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上世纪中叶寿阳县的戏曲状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2-28 05:32 2

摘要:清代中叶,戏剧表演已颇为活跃,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已有不少戏剧班社活跃在农村舞台。如野狐岭村舞台有道光十八年的题字,黄门村舞台有咸丰九年的题字。到了清末与民国初年,庙会盛行起来,除较大寺观庙院有舞台外,较大的村庄均有一至两个舞台。县城有戏台二十二座,每年四、

清代中叶,戏剧表演已颇为活跃,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已有不少戏剧班社活跃在农村舞台。如野狐岭村舞台有道光十八年的题字,黄门村舞台有咸丰九年的题字。到了清末与民国初年,庙会盛行起来,除较大寺观庙院有舞台外,较大的村庄均有一至两个舞台。县城有戏台二十二座,每年四、七月间演出的除本县戏班外,还要从太原及府十县等地邀请班社助兴。如清徐的“新梨园”,祁县的“景盛园”,平遥县的“祝丰园”、“同春园”,介休县的“同盛园”等。迄今舞台题笔,历历可见。

寿阳自清代中叶以来,可以说是“戏剧之乡”。晚清时戏班有东福庆、西福庆、中福庆、大保和、二保和、三鸿班、中梨园、小中梨园等十多个。民国初年有喜盛园、双梨园、大红梨园、小红梨园,小锦梨园、顺梨园、忠福园、万顺园、天庆园、福义园、翠梨园、吉庆园、富梨园、新梨园、庆梨园、自成园、三和班、顺义班、夺魅班、昌盛班、仁义班、太平班、公义班近七十个。日军侵入寿阳后,戏剧事业修遭破坏,艺人流散,县境几乎没有一个象样的戏剧班社。艺人有的漂流异乡卖艺谋生,有的避居乡里,有的投奔抗日根据地从事演出。如侯玉贵(艺名白玉鸟),就在孟县根据地活动多年。路南、路北在民主政府领导下,组织过一些剧社,如“醒名剧团”、“景尚剧团”等。

但由于战乱,活动亦不经常。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阎统区,也没有一个象样的戏班。一九四七年冬,在寿西仅有“民乐队",上演剧目亦多为传统戏。

清末戏班中,最有名的要数东福庆、西福庆两班,东福庆由东关街陈其普经营,西福庆由平遥人祁正卿经营,名艺人有金鱼生(李五魁)、娇令生、马家红。随后北街王三妮又办起中福庆,西河村王良弱办起大保和、二保和,西关街姜三成办起三宏班。

其中以三宏班最盛,年代也最长,每年由府十县邀聘好演员。如平遥的金鱼生(由西福庆转来)、尾巴红、陈太花脸、秋凉虫儿(青衣),介休的六儿生(又称娃娃生),汾阳的二灰旦。上演节目较多,其中《凤仪亭》、《忠义侠》、《日月图》、《梵王宫》、《甘露寺》等剧目得到观众好评。

光绪年间,段庄赵忠福承班忠梁园,并从太原邀来喜蜜武旦、宝儿生、正家红。这个戏班传于他的姨外甥岳伍儿,两期承办从未中断,是寿阳南乡时间较长的班社之一。

这时的名艺人有:上峪婴儿旦(青衣),堪称青衣上选,晋中群众赠艺名“盖山西”。太安村王映锦(乳名四保几)是个小旦,晋中人赠他艺名叫“满天星”。驰名全省的小生郭凤英(十一生)就是他的高徒。随后西乡韩庆四承办起兴义园,演员有富根儿(青衣)、三三(小生)、玉兰(小旦)。唱的多是爱情节目,观众喜欢看。尖山村傅征智与南燕竹的冀元吉合承起的富梨园,演员有著名小生发财儿、来贵黑等。南庄乡后沟村王伍在南河承起大红梨园、小红梨园,演员有鹿儿红、蒲州生(小生)、侉喜儿(武二花脸)、根元旦(先唱小旦,后唱青衣)、程五妮等。程五妮是专攻小旦的,当代名演员程玲仙则是他的高徒。还有张登瀛的登瀛班,演员有须生椅成儿,艺名叫足底光、十三红、银匠黑。张占魁之中正班有兔儿红、老武丑(薛长小)。马亥的祝丰园,演员有牛儿紅、二川黑、峰沟旦。王文德的太平班,有虾米红,其娃娃班中很有出色人才,如黄兔子等。

旧社会的欢曲班社每年组班一次,正月初一承起演唱,十月初一散班。散班后演员们大都无家可归,有的投亲,有的住店,甚至有的人连店钱也付不起。还有的人冬天穿不上棉衣,没办法生活只好找班主“佃班”(即预搭来年班子,先支付些生活费)。演员们每年腊月二十左右就需約定搭来年的班子,好演员由班主请,表演艺术差的就需自己寻班子,年老体弱的搭不了班子。如果能教出几个有“良心”的徒弟,还可接挤一点勉强度日。因此,不少老艺人流浪街头,求乞度日,播头黑就是如此冻死街头的。六生儿在生前即把骨头卖给法国人做药用,最后在昔阳沾尚镇唱戏病故,尸体送往阳泉被法国人运走。那时,演戏酬神的地方很多,凡从外县请剧团,承办人叫“揽头”。戏班的组织者是由班主出资金,由承戏人管人事。戏班之间因竞争而互相拆台之事屡见不鲜,演员经常出现“跳班”现象,不少班社演员也不固定。

班主对演员的剥削非常残酷,班规班法制度苛刻,如演员搭班后不能随意离班,犯了班规,班主有绑吊演员之权。演出时,一时不慎唱错或作错,谓之“丢戏”,观众叫了倒好,晚上班主即要捆绑吊打。娃娃班也称“科班”,这种班不是年年都有,而是隔一年或二年才办,培养期多在冬季,大约经过三、四个月的教练就要出台演唱。这些娃娃演员多是卖身来的,卖时要写契立约,规定遇疾病死亡和挨打受气致死的,任何人无权过间。其培养方法主要是打,故有“打娃娃”之说。戏曲活动主要是为古庙会服务,时间大都集中在夏历正、二月和四、七月。在旧社会演员低人一等,称为“戏子”。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均被视为下等人。每遇倒台演员必须徒步赶台口,比较成名些的演员自备骡、马。倒台时有个规矩叫“七赶八不赶”,就是甲地唱夜戏距乙地七十华里必须星夜赶到,不能误第二天上午开戏,误台口就要受罚。

寿阳人民喜爱戏曲,太原府和“府十县”的头等戏曲班社都要来寿阳出演。特别是县南五十华里之冷泉寺,其地背山面水,风景优美,寺周农田环抱,寺内苍松翠柏,著名的演员皆争取到这里显显身手。来过的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儿、三儿生(孟珍卿)、田贵子、毛毛旦、十三红(张锦云)、说书红(高文瀚)、盖天红、狮子黑(乔国璘)、十七生等。就是当代名须生果子红(丁果仙)、十一生(郭凤英)和牛桂英等都来这里演过多次。

来源:晋韵风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