跳。”
台风“摩羯”中的生死竞速:2024年9月,超强台风来袭,他化身“铁人”连轴转——顶着16级狂风排查隐患,背起瘫痪老人蹚过齐腰积水转移,带领干部群众48小时内抢通27个村民小组“生命通道”,13天让全镇恢复供水、20天点亮万家灯火。灾后,他婉拒群众送来的礼品,只留下一句:“这是党员的‘分内事’。”
青春担当在泥土中闪光:从网格员到武装干事,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白天扛锹下田整治非粮化土地,夜晚挑灯整理退役军人档案;防溺水巡查时救起落水孩童,武装征兵季又变身热血“宣传员”。他手机24小时为群众开机,微信置顶的是“独居老人求助群”,却把自家孩子生病住院的消息设为“免打扰”。
吴淑任务,这位扎根海南乡镇12年的青年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一专多能、一心为民”的青春答卷。群众说:“有吴干事在,心里就踏实!”而他总摆摆手:“我不过是把根,扎在了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有人扎根普法一线“种希望”
有人坚守保供一线“稳后方”
有人活跃基层一线“保民生”
……
青年们用行动证明:
青春没有天花板,
敢拼就能闪闪发光!
文昌团团喊话:
青春就要这么“燃”!
快来和团团一起:
为这些“宝藏青年”点赞吧!
END
新华社客户端首页发布
《文旅新探|侨乡文昌的南洋时光之旅》
探寻文昌南洋文化
从骑楼老街到舌尖上的美食
讲述了文昌的南洋岁月
浏览量破百万
全文如下
↓↓↓
在百年骑楼老街
领略南洋风格建筑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在南洋复古风格的咖啡店
品尝一杯味道浓郁的咖啡
在香气氤氲的斑兰农庄
感受南洋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有着120万海外华侨的知名侨乡,海南文昌拥有积淀深厚的南洋文化,无论是骑楼老街的韵味,还是舌尖上的美食,无不让人感受到南洋文化从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漫步文南老街,时间仿佛凝固,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整条老街百米之余,街道两旁一栋栋古老质朴的骑楼建筑,融合了南洋风格、巴洛克风格与中式传统元素。雕刻着精美图案的廊柱、造型各异的女儿墙,尽显南洋建筑的格调;而中式的传统图案和雕刻,又散发着浓浓的本土韵味。
文南老街骑楼建筑。新华社记者 周慧敏 摄
文南老街位于文昌市区,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从南洋归来的华侨们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在这里建起了一栋栋两三层高、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格骑楼。
历经百年风雨的骑楼建筑,不仅见证了小城的岁月变迁,更承载着侨乡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文昌人对南洋岁月的记忆。这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
来自广东的游客欧女士与同伴在文南老街边走边拍,将眼前的美景定格成一张张照片,留下属于她们的“南洋时光”。
“这里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很有年代感,跟我们生活的地方完全不一样,走在街上能感受到别样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气息。”欧女士说。
藤编座椅与吊灯、木质装潢与旋转吊扇,黑白绿棕的复古色调交织出宁静气息……走进文昌迈号咖啡文化产业园的咖啡馆,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南洋旧时光的门。馆内一角,陈列着由华侨捐赠的老物件:老式电视、收音机、电话机、打字机、皮箱与照相机……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我们在这里做咖啡,是想还原华侨文化与南洋文化的历史,再现文昌厚重的百年咖啡文化底蕴。”文昌迈号咖啡文化产业园执行董事蔡超荣说。他介绍,迈号咖啡的历史可追溯至1898年,当年文昌华侨从马来西亚带回咖啡种子,在家乡种下了咖啡树。如今,在产业园内,仍能看到百年树龄的咖啡树。
图为经过烘焙的不同种类咖啡豆。新华社记者 李玥 摄
与海南其他咖啡产地以中粒种为主不同,文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合种植利比里卡大粒种。这种咖啡豆果实大、果浆厚、风味足,是文昌咖啡的一大特色。
当下,文昌迈号咖啡文化产业园正以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咖啡产业,从种植、加工、品鉴到文化体验,将“南洋风味”根植于家门口。“我们希望游客一走进产业园,就能感受到南洋文化的韵味,感受到咖啡背后华侨的情感传承。”蔡超荣说。
椰林之下,碧绿的斑兰随风摇曳,香气清新,令人驻足。在文昌重兴镇的斑兰农庄,游客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品尝斑兰红茶和糕点,在轻松惬意间,感受那一份独特的南洋味道。
斑兰
原产于东南亚,因其清香宜人,被誉为“东方香草”,在东南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香料植物。多年前,重兴人远渡南洋,又怀着希望将斑兰带回故乡。如今,斑兰已在这里生根发芽,融入当地人的饮食与生活。
“农庄最受欢迎的是千层糕,是东南亚比较传统的小吃。”重兴斑兰农庄总经理刘一磊介绍,在传承南洋美食文化的同时,农庄还创新推出斑兰红茶、斑兰巧克力、斑兰曲奇等特色产品,受到游客青睐。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