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不是谁都能做到,淮海战场上,围成那样,他还能从陈官庄活着出去,靠的不是枪法,也不是兵力,是脑子和胆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李弥这人,命硬是真命硬。
别人拼命往前冲,他却总能在最危险的时候抽身而退,连带点运气。
这事不是谁都能做到,淮海战场上,围成那样,他还能从陈官庄活着出去,靠的不是枪法,也不是兵力,是脑子和胆子。
那年冬天,东线的局势已经焦头烂额,黄百韬的部队被围,邱清泉死在阵地上,杜聿明也被捉了。
按常理说,李弥是跑不掉的。
可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死地里找活路。
他没跟杜说太多,心里明白,这一仗要是真打到底,什么兵团司令都得变成俘虏,到时候连命都保不住。
他没带几个人,就叫上了贴身卫兵汪新安,两人换上了破旧的伤兵服,还特意把脸抹脏,装得像刚从阵地上爬出来。
不是为了演戏,是因为他知道,穿得太体面,反倒容易被看出来。
出了部队,他们一路躲躲藏藏,从沟渠钻到村庄,最后进了一个叫汪家村的小地方。
村里人没认出他来,他自己也不露身份,只说是个军医,跟着部队打散了。
那家姓汪的农户挺实在,给他弄了口热饭吃,还让他在柴房里住了一晚。
可李弥心里清楚,不能多待。
村子小,风吹草动容易传出去。
他托汪新安打听,找到了村里一个叫高大荣的地主。
高这人有几分眼力,一看这俩人不像普通逃兵,但也不敢多问。
李弥直接亮了身份,说只要帮他出去,往后有的是好处。
高大荣不是傻子,听到这话,先是发愣,后头手上一摸,李弥已经塞了厚厚一叠钱。
他一边点头一边说难,可嘴角已经绷不住了。
事情从这开始转机。
高大荣有个表侄,在地方政府里干事儿。
托人说是有个山东逃荒的亲戚,想办个路条和身份证明。
表侄没多想,很快就把手续办妥。
李弥拿到纸,心里那口气才算松下来。
可光有纸还不够。
他得出城,得越过解放军的检查站。
高大荣又想了个法子,找了个做粮食运输的朋友,正好要送军粮去青岛。
李弥和汪新安钻进了麻袋堆里,藏得严严实实。
运粮的老乡心知肚明,但啥也没说。
路上过了几个卡口,解放军士兵检查得挺细,不过谁也没想到麻袋里有人。
就这样,这车一路从陈官庄出了圈,到青岛了。
等到了地方,李弥才算真正喘了口气。
他没有立刻公开身份,而是又藏了几天,直到找到熟人,才安排船去台湾。
李弥逃出来以后,没怎么低调。
他私下里提到王耀武,说他是山东人,却没能躲过解放军;而他是云南人,却靠着摸清地形走了出来。
他说话平平淡淡,但意思很明显:我比他强。
其实这话也不是没根据。
王耀武在济南战役里确实被困得死死的,没跑成。
而李弥这一路,从换装、藏匿、找人、办证、偷渡,每一步都卡得紧,说明他对局势看得透,行动也够果断。
可这事放在当时,说出来也没人夸他什么英雄。
毕竟那会儿的氛围是什么样,谁都清楚。
但换个角度看,他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李弥以后的事也简单。
他去了台湾,继续在军中任职,后来还管过所谓的“反攻大陆”部队。
但那时候,局势早就变了。
他没再上过战场,却常被拿来讲故事。
有人说他聪明,有人说他滑头,但不管怎么说,能从陈官庄那种地方活着出来,本身就不简单。
当时跟他一起被围的,还有十几万部队,最后能逃出来的,没几个。
李弥靠的不是腿快,是脑子快。
他不是那种一腔热血冲上去的人,他是看清了局势,知道什么时候该退的人。
他不是没打过仗,抗战的时候,他在松山那仗打得也算漂亮,炸了日军的机场、油库,还干掉了不少敌机。
但那时候的他,背后有人,资源也有,打得顺。
解放战争不一样,形势变了,靠关系、靠过去的功劳,都不顶用了。
他能活下来,是他自己拿命赌出来的。
他跟杜聿明当时关系也算不错,但到了最后,他没和杜一起留下。
有人说他不讲情义,但也有人说,李弥要是留下来,就是多一份战俘名单,没意义。
这事后来也没谁再追究。
毕竟局势早就定了,李弥自己也知道,他的战争结束了。
参考资料:
《淮海战役纪实》 解放军出版社
《国民党将领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
金冲及主编《中国现代史人物辞典》
来源:芯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