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之一生,行走于天地之间,如孤舟泛海,而亲情恰似那永不熄灭的灯塔。自古以来,人伦亲情便是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根基,是维系社会最坚韧的纽带。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提人伦与亲情生活之重要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对人性本真的呼唤。
人伦与亲情生活乃人间正道
(2025年5月17日)
晓行
人之一生,行走于天地之间,如孤舟泛海,而亲情恰似那永不熄灭的灯塔。自古以来,人伦亲情便是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根基,是维系社会最坚韧的纽带。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提人伦与亲情生活之重要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对人性本真的呼唤。
一、人伦之本:天地间最朴素的真理
人伦之道,始于家庭。古人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中,父子、夫妇、长幼三伦皆关乎家庭。家庭者,人之所出,情之所系,德之所养。试看那嗷嗷待哺的婴孩,若无父母之爱,何以存活?那蹒跚学步的幼童,若无长辈之教,何以成人?家庭是人最初的学校,亲情是人最早的课程。
历史长河中,多少家族兴衰更替,唯人伦之道恒久不变。司马光著《家范》,曾国藩写家书,无不是以人伦教子孙。北宋大儒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一体"之感,首先体现于家庭亲情之中。父母之于子女,不因美丑聪愚而有所偏废;子女之于父母,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这种无条件的爱,正是人伦最珍贵的本质。
当今社会,传统家庭结构面临挑战。离婚率攀升,空巢老人增多,亲子关系疏离。据统计,我国离婚率连续十八年递增,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两者比例为2.3:1(即每2.3对结婚对应1对离婚)。若以离婚登记数占结婚登记数的比例计算,约为42.9%。与此同时,60岁以上空巢老人已超1.3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受伤的心灵。当人伦纽带松弛,社会根基必然动摇。重建家庭价值,回归亲情生活,已成为时代迫切之需。
二、亲情之贵:生命中最温暖的慰藉
亲情如空气,拥有时不觉其珍贵,失去时方知不可或缺。它是疲惫时的港湾,是迷茫时的指南,是痛苦时的慰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亲情之伟大。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尽子女对母爱的感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的简单问候,却蕴含最动人的亲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良好的亲情关系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归属与爱的需求列为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那些在温暖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具安全感和自信心;而那些缺乏亲情滋养的人,则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亲情不是奢侈品,而是人生的必需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亲情常被忽视。人们忙于工作,追逐物质,却忽略了最珍贵的情感交流。有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与家人有效沟通时间不足30分钟。当我们为事业拼搏时,可曾想过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当我们为生活奔波时,可曾注意孩子悄然成长的身影?亲情需要时间培育,需要用心经营。一个电话,一顿晚餐,一次散步,都是亲情的积累。
三、正道之光:照亮文明前行的方向
人伦亲情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源泉,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纵观历史,凡是人伦昌明的时代,必是社会安定的时期;凡是亲情淡漠的年代,必是动荡不安的岁月。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孔子力倡"克己复礼";魏晋南北朝门阀林立,颜之推著《颜氏家训》以正家风。历史告诉我们:人伦正则家道兴,家道兴则国运昌。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环境危机、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究其根源,皆与人文关怀缺失有关。而人伦亲情正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最佳土壤。在家庭中,我们学会爱与被爱;在亲情中,我们懂得付出与感恩。这些品质扩展到社会,便是诚信、友善、互助等美德。没有温馨的家庭,难有和谐的社会;没有浓厚的亲情,难有温暖的人间。
中国传统智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庭置于个人与社会之间。这种思维至今仍具深刻意义。要解决社会问题,不妨从重建家庭价值开始;要改善人际关系,不妨从珍惜亲情着手。人伦亲情如同一条金线,贯穿着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全程。
四、践行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培育亲情
明白人伦亲情之重要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亲情不在远方,而在眼前;不在言语,而在行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育亲情?以下几点谨供参考:
首先,重视家庭时间。无论多忙,都要留出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共进晚餐、周末郊游、节日团聚,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却是维系亲情的纽带。犹太人有句谚语:"父亲给子女的最好礼物是时间。"时间是最珍贵的投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其次,学会表达关爱。中国人情感内敛,常将爱深藏心底。但亲情需要表达,需要传递。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份小礼物,都能温暖人心。特别是对年迈的父母,子女的关心是他们最大的慰藉。
再次,建立家庭传统。家庭仪式和传统是凝聚亲情的重要方式。可以是除夕守岁、中秋赏月,也可以是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每年一次的全家福。这些传统创造共同记忆,强化家庭认同。
最后,化解家庭矛盾。再和睦的家庭也会有摩擦。处理矛盾时,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多些包容,少些计较。记住: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宽容与谅解是亲情的润滑剂。
五、超越之境:从亲情之爱到天下大爱
人伦亲情之可贵,不仅在于它给予我们温暖,更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爱。亲情之爱是最自然、最本真的爱,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学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天下。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正是基于亲情体验的扩展。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都从亲情中获得力量。岳飞背上"精忠报国"四字,是母亲所刺;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这位儒家亚圣。亲情不仅滋养个人,也塑造品格,影响社会。当我们珍视自己的家庭时,也会尊重他人的家庭;当我们爱护自己的亲人时,也能体谅他人的情感。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气候变化、疫情蔓延、战争威胁......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团结应对。而团结的基础,正是这种由亲情扩展而来的同理心与责任感。从爱家人到爱同胞,从爱同胞到爱人类,这是情感的自然升华,也是文明的必然要求。
人伦亲情,看似平常,实则珍贵;看似私密,实则关乎天下。它是疲惫灵魂的栖息地,是漂泊人生的锚定点。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唯有亲情给予我们不变的依靠。
让我们回归家庭,珍视亲情,在平凡生活中体味人间至情。父母的笑容,配偶的关怀,子女的依恋,这些简单的幸福,才是生命最真实的模样。人伦与亲情生活,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文明传承;不仅是生活之道,更是人间正道。
正如一棵大树需要深厚的根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亲情的滋养;正如一条大河需要众多的支流,一个社会的繁荣需要家庭的稳固。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多陪陪家人,多表达关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伦之道。因为唯有懂得珍视亲情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唯有重视人伦的社会,才能行稳致远,生生不息。
2025年5月17日23:38,许东振于苏州科技城棠前如苑开心老师工作驿站定稿收键播义。
开心正行阅历窗
许东振,男,山东宁阳人。中共党员,德育特级教师,泰山功勋教师,“互相培养、一起成长”育人思想、“未末主义”开心思想、词牌《未末廊》首创践行推广人……
宁阳县廉政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旗手,宁阳县少先队志愿总辅导员。少先队队报《雏翔园》(2000年10月-2023年6月_泰安市内部资料准印证第107号)创办人,连续履职《雏翔园》首任总编17年7个月,开设《雏翔园》“开心对话亭”专栏并连续担任主持人“开心老师”17年5个月。
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开心老师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带头人,团中央《辅导员》杂志“封面人物”_封面故事《开心老师助成长》;中国艺术飞天奖杰出贡献人物……
事业称谓:
开心老师诗教行者育童
生命称谓:未末师晓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