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随着“台独”势力抬头和外部干涉加剧,怎么解决台湾问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战争肯定不是第一选择,死亡、毁城、砸钱不说,还得面对国际上的麻烦。
台湾问题一直是咱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几十年来,两岸关系时好时坏,但“一个中国”的底线从来没变过。
现在,随着“台独”势力抬头和外部干涉加剧,怎么解决台湾问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战争肯定不是第一选择,死亡、毁城、砸钱不说,还得面对国际上的麻烦。
所以,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拿回台湾,又尽量少打仗、不搞巷战,用最小的代价把台岛大部分和平解放。
早在唐宋时期,台湾就跟大陆有联系,到了明清更是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可惜1895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打输了,把台湾割给了日本。
熬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终于回归祖国怀抱。但好景不长,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国民党退到台湾,从此两岸隔海相望。
1971年,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合法代表,台湾的“国际地位”就更尴尬了。1992年,两岸还达成了“九二共识”,说白了就是都认“一个中国”,这事一度让关系缓和不少。
可这几年,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搞起了“台独”,不认“九二共识”,还跟美国眉来眼去,想抱大腿对抗大陆。
2022年佩洛西窜台,彻底把事闹大了,大陆直接在台海搞大规模军演,摆明了态度:谁敢乱来,就别怪不客气。现在的两岸关系,紧张得跟绷紧的弦似的,随时可能断。
2024年,赖清德当选台湾领导人,他是“台独”死硬派,嘴上喊着“维持现状”,实际干的全是分裂的事。
美国也不闲着,通过《台湾关系法》修正案,卖武器、派顾问,摆明了想把台湾当棋子使。
面对这局面,大陆这边没得选,只能硬起来。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天天巡逻,军舰战机轮番上阵,意思很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谁也拦不住。
若台海局势升级为军事冲突,其性质更可能呈现“持久战”态势,而非外界曾一度设想的“闪电战”。
这一判断的依据包括:台海战区的作战环境复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性冲突,如俄乌战争。后者在2022年初爆发前,多数军事观察人士预测俄罗斯将在数日内迅速占领关键城市,实现战役性胜利。
但实际战况证明,在对手具备战前部署与国际援助的条件下,即使进攻方军事力量占优,仍难以实现“速战速决”。
对台军事行动的技术门槛远高于陆地作战,主要涉及三大核心难题:第一,“渡海作战”需大规模调动登陆舰队,突破海空联合作战体系,技术与后勤难度显著高于传统地面推进;
第二,“抢滩登陆”涉及对台防御重点区域的强行突击,如淡水、台中、高雄等沿海城市,均设有防御设施和反登陆火力阵地;
第三,“城市攻坚战”属于高损耗、长时间的消耗型作战模式,一旦进城作战展开,战局将进入胶着状态,极易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与国际舆论压力。
基于此,解放军近年来围绕东部战区的实战化演训展示了其可能采用的若干军事策略与作战模式。
这些战术构型可从2020年以来的联合火力打击演练、环台封控训练、以及“联合利剑”等实兵对抗中分析提取,主要包括四种典型战术路径。
拒止。依托“东风”系列导弹系统,构建战区纵深打击能力,旨在于第一岛链内外形成多层打击网,限制美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等远程干预力量接近台岛半径1000公里以内,从而实现战略隔离。
近年来,中国火箭军已多次演练精确打击海上移动目标和美军标准航母模拟器。
锁台。即对台全域实施“空域封锁、海上禁运、信息干扰”三位一体的封控措施。
在2022年佩洛西访台后展开的环台实兵封控演练中,解放军曾在6个主要区域实施实弹射击,模拟“锁岛”态势,切断台湾对外海空通道。
这一策略并不立即发起登陆作战,而是通过对电力、海底通信、电信节点的非接触式打击,削弱岛内运转系统,营造政治、军事与心理上的压迫感。
围点打援。可理解为围而不攻的持久战战术之一,即在封锁台岛主要港口、军用机场与通信枢纽的同时,不主动攻城,而重点压制外援力量介入。
例如,对台东、嘉义、新竹空军基地的定向压制,与东南沿海岸基巡航导弹和战术导弹力量配合,对任何外来增援进行“点对点压制”。
以围代攻。该模式基于“围城不攻”原理,强调心理战与资源战,以持久性封锁取代高烈度地面攻坚。
结合“信息战”、“认知战”、“网络战”等非传统作战手段,对岛内进行舆论引导与社会系统干扰,逐步瓦解其内部动员能力与政治稳定。
解放军已在福建、浙江等沿海方向构建“联动型后备动员网络”,涵盖民兵协同、交通转运、弹药补给、渡海运输等多个模块,为大规模军事部署与战时资源调度提供基础保障。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实战阶段,冲突将极难在短期内结束。
从更广泛的战略层面看,台海局势不仅是区域性热点问题,更是中美之间海上影响力博弈的核心前沿之一。
根据美国印太司令部历年战略文件,其核心目标之一即为“确保台海海空域的自由航行与战略可达性”,而中国军方通过A2/AD体系构建与战略封控演练,正试图在战时形成“先制权”。
“打援”策略被视为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
所谓“打援”,指的是在敌方本土尚未直接参战前,预先摧毁或压制其可能派遣的外部增援力量,以争取战区的局部优势。
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战略需动用海空军主战平台、岸基反舰与防空系统,构建对美日协同介入的高压遏制网。
为提升“打援”行动的整体压制强度,中国方面在潜在战时或将谋求联合俄方海上力量,尤其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参与。
该舰队目前部署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堪察加半岛,为俄在太平洋方向的战略主力。
其装备包括“光荣”级巡洋舰、“无畏”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等,在反舰、反潜及巡航导弹能力方面具有较强作战效能。
若俄太平洋舰队联合行动,将在日本海方向对日本海上自卫队形成战略夹击,构建“二打一”的不对称压力格局,从而可能迫使日本自卫队战略分兵,削弱其在第一岛链内的战力集中度。
在战术层面,若“打援”取得阶段性成功,即外部干预力量被压制或推迟参战,台湾本岛的战略形势将发生结构性转变。
大陆方面可借助“封控”手段,逐步切断台湾的对外能源、粮食与武器补给,并通过电子战、信息战与心理战制造岛内政治与社会系统的混乱,逼迫局部城市在未进行实质性军事打击的前提下实现“和平接管”。
例如,高雄、台中、台南等城市一旦出现基础设施崩溃、行政系统瘫痪,而中央当局无法有效指挥,应对能力将被严重削弱。
1975年西贡陷落前的南越局势。美国在削减援助后,南越军队士气迅速崩塌,大量城市在未激烈战斗下即宣布投降。
中国若采取“围而不攻”的分区隔离战略,并配合政治统一政策,或可在有限战损下推进统一进程。
一旦作战行动达到临界点,而美国因核风险或战略顾虑选择“不直接出兵”,将促成台海局势进入“低烈度战后整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将可能着手推动“战后重建与制度融合”,如恢复对岛内基础行政机构的接管、设立临时治理机构,并通过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机制开展统一进程的法理确认。
台海若进入全面军事对抗,胜负的关键不仅在于直接攻坚,更在于战略打援与战区封控能否成功,是否能逼迫潜在干预方权衡成本选择“退出机制”。
而一旦形成岛内大城市在未爆发大规模战斗下实现“和平接收”的局面,将显著降低战后融合成本,为中国实现政治统一创造现实路径。
台湾是中国的,这点毋庸置疑。解放军随时待命,外交上寸步不让,国际法咱也占理。只要底气足,谁也拿咱没办法。
以最小代价“武统”台湾,核心就是用军事吓唬、政治压迫、经济拉拢三招齐下,让台湾当局没得选,只能和平统一。
和平统一是最好,但“台独”要是死不悔改,说不定只能硬干了。
参考资料:
1、台议员:大陆不用“攻”打台湾,这一招性价比更高,3到6个月见效 强武堂 2023-05-03
2、专家:解放军围岛锁台军事慑压已成常态 环球网 2023-04-16
来源: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