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了不起的汉字》出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08:04 1

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阶段,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本书从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多维视角,系统阐述了汉字的起源机制与发展规律、古文字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出土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

让书香与您常伴

《了不起的汉字》

黄德宽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阶段,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本书从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多维视角,系统阐述了汉字的起源机制与发展规律、古文字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出土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核心作用等内容。通过分析汉字在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功能、典籍传承中的媒介作用,论证了其作为文明延续核心要素的独特价值,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汉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因密码。作为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读物,本书既适合文化爱好者系统了解汉字演变史,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审视汉字与中华文明关系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黄德宽,1954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首位人文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学部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语言学科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合作完成的):《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2006;韩文版,韩国东文选出版社,2003)、《汉字理论丛稿》(商务印书馆,2006)、《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英文版,SAGE,2018)、《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古汉字发展论》(中华书局,2014)、《古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书同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古文字学(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等。

黄德宽先生长期致力于汉字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央视《开讲啦》节目给青少年上电视公开课、为央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甲骨春秋》等担任学术顾问、在国家图书馆“汉字与文明”大讲堂作讲座,撰写《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等科普著作,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撰写宣传普及文章,推动汉字文化走进大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学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目 录

向下滑动阅览

认识汉字

了不起的汉字

历史悠久的汉字

书写与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魅力

敬惜汉字

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一些基本认识

汉字与中华文化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华文化之存续

让古老汉字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古老汉字焕发时代风采

探究和阐释古文字蕴涵的奥秘

汉字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多层次展现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建设的建言

努力打造汉字文化名城

汉字研究

语言文字研究要自觉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大局

《说文解字》何以成文字学千古经典

《说文解字》与汉字阐释学

汉字研究70年: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科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应时而生40年

开创新时代古文字学发展的新局面

大力开拓近代汉字研究

东亚汉籍与汉字传播研究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章太炎、黄侃对 《说文》研究的贡献

于省吾先生与吉大的古文字学教育

李学勤先生不朽的学术人生

裘锡圭先生的治学为典为范

何琳仪先生在安大

致古文字与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西湖论坛

强基计划助力古文字学专业人才培养

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人才的培养

探索完善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人才培养机制

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

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

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略说清华简的重大学术价值

清华简的文学价值

《清华简》(柒)“语类”文献与晋文公史事

《清华简》(玖)新发现的珍稀文献

传统的力量:清华简的当代价值

清华简:中华文化的瑰宝

谈谈新见战国竹简 《诗经》的文化意义

略说 《仲尼曰》《曹沫之陈》的文献价值

汉字文化访谈

让古文字 “活”起来

谈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

汉字研究呈现全面发展的新气象

了不起的汉字,迎来最好的时代

甲骨文改写了汉字研究的历史

横平竖直的前世今生

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汉字新识:让文明之光照耀古今

汉字传承的守望者

后记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

谈到甲骨文,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每个人和汉字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汉字”在我们中国古代并不这么叫,这个名称是现代语言学在中国兴起以后才有的,这个文字是记录汉语的,所以叫“汉字”,古人则叫“文字”。

古人为什么把这种字叫“文字”呢?说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古人认为“文”这个字是一个交错的纹饰。我们看那甲骨文第一个“文”,象一个人中间有叉叉。“文”本来是一个人,这个人身上有花纹、文身。目的是什么呢?为了避害,就是表明我跟龙蛇是同类的,不会受到危害。早期文字学家说,汉字的构造最基本的方法叫“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我们看到人就画一个人,看到树就画一棵树,看到什么画什么,这叫“依类象形”,这就是所谓的“文”。那什么叫“字”?我们看这个“字”——一个尖顶的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个儿子的“子”,在屋里面有小孩子,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生育、生孩子。那为什么“字”取一个生孩子的这个形体作它的符号呢?因为在古人看来,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是有限的,于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标义记音的形声造字法。“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字这个大家庭,就像人生孩子一样,子孙繁衍,一代一代,越来越多。“文字”这个名称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就是这么来的。

一、 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

在全世界的文字中,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其实,从原始文明来看,最早的文字都是跟汉字差不多的,比如说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和汉字的构造有很相似的一面。但是,在全世界,只有汉字从产生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改变,其他几种古老文字早就消亡了。那古老的汉字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它维持不变?这个问题不仅今天关注,早在先秦时代大家都在思考。对此古代有不少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传说是仓颉造字。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长了四只眼睛,他看到了鸟兽的足迹受到了启发,于是他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是可以分别开来的,就按照这样一些足迹纹饰创造了文字。

二、甲骨文对研究历史和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因为刻在甲骨上,甲骨成了化石,埋在了地下就保存下来了,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一百多年前偶然的情况下才被发现。这个故事大家一定听说了,甲骨文怎么发现的?说的是一个叫王懿荣的人去药店抓药,里面有一味中药是动物化石,叫“龙骨”。他把这个龙骨拿回去一看,上面有符号,发现这个东西可能有价值,他喜欢古物,就开始收集。从中药“龙骨”上发现文字的传说并不可靠。不过,王懿荣确实是第一个收集甲骨的。他收集的甲骨后来被刘鹗接手了,刘鹗首次公布了甲骨文,出了一本书叫《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关于甲骨文著录的书。于是学者开始注意到甲骨文,可谓“一片甲骨惊天下”,引起了很多人关注,这个时间是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明年是甲骨发现120周年。

甲骨文发现以后,它的意义非常之重大,它让我们生在三千多年之后的人突然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人写的字,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前年习总书记提出来要重视文化传承和社会科学研究,专门说要加强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要做到绝学不绝,后继有人,需要时能用得上。

三、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

殷商甲骨之后,还有一些字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器便于保存,有些青铜器上面有长篇的铭文,这些铭文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经过了两周的漫长发展,汉字到战国时期已发生很大变化,在近年来发现的多批次竹简中,不仅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简牍文字,还可以看到失传已久的许多战国文献。有一些成语大家很熟悉,比如你读书读得真多,学问真大,叫“学富五车”。为什么用车来形容你学问大?因为读的竹简多到要用牛车来拉!在座的各位,你读的书若写在竹简上的话,恐怕都不止“五车”了。

我们写字总是找最容易的材料,竹简之后是纸张的发明,有了纸那就省事了,纸很轻便。后来逐渐地感觉光有纸张也不够,抄也费劲,于是另一个重要发明——印刷术出现了。印刷术发明也对人类文明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全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用汉字记录的文献这么多,所以我们说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

四、汉字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汉字记载了历史和文化

语言是面对面地交流,不能传于异地,流于异时,只有文字发明了,才能够传于异地,流于异时。所以汉代学者许慎就说,凭借文字“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就是起到沟通古今,传于异地,突破时空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触摸古代,不要到别的地方去,直接从文字入手,这是最便捷的途径。

除此以外,先民们的思想文化还保留在每一个字里面。甚至可以说,那些来源古老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字的演变都体现了文化史的演变。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些字,一看就知道“日”是太阳,有人说那中间一点是太阳的黑子,其实呢,可能就是一个符号。那“月”是一个半月,那“水”就是水流的样子,“火”就是一团火苗,“山”是山峰层峦叠嶂。石头的“石”怎么写成一个三角形?我们知道石头没有什么特征。如果要象形,“山”有山峰,“月”是缺的,“日”是圆的,那石头怎么办?其实这个“石”可不是一般普通的石,这个“石”是一个古代的乐器,叫石磬。乐器磬经常使用,代表礼乐文化。磬是石质的,干脆就画一个磬代表石头。那你说是磬,怎么知道的呢?你看绳子挂一个磬,用手拿一个锤在敲打,这就是“殸(磬)”字。那这个“磬”敲出来的是什么?是声音。你怎么知道是声音呢,耳朵听见了,于是在磬中间加了一个耳朵,这个耳朵听见了就是声音,这就是声音的“聲(声)”字。口里面说出来的“声”,耳朵听见了,于是又加个“口”,这就是“聽(听)”字。古代汉字都有内在的联系性,从这些字里面就能看到造字那个时代,它的历史、文化就记录在这儿了,而且这些是原汁原味的,没有打折扣。文字文本可以改,文字的构造改不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汉字有很多这样可以讲述的故事,所以我们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汉字传播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当然除此之外,汉字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它可以跨方言。我们在北方长大的孩子,你到南方去听不懂广东话,要听广东话像讲外语似的。我自己有这个经历。20世纪90年代,我们几个到香港一所大学访问,第一次到香港那所大学,想看看它的校门怎么样,问了三个学生,竟然无法沟通。学生不懂普通话,我们不会粤语。我国有多种方言,不同的方言区,不管你讲什么方言,都可用汉字书写,一看就懂了。先秦也是这样,当然当时不叫普通话,叫“雅言”,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尽管方言分歧很大,但文字不受方言的影响。汉字因为这个贡献,它的统一性不仅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地往下传承,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横向传播,跨越不同的方言乃至民族地区,这样就维护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作为炎黄子孙,当代青年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我们自然有一份责任,就是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同时我们应该向世界、向人类文明输送我们的智慧,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现在中小学生学英语的时间,比学母语、学汉字,花得多得多,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母语和自己的文字。要知道任何语言文字,它在作为工具的同时,都是传递文化的。学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就接受了它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我们要有文化安全的意识,语言文字的安全也是文化安全的一部分。我特别期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传承好母语,学好汉字,传播好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贡献。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赵思鑫

来源:书香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