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思维不破,何来安全资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22:17 3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跑银行,听到最多也是最火热的词就是供应链。原来做税金贷的、做抵押贷的做房地产的都在提,都在说供应链了。但是聊了下,貌似都是刚开始,做的也是老套路。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最近一段时间跑银行,听到最多也是最火热的词就是供应链。原来做税金贷的、做抵押贷的做房地产的都在提,都在说供应链了。但是聊了下,貌似都是刚开始,做的也是老套路。

现在这银行张口闭口都在聊供应链金融,可掀开这个时髦的包装纸,内里装的还是那套典当担保的老把戏。所谓核心企业确权、应收账款质押,不过是把房地产抵押换成了国企担保,把红本房产证换成了抽屉里的"安慰函"。普惠指标逼着银行亏本做业务,央企靠着信用背书搞价格战,民企全凭关系拿授信,这和当年闭着眼睛给开发商放贷有什么区别?当整个授信逻辑还停留在"押东西、找靠山"的层面,所谓的供应链创新不过是给传统担保业务披了件新马甲。没有对产业链的穿透认知,没有对资金流的实质管控,所谓的风险防控就是纸糊的窗户,核心企业打个喷嚏,整个链条都得跟着感冒。

当铺思维不破,何来安全资产?

供应链金融的“新瓶旧酒”

现在银行扎堆做的供应链业务,说穿了就是三招鲜,押单子、找大哥、藏纸条。

应收账款融资看着挺高级,其实和抵押房本放贷有什么区别?银行客户经理连企业厂房都没进过,就盯着那张盖了章的购销合同。核心企业确权更是黑色幽默,国企财务处长大笔一挥,上下游几十家企业的贷款就有了"免死金牌",这和开发商拿块地皮就能套出十个亿贷款的操作如出一辙。最魔幻的是某些银行发明的"抽屉协议",美其名曰差额补足承诺,其实就是让核心企业私下写个保证书,既不入账也不公示。这和当年开发商卖房时承诺的"无理由退房"有什么区别?等真出了风险,这纸协议能不能掏出来都是问题。某城商行就闹过笑话,给汽车零部件企业放贷时收了整车厂的"安慰函",结果整车厂暴雷后才发现,函件上连公章都没盖全。

银行嘴上喊着"深耕产业链",身体却很诚实。给央企供应商放贷只看确权文件,给民企放贷先查老板房产证。普惠贷款考核压下来,连养猪场的饲料款都要包装成供应链金融,风控手段却还是查抵押、要担保。

这哪是金融创新?分明是当铺思维借尸还魂。

再看房地产贷款的“前世今生”

供应链金融现在走的弯路,房地产行业二十年前早就趟过。开发商当年拿地就能贷款,银行盯着抵押率算得欢,谁管你房子能不能卖出去?等库存积压了,才发现评估价全是虚的。现在供应链金融搞确权融资,和当年押土地的逻辑一模一样——核心企业的订单就是新时代的"土地证",账期六个月的应收账款就是"期房"。

但制造业可比房地产复杂多了,手机零部件过季就贬值,化工原料价格三天一变,服装订单说取消就取消。银行却还在用房地产那套静态风控,应收账款打七折,存货押三贷一。某家电企业旺季时把库存空调押给银行,等贷款到期正值淡季,仓库里堆的全是过时型号,银行处置这些抵押物时才发现,二手空调比白菜还不值钱,这还不如天天跌价的住宅抵押呢,至少跌的知道。

更讽刺的是,真正在房地产行业活下来的银行,恰恰是那些不迷信抵押物的。他们会蹲在工地数塔吊,会盯着开发商账户防止挪用,会按月核对销售回款。这些本事移植到供应链金融上,本该派上大用场,可现在多数银行只会坐在办公室收确权文件,连企业生产线都没见过。

真正的供应链长这样

做好供应链金融得学会"望闻问切"。
望得见车间里的生产节拍,闻得出账本里的资金流向,问得清行业里的明规则暗规矩,切得准企业的真实需求。就像老中医把脉要知道经络走向,银行得摸清产业链上的"任督二脉"。比如做汽车供应链,得知道零配件企业为什么账期必须卡死90天,因为整车厂每季度末才付款。做快消品供应链,要清楚经销商为什么总在季末压货,因为要冲厂家返点。某股份行曾闹过笑话,给白酒经销商放贷时没算清春节备货周期,结果贷款到期正赶上销售淡季,企业现金流直接断档。

真正的风控不是盖几个章就能解决的。要做化纤供应链,客户经理得真去学了FDY和POY的区别,会看织机开工率来判断企业真实生产情况。要做电子元器件融资,最好专门开发系统对接企业ERP,货款直接受托支付给上游硅片厂。

这些功夫下下去,哪还需要天天追着核心企业要确权?

行业认知才是终极风控

没有认知,谈何风控。

银行现在最大的误区,是把"核心企业"当成了万能保险箱。可当年房地产行业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恒大、碧桂园哪个不是核心企业?上游总包商、下游建材商,哪个没拿着"确权文件"?等核心企业自身难保时,供应链上所有授信都成了多米诺骨牌。

真正的安全资产不是某个企业的担保,而是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就像做光伏贷款得懂硅料价格周期,做医疗器械融资得知道集采政策风向。有些行去年踩雷纺织供应链,就是因为没注意到棉花期货暴涨暴跌,企业原料库存实际价值早就跌破警戒线。

最该警惕的是"跨界玩家"。有些银行昨天还在做房地产,今天摇身一变就成了供应链专家。结果把开发贷那套直接复制到制造业,不看企业订单质量,光算抵押物价值;不管资金真实用途,只要账户流水够数。这和让妇科大夫主刀心脏手术有什么区别?4+4协和的套路又来了???

要打破当铺思维,银行得先把自己从办公室里"赶出去"。做农业供应链,客户经理要真跟着饲料车跑养殖场,看着生猪出栏才敢放款。做半导体融资,风控总监定期参加行业展会,就为掌握技术迭代趋势。这些笨办法看似低效,却是防控风险的真功夫。

科技手段要用在刀刃上。与其花大钱搞大模型噱头,不如先做好基础工作,把企业的海关数据、电力数据、物流数据真正打通。与其追求线上化率,不如先确保每笔受托支付都落到真实交易。

民营企业的财务总监说过大实话:"银行要是真能看懂我们的生产排期表,哪还需要我们抵押厂房?"

说到底,金融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安全资产从来都不是某个模式创造出来的,而是靠银行人用脚丈量产业链、用手摸清资金链、用脑看透风险链,一单一单磨出来的。

当铺思维破不了这个局,唯有回归金融本质,看懂生意,管住资金,敬畏周期。或者就老老实实做当铺搞抵押,如果抵押都做不好,还说搞供应链,这不是笑话么。(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