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读《茶学五讲》正对胃口,书分五讲,“茶史”“茶道”“茶人”“茶品”“茶悟”,娓娓道来,风雅又饱含智慧,如饮上等佳茗。沿着茶之诞生发展,溯源中国古老的茶叶历史,漫谈历代文人先贤与茶叶的故事,文字之间的清冽甘香扑面而来。
《茶学五讲》陈栋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版/68.00元
○沈嘉柯
春日读《茶学五讲》正对胃口,书分五讲,“茶史”“茶道”“茶人”“茶品”“茶悟”,娓娓道来,风雅又饱含智慧,如饮上等佳茗。沿着茶之诞生发展,溯源中国古老的茶叶历史,漫谈历代文人先贤与茶叶的故事,文字之间的清冽甘香扑面而来。
我以为该书有三大妙处,首先是博学,富有知识趣味,可令读者增广见闻。谈及茶叶的各种中国之最,书中信手拈来,比如第一首有代表性的咏茶妙诗,乃是西晋诗人张载的茶诗《登成都白菟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还比如,书中记载,瑞典曾打捞出240年前触礁沉没的“哥德堡号”海船,从船中清理出乾隆时期的茶叶。这批茶叶基本完好,其中一部分甚至还能饮用。
像这样别致的内容细节,俯拾皆是。该书作者之博闻,可见一斑。既有翔实的学理依据,又能深入浅出,学识与趣味熔为一炉,十分生动可读。
其次为通达,可令读者修炼为人处世。作者陈栋从中国文字的造字象形解读来谈“茶”,意为“人在草木之间”。他在著述中所追求的境界,落脚于知人论世。这恰恰体现了陈栋评论写作的功底。不同于一般讲茶的书籍局限于茶文化本身,陈栋更加在意通过论茶,评鉴历史人物,解读人情世故,给人以启悟。
譬如书中讲述“以茶代酒”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群臣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便暗允其“以茶代酒”。这一行为体面高雅,维护了主客双方的尊严,“以茶代酒成为各类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礼节,也更加体现了茶在宴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神农氏、陆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古人先贤,到鲁迅、郭沫若、林徽因等现代名家,借茶叶引出话题,引出名人故事,从茶学到茶道,全书的文化视野贯穿始终。
最后是情怀,该书看似篇篇谈茶,但始终围绕中国文化底蕴做文章。中国茶不仅仅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也在影响世界,改善世界人民生活品质。
读此书,当我渐入佳境,陶醉其中时,不知不觉来到末尾的后记,作者忽然笔锋一转,在此处坦诚交代自己的创作动机,原来他开讲茶学,另有缘故。这令我为之动容,从雅适闲读转为慎思肃读。
书中,陈栋回忆昔日选调到河南信阳和湖北襄阳的基层工作,在大力推进地方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与两地茶乡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还被当地乡亲们称为“茶叶书记”“茶博士”。为了回报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他当时就承诺“未来一定要为茶乡茶人著书立说,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助力茶产业。”从他10年前出版《解码茶文化+》,再到今时今日这本《茶学五讲》,可谓念念不忘,一以贯之。
文以载道,陈栋所求之道,不是皓首穷经于故纸堆,而是打通学问,做一番经世利民的事业。陈栋属于学者型干部,博士毕业后,却没有到党政机关,而是选择到国民经济生产的企业前线历练自己。他念念不忘服务过的乡镇,为了当地人民种茶致富才研究起茶学。
该书亦是“湖北产业教授”课题研究项目成果,兼顾大众阅读和社会传播,堪称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回归群众,著述为民。掩卷而思,此中有真意。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茶道的学问书,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忘初心。在讲谈茶学的背后,谈的是一方民生,人在草木间,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系畅销书作家、湖北省全民阅读大使、韬奋基金会光耀未来专项基金副秘书长)
来源:国学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