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深秋的北京,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东长安街,位于王府井南口的中苏友好馆前人头攒动。这座带有浓郁苏式风格的建筑里,正举办着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日本商品展览会。10月6日下午三点,展览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毛泽东主席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悄然现身,这个意外插曲让现
毛泽东为日本展览会题词
1956年深秋的北京,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东长安街,位于王府井南口的中苏友好馆前人头攒动。这座带有浓郁苏式风格的建筑里,正举办着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日本商品展览会。10月6日下午三点,展览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毛泽东主席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悄然现身,这个意外插曲让现场日本工作人员惊喜之余,更成为中日关系史册中值得铭记的篇章。
展览会现场陈列着八千余件展品,从精密的仪器仪表到轻巧的自行车,从流光溢彩的漆器到造型别致的玩具,这些跨越东海而来的工业品与工艺品,在展厅柔和的灯光下无声诉说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轨迹。毛泽东在丰田织机前驻足良久,仔细询问纺织机械的技术参数;面对松下电器的晶体管收音机,他饶有兴致地调试着波段旋钮;当看到东洋陶艺家精心烧制的瓷器时,他轻抚釉面赞叹其温润质感。这些细节被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敏锐捕捉,次日便出现在头版报道中。
在参观结束之际,毛泽东应日方请求挥毫题词。当“看了日本展览会,觉得很好。祝贺日本人民的成功”二十个遒劲有力的毛笔字跃然纸上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村田省藏捧着这幅墨宝,双手微微颤抖——他深知这简短的题词背后蕴含的深意。此时距离中日邦交正常化尚有十六年光阴,在东西方冷战铁幕严密封锁的背景下,这道墨迹犹如穿透阴霾的曙光。
这次展览会本身即是突破重重障碍的成果。自1952年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开启“民间先行”模式以来,中日贸易在美日安保条约的夹缝中艰难萌芽。1955年雷任民率领中国贸易代表团访日,与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签订第三次中日贸易协定,为此次展览会铺平道路。日方派出由200余家企业组成的庞大参展团,展品总重量超过1500吨,全部通过香港转口的特殊通道运抵北京。这些穿梭于政治壁垒间的集装箱,装载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民间交流的深切期盼。
毛泽东的题词迅速引发国际舆论震动。英国《泰晤士报》评论称“这是共产党中国对日姿态转变的重要信号”,而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则在国会质询中援引题词内容,要求政府调整对华政策。更具历史深意的是,这道题词成为中日“以民促官”外交实践的重要催化剂。七年后,正是在这道题词见证过的展厅里,松村谦三与周恩来开启了著名的“LT贸易”会谈,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当1972年田中角荣踏上北京机场红毯时,随行记者特意提及十六年前的这次展览会。历史的长镜头里,那道笔力千钧的题词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将两个民族的命运在和平发展的坐标系上重新校准。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竹内实所言:“那二十个汉字构建的,不仅是商品展览会的注脚,更是东方文明对和平共处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