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倒爷”,“上骗国家、下骗百姓”,一代商业奇才牟其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08:27 2

摘要:1992年的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水晶吊灯下,一个身着中山装的中年人正在向部委领导演示”中俄美大三角贸易模型”。

1992年的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水晶吊灯下,一个身着中山装的中年人正在向部委领导演示”中俄美大三角贸易模型”。

当他用红色教鞭敲击世界地图,信誓旦旦的宣称要把喜马拉雅山炸开缺口引入印度洋暖流时,在场的人员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荒诞的一幕似乎昭示着中国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型会是多么地惊天动地,多么地充满机遇。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坚冰逐渐融化的时代,举国上下正发生着近乎魔幻的现实变革。

上海的弄堂里,家庭主妇用粮票换着香港走私的电子表;深圳的工地上,包工头们揣着盖满公章的批文四处筹钱;东北的边境线上,倒爷们用暖水瓶和羽绒服换回俄罗斯的坦克零件。

“倒爷”这个标签的出现,正是这种巨大变革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类人,而其中就有着号称中国第一的“倒爷”——牟其中。

这个重庆万县走出来的“商业奇才”,他既是被体制放逐的叛逆者,又是权力寻租的操盘手;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者,也是庞氏骗局的缔造者。

1、桐油世家

1941年,牟其中出生在重庆万县的一座满是桐油味道的宅院,父亲牟品三经营着”品记桐油行”,巅峰时期拥有12条货船,经手的桐油商品经长江顺流而下直抵武汉汉口,再辗转运输至欧美国家。

在牟其中童年的记忆中,几乎都是桐油行的片段,忙碌的伙计、穿梭的货船,还有父亲熬夜算账数钱的影子。

1952年,公私合营运动开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财产纷纷被没收,不少私营企业也卷入其中。

13岁的牟其中目睹父亲挂着“黑心资本家”的牌子游街,家宅变成国营桐油厂的办公楼。

这个少年在批斗会的喧嚣中,将家族账本一页页撕碎抛入长江,这个充满“仪式感”的举动,成为他商业启蒙的黑暗序章。

2、“死刑犯”

1974年,因组织“马列主义研究会”探讨商品经济,33岁的牟其中被判死刑,在死囚牢房的731天里,他完成了别样的商业思维的启蒙。

牟其中用看守传递的《人民日报》分析政策动向,把烟盒拆开当草稿纸演算商品流通公式,当同监房的刑事犯讨论如何偷钱包时,他却在《认罪书》上写下:“计划经济是架精密的钟表,但发条终究要靠市场动力来上弦”的骇人听闻的字句。

3、个体户

1982年,牟其中出狱后,在万县解放路开了一家中德商店的个体商店。

白天,他拿着“改革开放先进个人”的奖状去国营厂赊购铜线;夜晚,他又只身一人躲进阁楼,照着一本发黄破旧的《易经》,占卜未来的商机。

当工商局以“投机倒把”将他的店铺查封时,牟其中正在给店里的员工讲解”价格双轨制下的套利空间”。

从屡教不改的“罪犯”到思想行为独特的个体户,从容不迫的身份交替也将贯穿他往后的整个商业生涯。

4、“致命”缺陷

牟其中的决策思维存在致命缺陷,他把《人民日报》某篇评论员文章里的“鼓励探索”解读为政策绿灯,把某副部长礼节性的握手合影当作政府信用背书。

这种“致命”缺陷将在1994年达到顶峰——当他在满洲里零地价圈地十平方公里时,非常坚信的认为自己拿到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国家密令”。

二、中国第一倒爷

1、 罐头换飞机

1989年,就在许多国人中的“倒爷”还在玩着倒卖电子表、尼龙袜、皮鞋、衣服的时候,牟其中已经在运作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手笔,那就是用500车皮滞销已久的罐头换回4架图-154客机。

苏联解体前夕,牟其中敏锐捕捉到苏联卢布贬值危机、中国民航运力短缺、川东罐头厂产能过剩三重机遇,他将其整合运作,达成惊天操作,也展露出他异于常人的嗅觉和思维。

首先,他利用苏联卢布黑市汇率(1美元兑换12卢布)与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0.6卢布)的20倍价差,将中国轻工品以黑市汇率折算。

接着,牟其中将川东罐头厂的计划内指标以0.8元/罐采购,按市场价1.5元与苏方结算。

最后,他抓住苏联解体前的物资短缺和中国民航的运力饥渴,一举完成这笔跨国易货。

当民航总局官员发现,四架图-154的报关价(4亿)比市场价高出40%时,牟其中早已带着3000万的中介费消失在国际倒爷的江湖里。

2、满洲里开发计划

罐头换飞机在常人看来似乎已经是传奇操作,但是在牟其中的商业轨迹里,巅峰之作却不是它,而是“满洲里开发计划”。

1993年的中俄边境,牟其中以“建设北方香港”名义几乎零成本的获取10平方公里土地。

随后牟其中将荒地分割为虚拟地块,向黑龙江、内蒙古两地政府重复抵押,同时他还用同一地块向六家银行申请开发贷款,不仅如此,他还大肆发行“边境开发债券”吸纳民间资本。

这场荒诞的“满洲里开发计划”最终留下23亿资金黑洞,却意外推动了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法律第一次明确“土地权属登记不得重复抵押”。

3、“倒爷”的黄昏

到90年代中期,原本的价格双轨制逐渐开始并轨,这也就意味着倒爷们的黄金时代走向终结。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政策寻租”空间被压缩,1996年外汇体制改革,让跨国套利变得困难,1998年《证券法》出台,宣告“批文经济”的死刑。

就在牟其中于2000年入狱时,中国商品零售价的90%已由市场决定,因此那个靠倒买倒卖就能暴富的时代彻底落幕。

1、修改红头文件的“快感”

牟其中的头脑“灵敏”远不止商业方面,他还深谙转型期政府文件的权威奥秘。

1994年,他通过某部委文印室工作人员,获得了红头文件的版式模板,经过精心修改的《关于支持中美卫星合作项目的批复》中,“原则同意”被改为“重点扶持”,“探索尝试”变成“全面推广”。

这些伪造的文件在地方政府眼中,在牟其中眼里就是打开金库的万能钥匙。

2、信用证诈骗

1995-1997年,牟其中的“商业奇才”一面在信用证诈骗的操作中展现无遗。

他虚构中俄边贸合同,将货值抬高300%,又勾结某地方银行国际部,绕过外管局监管用新开信用证偿还到期旧证,所获资金通过澳门赌场洗白出境。

在牟其中的操作下,这种“信用证闭环运作体系”两年内转动87次,最终引发1998年外汇核销制度改革——电子口岸系统上线,企业每笔外汇收支都需联网核查。

3、爱国生意的终极套路

在牟其中看来,经济一定要披上政治的外衣,赚钱生意和爱国挂钩是为上策,因此,在他的商业帝国中,不少项目的名称都充满爱国意味。

他给卫星项目取名“爱国者一号”,在商业计划书嵌入“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热词,就连公司员工在开晨会时,都要集体合唱《我的中国心》,他还把诈骗所得的部分资金捐建希望小学

牟其中这种将爱国情怀与商业诈骗捆绑的策略,让他在1996年宏观调控中躲过清查——当检查组看到墙上的“纳税先进企业”锦旗时,竟然自动跳过了账目审计。

四、超前思维

现在看来,牟其中的许多商业行为都是不合法的,但是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可圈可点的一面,特别是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竟然得以应验。

1、互联网经济

牟其中在1992年提出了“智慧文明时代”,“信息将比石油更值钱”、“虚拟经济将独立于实体经济”、“企业竞争是生态系统的战争”等理论。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似乎都的确发生了,只不过当时他的这些思想言论就好像他那句要“炸开喜马拉雅山”一样,被视为狂言妄语

2、金融领域

牟其中在卫星项目中的资本运作方式超越时代近十年。

他将十年租赁权拆分为4800万份收益凭证,通过农村信用社体系向三线城市销售,用预期收益向雷曼兄弟质押融资,收购濒临破产的美国卫星公司等等。

这种“用未来收益质押现在,用现在融资收购未来”的循环,比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CDO产品还要精妙。

3、狼性企业文化

牟其中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似乎也具有超前思维,他要求企业员工在晨跑喊口号比华为早十年,用军事沙盘推演商业项目、按“思想忠诚度”分配股权、要求员工背诵《孙子兵法》等等。

这种半宗教化的管理试验,为后来中国企业的狼性文化提供了不置可否的样本。

结语

2000年5月30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用“信用证诈骗”为牟其中的个人时代画上耐人寻味的句号,但铁窗里的他始终坚称:“我不过是在改革路上跑得太快,被石头绊倒了。”

2016年牟其中再度出狱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系统,这个75岁的老人仍计划东山再起,但市场早已不是批文和谎言能左右的江湖。

当他在北京街头看到小学生用手机扫码买冰棍时,或许会想起自己倒卖电子表的日子,那个靠胆量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终究被越来越规范的市场规则埋葬。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上骗中央,下骗百姓的商业奇才,牟其中

2025-04-25史说淑雅

一代商业奇才“倒爷”牟其中:“上骗中央、下骗百姓”

2025-05-14李教授锐评

中国第一“倒爷”,“上骗中央、下骗百姓”,一代商业奇才牟其中

2025-05-10小僧乱翻书

来源:大唐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