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俑和古诗“跳”起舞:看现代舞者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08:00 2

摘要:但走进现代剧场,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兵马俑在舞台上“复活”,跳起刚劲的武士舞;李清照不再是画中忧愁的才女,而是用醉态舞姿诉说人生况味。

提起古典舞,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古装剧里的柔美舞姿,或者博物馆里陶俑的静态造型。

但走进现代剧场,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兵马俑在舞台上“复活”,跳起刚劲的武士舞;李清照不再是画中忧愁的才女,而是用醉态舞姿诉说人生况味。

当代舞者们正用巧妙的心思,让历史文物和古诗典籍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带着体温的艺术表达。

激活文物:不是模仿,而是“唤醒灵魂”

看过《秦俑魂》的观众都记得那个震撼的开场:舞者像兵马俑一样定格在舞台上,仿佛一尊尊沉睡千年的雕塑。

但随着鼓点响起,他的动作从僵硬逐渐变得流畅,最后腾空跃起,展现出古代武士的飒爽英姿。

这不是简单的造型模仿,而是通过舞蹈激活了文物的“魂”——兵马俑不再是泥土做的雕像,而是千万个保家卫国的将士缩影。

《大河三彩》则走了另一条路。

编导没去重现唐三彩的制作过程,而是盯着陶俑的形态发呆:“这些色彩斑斓的陶俑,不就是黄河文化的缩影吗?”于是舞台上,舞者们的动作融合了敦煌舞的飘逸和汉唐舞的厚重,衣袂翻飞间,仿佛能看到唐三彩在岁月中沉淀的斑斓釉色。

说白了,他们不是在跳“陶俑舞”,而是借陶俑的形,跳黄河的魂。

田湉的《俑》系列让很多人眼前一亮:舞者们穿着带铅坠的长袖,动作不是常见的“飞天”式向上飘逸,而是带着下沉的力量感。

她的灵感来自徐州博物馆的陶俑——虽然陶俑有抛袖的动势,但袖尖总是指向地面。

“汉代人讲究‘扎根’,这种下沉感才是他们的气质。

”于是她给袖子加铅坠,用现代灯光营造出博物馆展柜的氛围,让汉代舞俑在当代舞台上有了新的呼吸。

这种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给传统找到了现代的表达方式。

就像《俑Ⅰ》里,舞者在“玻璃罩”里跳舞,既像文物展览,又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历史不是被供奉的展品,而是能和现代人聊聊天的“老朋友”。

同一个李清照,跳出不同的“味道”

第十三届“荷花奖”上,好几部以李清照为主题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有的用醉酒舞姿表现“沉醉不知归路”,有的对比她少女和晚年的不同心境。

但观众看完常犯迷糊:“这到底是李清照,还是随便一个古代才女?”问题出在动作太抽象,没抓住人物的“辨识度”。

反观孙颖的《谢公屐》,一出场就不一样:舞者脚踩谢灵运发明的木屐,动作从沉稳到癫狂,层层递进。

你看他踩着木屐爬山涉水,时而洒脱时而踉跄,不仅演出了谢灵运的个性,还让人想起李白、陶渊明等寄情山水的文人。

这种群像式表达,让个体人物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穿上木屐的不止谢灵运,更是所有追求自在的古代文人。

历史人物的“现代翻译”:找到古今共通的情感密码

沈伟的《诗忆东坡》没走传统舞剧的叙事路数,而是用现代舞的抽象手法表现苏轼的精神世界。

舞台上,舞者的动作没有固定套路,却能让你感受到“大江东去”的豪迈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这种“去叙事化”的表达,其实是抓住了古今共通的情感——现代人面对挫折时的超然,和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本质上是同一种生命态度。

就像《只此青绿》用舞姿勾勒《千里江山图》,不是重现画作,而是提取“青绿”的精神内核。

当代舞者明白:古人的服饰、道具是“形”,他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才是“魂”。

只要抓住这个“魂”,哪怕用现代舞的语汇,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在剧场外常能听到这样的讨论:“《俑Ⅰ》里舞者老是垂着袖子,哪像汉代舞该有的飘逸劲儿?”“《诗忆东坡》全程没讲故事,光看抽象动作,谁知道这是苏轼?”这些疑惑,戳中了传统舞创新时最容易引发的争议——当编导们放下“复原古代”的执念,转而注入个人理解和现代视角,到底是在守护传统,还是在“跑偏”?

传承不是“复刻古画”,而是“激活基因”。

田湉的《俑》系列刚推出时,很多人盯着舞者的袖子挑刺:“汉代舞明明讲究‘长袖善舞’,往上抛才对,她怎么反着来?”但看懂的观众会发现,这种“下沉感”藏着巧思——徐州陶俑虽有抛袖的动势,袖尖却总是自然下垂,像扎根大地的植物。

田湉给袖子加铅坠,不是违背传统,而是放大了汉代文化里“沉稳厚重”的基因。

说白了,她不是在模仿陶俑的姿势,而是在跳陶俑背后的精神:古人面对黄土的踏实,和现代人渴望“扎根”的心态,不正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共鸣?

抽象不是“没看懂”,而是“留白对话”

沈伟的《诗忆东坡》没有重现“乌台诗案”或“赤壁怀古”的具体场景,而是用舞者的蜷曲、舒展来表现苏轼的精神世界。

有人觉得“看不懂”,但看懂的人能感受到:当舞者在光影中独舞,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比直白的叙事更戳心。

这种抽象表达,就像古人画山水画不追求逼真,而是留白让观者想象——沈伟给苏轼的豁达找到了现代的身体语言,让每个观众都能在抽象动作中,找到自己面对挫折时的慰藉。

这些个性化尝试难免引发争议,但恰恰是争议,让传统舞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就像敦煌舞当年提炼“S型曲线”时,也有人觉得“不像壁画”,但如今它成了敦煌舞的标志性语汇;汉唐舞放弃复原古谱,转而抓住“大风起兮”的气韵,反而让汉代精神活了起来。

田湉的铅坠、沈伟的抽象,都是在试探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不是推翻重来,而是给老传统开一扇新窗,让年轻人看见:原来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和我们的生活、情感对话的“活物”。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在于它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用文物的形,装情感的酒;借古人的壳,唱今人的歌。

当兵马俑在舞台上舒展筋骨,当李清照以醉态诉说心事,我们突然发现:历史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舞者指尖流动的气韵,是脚尖点地时传来的千年回响。

下次走进剧场,不妨放下“应该怎样”的预设,让这些带着现代思考的历史舞姿,带你穿越时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