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只提供非景观式展览震撼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22:04 2

摘要: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

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探讨广东各博物馆、美术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在应对社会变化、推动自身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答题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Q&A

南都:您如何理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在您看来,这一主题为广美美术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陈晓阳: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广美美术馆是拥有67年历史的公立大学美术馆,从最初服务于美术学院的教学研究和师生作品陈列,到今天为所有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等服务,走过比较曲折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我们围绕丰富的近现代藏品,尤其是与广东地区高等艺术教育史相关的重要收藏,以在这个区域所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艺术史问题、当代艺术实践、艺术教育史问题作为研究框架,围绕二十世纪的广东美术在历史和空间上进行考察和延展,将广州开放的口岸历史和艺术史研究视角叠加起来共同观看,通过藏品研究来梳理区域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同时,也尝试发掘一些过去忽略的艺术发展叙述框架,比如区域内众多的海外华人与华侨艺术家,对广东近现代艺术和教育的复杂影响。因为近代以来的广州一直得风气之先,无论是革命、艺术还是文化革新,这个区域的艺术家因为具有在全球流动的观念和能力,因此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美术现代化发展而言尤为重要,这些离散群体中的艺术家,是推动区域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我们已经策划了几个特色专题的历史研究展和当代展,如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2021)“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2022)“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2023)等展览,来关注和谈论这类艺术家及群体,同时也希望将离散作为理解世界的思考入口,关注全球化以来的海内外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

南都: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广美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变革?

陈晓阳:因为我们是大学美术馆,肯定有一部分工作内容关于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推介。全年范围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展厅空间和展览数量是教学成果类展览。但是,除了毕业展,各个学院和专业申请的教学成果展,都会被要求他们要匹配一定的研究策展视角,要求他们在这一类的教学成果展里不只展现成果,还要加入问题意识和教学经验的分享:例如解决了教学里的哪些问题?这些教学方法与学科思想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创作实践和设计实践打开了哪些教育中新的面向等?也会在展期内推动他们去和更多相关领域的公众对话。美术馆在多年前就开发了名为“开放的课堂”的项目,接受校内小型展览、小型工作坊的申请,有时候也直接和教学课程合作,美术馆提供设备、空间,为他们专门安排专家导赏,广美和广州很多艺术院系的学生们经常来美术馆在展厅内的原作前上课,观看原作对于美术学院教学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规划展览时,也会兼顾学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带来国际和国内艺术界前沿的创作。因为人工智能发展紧迫,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确实迫在眉睫,教学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对所有师生的挑战,美术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也会侧重对于数字美术馆的概念、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尝试。

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 展览现场。

在疫情防控期间启动的泛东南亚研究展览序列,是我们馆的特色品牌项目。之前刚刚结束的“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是第二届的第一个展览,推介来自亚洲文化内部的自我观看和从边缘到中心的思辨性作品,呈现出亚洲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面貌。我们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继续推出不少于6个专题组成的“展览流”,第二个展览还在策划中,可能会与巴厘岛的观看经验有关联。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在第一届“泛东南亚三年展”时发明的这种随机应变的“展览流”方法,对于不确定的当下和未来世界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策略上的可行性,所以决定继续推进下去。只要确保在整个策划和展示过程中能坚持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性和问题意识,就保持了当代艺术三年展最根本的核心要素。同时,希望继续以“展览流”方式邀请师生和观众深度参与,激活展览背靠大学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研究和学术资源,加强展览交流在青年艺术家、学者和观众中的影响力,我们会在每个展览的过程中推出一些深入的讲座、对话,而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这次三年展期间还将推出与之平行的“潮汐”项目,尝试把一些公共活动推广到珠三角地区的青年空间、替代性空间里合作发声,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像发动机,让当代艺术的力量通过展览的驱动,真正地让参与者所提出的问题、所带来的讨论和分享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南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美术馆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广美美术馆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

陈晓阳以艺术史问题为线索,立足区域艺术,关注全球对话,一直是广美美术馆的发展的学术原则。这些年我们不断尝试推动与区域内其他美术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连接优势学术资源与研究力量,推动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多维度合作。除了和广东美术馆等区域内重要的美术馆之间的藏品互借,也与广州海事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在展览、藏品、公教和研究等方面展开合作,一起参与大湾区博物馆美术馆调研。我们希望能够在专业文博机构间促成更多连接,为艺术家和学生观众提供研究、创作委托和展览等各方面更广泛的资源支持。接下来,我们希望可以推动与大湾区的专业机构里的研究员、策展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比如今年广美美术馆会和亚洲艺术文献库的国际艺术家讲座进行合作,争取把一些更具国际视野的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带给国内的观众。

更多内容请阅读: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探索社会化运营,创新消费场景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从文化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生产者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划:宋爽 周佩文

统筹:周佩文 朱蓉婷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