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下午,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舞剧《朱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歌舞团举行。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党总支书记米文锦,副团长吉健晖,以及《朱鹮》的两位主演朱洁静和王佳俊参加了见面会。媒体见面会由上海戏曲广播主持人司徒纯纯主持。
5月10日下午,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舞剧《朱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歌舞团举行。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党总支书记米文锦,副团长吉健晖,以及《朱鹮》的两位主演朱洁静和王佳俊参加了见面会。媒体见面会由上海戏曲广播主持人司徒纯纯主持。
朱洁静
上海歌舞团演员
朱洁静表示,从《朱鹮》诞生至今的11年里,自己曾参加过多场发布会,但这样一个梅花奖个人参评的发布会对她来说意义非常独特。朱洁静回顾道,《朱鹮》的创作契机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时的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在日本馆看到了朱鹮的宣传片,深感这样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值得被舞剧重新演绎,于是萌发了创作舞剧《朱鹮》的念头。11年的时间里,朱洁静从“不知道朱鹮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到“笃定地相信朱鹮就在我的身体里”。她感恩自己遇见《朱鹮》,因为一个演员能遇到自己的代表作、遇到一个灵魂契合的角色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舞台生命可能都跟这个角色紧紧联系在一起,它滋养了我,它像是我的女儿,像是我的爱人,像是我永远会存在的艺术生命”。
朱洁静介绍,《朱鹮》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三幕式舞剧,以时间为线,选取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讲述人与鸟的故事。全剧通过一种类似神话的具有美好寓意的跨越时间的叙事结构,演绎从古到今朱鹮和人类的命运与关系,由曾经的和谐,到近代的疏离、破坏、灭绝,再到当代人们重新开始关注自然,最终让朱鹮种群渐渐复苏。她希望观众可以在美的背后,看到美的代价和美的意义。
为了展示创作《朱鹮》的艰难,朱洁静在搭档王佳俊的协助下示范了“朱鹮”的经典动作“羽冠环臂”,并回忆了创作这个标志性造型的历程。“在排练厅里面每天都把自己的身体变成积木,拗成一只鸟。”她说。经过不停创造、不停否定、不停提炼,最终让“羽冠环臂”这个动作就像孔雀舞的手型、天鹅湖的展翅一样,成为“朱鹮”在舞蹈中的标志形象。
王佳俊
上海歌舞团演员
王佳俊向大家“揭秘”了《朱鹮》舞台上朱洁静轻盈如羽毛的舞姿背后,是扎实的核心力量和技术能力。“当时导演要求我们跳双人舞,朱鹮这只鸟要让人感觉它的脚一直没落过地,一直是轻轻的,它跟人在做游戏,从你肩上到脚上,从脚上再回到肩上,像一根羽毛,没有重量。”通常在双人舞中这种女舞者的轻盈感,要靠男舞者的举和抛来实现,但朱洁静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她靠自己核心力量的发力和对呼吸的极致控制,加上和王佳俊无数次的排练配合,把“朱鹮”的轻盈感表现到了极致。
他提到,从2014年首演到现在,《朱鹮》已经演出超过400多场。《朱鹮》的演出足迹已经走遍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90个剧场,两次受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四次出访日本,2018年首登被誉为“世界舞蹈艺术试金石”的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王佳俊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在日本演出时,当时作品刚刚诞生,又是出国演出,他和朱洁静担心由于文化差异,日本观众不接受,内心都很忐忑。但演出结束后,当他们在舞台上看到观众们饱含热泪起立鼓掌时,深感舞蹈的意义不仅是承载艺术的美,还可以打开人们的心灵,破除隔阂,相互治愈。
见面会的最后,朱洁静含泪感谢搭档王佳俊和观众的陪伴。她感谢《朱鹮》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对自己的激励作用,让自己在因病离开舞台8个月后重新充满力量地登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的舞台。“8个月没有上台,身体也经历了狂风暴雨,我一度觉得很难再回舞台。但是‘梅花奖’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和力量。人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不认为明天的演出是一场比赛,我只想忘记这8个月,而去尽情享受那2小时。对于我来说,‘竞梅’演出是我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她动情地表示,正是一代又一代舞蹈人的努力付出,才让舞剧渐渐变得家喻户晓、深受喜爱。“竞梅”的舞台,虽然是自己站在台前,但身后有这么强大的班底,这么优秀的团队,是他们在用一双双无形的手托着《朱鹮》向前走。“在未来我也要成为这样一双托起的手,让更多年轻的舞蹈演员们不断涌现,创作一个又一个能够留得下,永远在观众心里深深打上烙印的作品和角色。”
由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朱鹮》将于5月11日19:30在东方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
来源: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