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时候大人的幸福感是满满的: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个动作,她都有点吃惊地凝望着,给予你最大的信任和依赖,给予你楷模式的无限崇拜,使你自己都觉着自己伟岸强大、无所不能起来。
婴儿两手悬在空中,来不及放下,保持着刚才动作进行了一半的状态,转而专注地看爸爸用杯子扣住球以后,不断和另外的杯子互相转换杯子之间的位置的游戏。
爸爸转变着杯子和球的位置,引导着她的目光随着自己的手移动。
这样的时候大人的幸福感是满满的: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个动作,她都有点吃惊地凝望着,给予你最大的信任和依赖,给予你楷模式的无限崇拜,使你自己都觉着自己伟岸强大、无所不能起来。
她目不转睛,连放下手的动作都忘了,整个过程中两手都悬在空中。果然,她一下就猜到了哪个杯子下面有球。整个过程中其注意力被高度集中起来,一直在盯着那个她认定是有球在里面的杯子,看那个杯子的轨迹与最终的停留处。
她两手都悬在空中来不及放下的动作让我发笑也更让我吃惊,还有哪个年龄段会如此专注地玩游戏达到物我相忘的程度而完全不及其余?
这个过程中她的思维是激烈的紧张的,但是杯子和球这两个至今还不会怎么会说的词,这两个显然已经被理解的物象是参与到了其紧张的思考之中去了。
有人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但从婴儿身上观察所见,显然是思维在语言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可能会有人说,你这里说的语言只是她开口说话的语言,在开口说话之前,她实际上已经理解了语言,懂得了语言所指。但在她还不能听懂语言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思维吗,眼前的物象和色块引起的她的目光流转和四肢挪移之间就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吗?即便是把思维定义为有逻辑的思考,婴儿其实也早已经在语言之前进入了思维状态。在其面对尚未命名的外在世界的时候,喝奶、找妈妈、玩玩具这样天生就会的人生程序中很难说就没有一点思维的成分。
可见所谓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的论断主要还是指被语言规训过以后的人,是掌握了语言的人的优势之下的劣势。尝试用婴儿没有语言之前的状态来面对世界的话,简单思维里的光影笑靥温暖怀抱之类的与动物同源的感受状态,一定也是很让人享受的吧。
这样说不是否定语言的力量,与人类包括思维在内的成长要借助语言的力量这个事实。比如现在婴儿基本上还不会说话,但是听得懂很多话,其实也一直在自己练习着说话。高兴的时候在自行车小座上,会说出一串串嘟噜嘟噜的话,完全属于“胡言乱语”的模拟,节奏是汉语的,其他都没有汉语的明确指向,所谓“婴语几级”的说法就是对这种婴儿语言的一种有意思的调侃。
有一天,她突然说:“谢谢”。说得不清楚,发的是“茄茄”的音。但使用这个词的时候的情境中表达的是明确的“谢谢”的意思。
她把手里的东西给了爸爸,说谢谢。
她还弄不清到底是谁该说谢谢,反正就是这样一种场合里有人说谢谢,她就学会了谢谢,不过说出来是“茄茄”。
她说了“茄茄”,对方要说“不客气”,每次这样的话语呼应形成都能让她兴奋地原地转圈,于是就又把刚才递过去东西的动作和说谢谢的过程重复一遍,对方已说没关系,她就又高兴得转圈。
这种话语互动格式在她或者以为是一种好玩的游戏,是一种和伸手一触及什么东西那东西就会自己跑一样的天然乐趣。语言学习和应用这时候于她而言完全是很有意思的探索发现和实践,在乐此不疲的重复中很快就掌握住了,就会在类似情境再次出现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予以应用。
这个阶段她的语言进步就突飞猛进起来。出来骑小车,她指着小车的座位说“家家”,其实是把擦擦说成了“家家”,教了两次,她立刻就说出了“擦”。
婴儿指着自己的胸脯说:“我”。
我感到非常惊讶,以为是独立的自我意识之下的我的确认。原来这并非在“我自己”的意义上说的“我”,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那就是让大人播放手机里有其形象的视频。她要看。她知道视频里那个娃娃是她自己,她自己是“我”。很自然的,一个朋友生长在美国的与我们家的婴儿同龄的外孙,在意指自己的时候,和我们的婴儿不一样,说出来的是:“I”。
这个认知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即使天天陪着婴儿的大人也是不大清楚的,大脑发育、神经连接,认知突飞猛进。从刚开始照镜子时候面对里面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娃娃的不明就里到现在居然就能说出“我”来的自我观照,说婴儿头脑的进步是一日千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我感觉与其说她是要看视频里自己的样子,不如说她是要在这样的观看中一次次次确认“我”的存在,从而进一步确立刚刚认知到的“我”的存在。这一阶段,她偶尔会达成这样的认知,更多的时候却是重回无我无他的懵懂之中的。要完全从懵懂之乡跨过话语之河,还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是自然而然的,是和整个天地运转万物生长的节奏一致的一个人生段落。
我居然不愿意这个过程太快,愿意这个过程慢一些,让人在带婴儿的过程中多享受一些。在我们既漫长也短暂的人生经验中,陪着婴儿成长和陪着爱人谈笑、陪着老人回味一样,弥足珍贵。
来源:微笑得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