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传播视野下的国际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召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08:09 2

摘要:“时尚中国,时尚厦门”,2025年5月17日,“时尚传播视野下的国际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承办。来自法国巴黎丝路商学院、韩国西京大学、北京服装

“时尚中国,时尚厦门”,2025年5月17日,“时尚传播视野下的国际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承办。来自法国巴黎丝路商学院、韩国西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聚焦时尚文化叙事、国际时尚品牌传播等前沿议题深入研讨,为创新跨文化时尚传播体系贡献智慧。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共话时尚与国际传播

研讨会开幕式由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林小勇主持。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莉、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罗幸、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教授分别致辞。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莉致辞

刘莉在致辞中表示,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以“明理精工,与时偕行”为核心理念,聚焦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打造兼具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院依托高水平海内外师资团队,构建本硕贯通的学科体系,融合传播、表演、广播电视等领域特色,通过实战化课程和行业专家协同育人,将前沿技术与产业实践深度结合。未来,学院将强化网络与新媒体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持续为地方经济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传媒教育与行业生态协同发展。

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罗幸教授致辞

罗幸教授表示,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海外华文传媒及影像传播研究,依托跨学科优势整合全球学术资源,构建了理论研究夯基础、智库建设强支撑、实践创新拓边界的协同发展体系,形成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文化自信建设双重驱动下,中心将通过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学术对话,着力打造融合中国智慧与全球视野的时尚传播体系,以创新性时尚叙事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文化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教授致辞

赵振祥教授指出,时尚是文化传播的利器,它通过传递文化符号、形塑文化轮廓、凝聚文化精神、拓展文化认同四大路径,推动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流动。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为本土时尚文化崛起创造了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时尚文化传播理论体系,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创新思维将中国话语融入时尚叙事,助力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实现深度表达,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体系的必然要求。之后,韩国西京大学美容艺术学院林希璟副教授代表韩国应用科学技术学会向赵振祥教授颁发客座专家委任状和感谢状。

韩国应用科学技术学会为赵振祥教授颁发委任状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林小勇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题发言:人工智能、时尚修辞与全球传播

研讨会主题发言环节由厦门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主席、厦门理工学院原院长郭肖华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时尚传播的多个维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厦门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主席、厦门理工学院原院长郭肖华教授主持研讨会

法国巴黎丝路商学院Frédéric Soucy教授发言

法国巴黎丝路商学院Frédéric Soucy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介绍了法国时尚传播的成功经验与对中法未来合作的展望。他认为法国时尚传播以文化叙事为核心,通过品牌故事与视觉符号构建情感认同,借助传统媒体与数字创新的融合拓宽传播维度,同时将环保理念融入品牌实践,呼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时尚作为文化载体,需跨国协作突破边界,巴黎丝路商学院将推动中法学术与产业资源互通,助力双方在叙事共塑、技术协同及生态共建中探索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全球化路径。

韩国西京大学美容艺术学院林希璟副教授发言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吴琪副教授发言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表演系主任钱静副教授发言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时尚产业和时尚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各抒己见。韩国西京大学美容艺术学院 heekyung-Lim(林希璟) 副教授在《AI赋能韩国美妆——算法美学重塑时尚传播的路径研究》的发言中,认为韩国凭借其全球第三大化妆品出口国的产业地位,率先构建了AI技术在美妆研发与时尚传播中的全链路应用体系,其政策创新与技术整合形成产学研协同优势,具有全球化示范价值。其研究通过分析韩国护肤品、彩妆及香水领域的虚拟试妆、个性化配方等技术,揭示AI将韩式美学转化为可量化算法参数,重塑消费者与品牌的价值互动模式。基于国家法律政策支撑,韩国构建“数据驱动研发—智能生产—文化输出”全链路体系,使AI成为韩流美学的技术载体。她希望通过韩国政策与技术应用的互动解析,为数字时代时尚传播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吴琪副教授在《AI赋能可持续时尚:气候传播的时尚叙事》发言中,阐述了气候传播正构建多维叙事框架,通过跨媒介内容创新、情感化表达策略与文化适配性设计增强公众认知与行动共鸣。AI技术深度赋能可持续时尚领域,依托智能生成算法优化环保材料研发,重塑从创意设计到生产传播的全流程低碳化创作范式。时尚叙事作为气候传播的创新载体,通过视觉符号转化、消费行为引导与文化价值重构,将生态理念融入日常审美实践,形成技术赋能、文化浸润与生态责任相协同的新型传播生态,为全球气候议题提供兼具美学价值与实践效能的解决方案。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表演系主任钱静副教授在《生成式AI重构影像与2025 APP应用市场竞争下的时尚传播》发言中,阐述认为影像是时尚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影像因强有力的传播属性,成为AI硬科技落地应用市场的焦点之一。然而,中国AI影像发展面临数据瓶颈的问题,本土影像数据集的不足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痛点。未来需构建“技术-数据-场景”协同机制,以实现时尚传播技术赋能与市场价值的平衡。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华大学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苏状教授和徐玲英研究员,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裕峯副教授分别从时尚修辞角度对文化翻译、时尚电影发展以及色彩与人的时尚偏好进行了解读。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东华大学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苏状发言

东华大学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徐玲英研究员发言

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裕峯副教授发言

苏状教授在《视觉修辞在时尚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生产系统》发言中认为,作为构成社会信仰、价值观、思想和经验的人工制品,时尚传播着社会文明。上世纪末以来,时尚进入全球化传播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着多元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文化翻译研究特别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谈,特别是在后翻译研究倡导下,翻译对象超越了传统语言文本,拓展到多模态符号,翻译主体也不再局限于语言翻译者,可以具有不同的身份,翻译的目标也不再强调翻译结果,更关注动态的翻译过程及其文化影响,这为视觉修辞的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行性。视觉修辞包括观看、体验与参与三种结构,对应时尚传播的服饰媒介、陈列空间和图像事件三种文本,基于视觉修辞的时尚全球文化翻译,一方面需要发挥三种视觉修辞结构在注意兴趣、情感记忆、价值认同三个维度上逐层深化的说服效果,一方面,每种视觉修辞结构还需要根据多元文化主体进行持续动态的重译转译,以不断创新时尚全球传播的“第三空间”建构,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东华大学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徐玲英在《时尚的现代性转向及时尚修辞变迁—基于时尚电影范式转移的多案例比较》发言中,阐述认为所谓时尚修辞,即时尚被理解、表征、谈论及写作的方式,时尚杂志的静态页面形塑了时尚的传统修辞,20世纪时尚的现代性转向一直寻求突破这种传统修辞,以期恢复时尚的本质——身体与服装的动态结合,并与现代性形成同构。时尚电影的诞生为突破提供了可能,其研究通过考察时尚与不同电影文化密切互动的百年历史,并选择代表性的时尚电影案例进行比较,以范式转移为理论框架,厘清相继形成的叙事、行动及作者三种时尚电影范式,探究范式转移是如何促成时尚从传统的遏制修辞转移至现代性的奇观修辞,并逐步形成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差异修辞,试图回答媒介技术的更迭是如何深刻影响时尚的象征性生产,并就后续可能存在的挑战提出预测。

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裕峯副教授则从色彩这一视觉修辞角度阐述了时尚偏好,他在《颜色驱动的消费者选择:色彩对男性保养品和时尚偏好影响》发言中认为色彩影响了男性消费者在选购护肤、卫生和时尚产品时的决策过程。尽管色彩心理学在情感反应与视觉传播领域已有相关研究,但对男性消费者偏好及品牌认知的影响却相对较少受到关注。通过对三大畅销品牌的产品色彩聚类分析,发现不同颜色如何塑造购买决策与品牌联想。研究发现,深色系通常与专业性和可靠性相关联,因而对追求成熟稳重形象的高年龄段男性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而明亮色彩则传递活力与年轻特质,更易吸引注重个性与动感的年轻消费群体。这些发现凸显色彩在品牌营销中的关键作用,证明其能有效提升产品吸引力、强化品牌辨识度并增强消费者参与度。建议专注男性护肤品的企业可用深色为主、亮色点缀的配色策略来优化色彩营销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刘琼教授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雅莉教授发言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时尚传播系王文岩副主任发言

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刘昕博士发言

关于时尚传播与国际传播之关系,多名学者分别从城市形象传播、文化传播、品牌传播等方面阐述了各自的观点。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刘琼教授在《时尚为媒: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逻辑进路与实践向度》的发言中认为,智媒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国际形象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时尚成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其研究梳理了英语新闻媒体中长沙国际形象的呈现现状,从时尚传播的逻辑进路与实践向度两个方面对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展开全面分析,提出智媒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可以以城市区域形象为核心,在传播内容的多维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国际化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为“时尚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提供创新路径。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雅莉教授在《时尚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与路径探究》发言中认为,作为国际地缘政治中重要的软实力工具,时尚是提升国家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的轻巧杠杆。基于时尚的物质创新和消费升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质动能。时尚传播能够凭借具身日常、自我更新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表征与国际传播。其研究基于历史研究和案例分析,考察了国际时尚地缘政治演进中时尚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别经验与传统路径,进而总结提炼出时尚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模式和创新路径。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时尚传播系副主任王文岩在《时尚策展与中华文明全球传播》的发言中认为,随着国际交往和公众认知范畴的扩大,人们对时尚类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日趋增长,然而目前具有全球文化传播效应的时尚策展项目多出自西方艺术文化机构,中国时尚元素的资料有时也会经受到异化的他者视角的偏颇概论。“时尚策展”作为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集合时尚传播各种要素的一种知识整合方法,能够带动文化主体素养建构,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话语媒介,对于贯通中西方文明具有积极作用,或可成为突破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瓶颈,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性载体。她认为极有必要以全球传播视域中的时尚策展实践为研究主题,探究时尚策展对在全球传播中的互动效应,寻求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与对策,以促进中国全球传播互动效应与国际形象的优势性表达,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与全球公共文化领域“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刘昕博士在《中国品牌国际传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发言中认为,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中,需精准把握文化定位,将和谐共生等中华文化智慧转化为世界通用语言,避免平面化表达。品牌设计应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统筹视觉符号、功能逻辑与用户体验,打造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国际接受度的产品体系。实施路径上,需建立文化战略与市场洞察联动机制,通过系统化思维将文化内核嵌入研发、传播全链条,推动从文化输出到价值共鸣的升级,为全球市场提供富有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的中国方案。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马庆副教授发言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马庆从历史角度论述了时尚传播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在《从时尚传播的兴起看明中后期言论空间的变化》为题的发言中,马庆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揭示了看似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时尚传播现象与明显归于政治思想领域的言论之间的隐秘关系。他考察明代中后期时尚传播的兴起与士人言论空间的变化,认为时尚传播作为一种在等级社会中与商业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除有物质品用取向的一面外,更有其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并阐述了包括服制在内的诸多时尚垄断与统治举措在明王朝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佐证了我国民间社会的时尚传播现象比西方早出现了近200年。

17日下午,会议主办方组织召开时尚传播专业建设座谈会,共谋时尚传播学科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教授主持。会上各参会专家学者分别就时尚传播的发展历史、时尚传播理论、时尚传播业力及研究方法展开了深入交流。赵振祥教授在座谈会上还介绍分享了“时尚城市指数”体系建构情况及初步研究成果。与会专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革新与全球时尚产业深度融合,时尚传播学科需加快构建文化、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跨学科培养体系,重点培育具备国际视野、数字素养与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时尚产业升级、为中华文化的时尚化全球传播提供智力支撑。

与会嘉宾进行座谈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数字化与全球化趋势下的时尚传播研究,为学科发展构建了前沿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发挥“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优势,强化跨学科理论创新,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立足数字技术前沿,通过产学研协同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与学科互补,打造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的协同平台,联合攻关中国时尚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课题,推动理论建设与国际话语权提升,为全球文化交流与时尚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厦门广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