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系列文字献给出生于东台唐洋的王岸佛女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08:30 2

摘要:今天我要说的这位母亲,她叫王岸佛。1897年出生于中国大陆,即如今的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安建村。幼时两岁时,天下大雨,屋墙倒塌,父亲被打死。后来三岁时,母亲又得了“二号病”去世。本地人不忍看着她幼龄凄苦,就把她介绍给临近如皋的一大户人家抱养。她的养父母是个读书人

谨以此系列文字献给出生于东台唐洋的培养出13个博士子女的杰出华人母亲——王岸佛女士

【文章一】

培养出13个博士子女的东台女人

天下之本在于家。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是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而为人父母,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家庭教育举足轻重。

今天我要说的这位母亲,她叫王岸佛。1897年出生于中国大陆,即如今的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安建村。幼时两岁时,天下大雨,屋墙倒塌,父亲被打死。后来三岁时,母亲又得了“二号病”去世。本地人不忍看着她幼龄凄苦,就把她介绍给临近如皋的一大户人家抱养。她的养父母是个读书人家,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对她是精心照顾,全力培养。王岸佛早年上过女中,写得一手好文章,诗词音乐也是无所不能,这为她日后作为母亲去教育子女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因。

王岸佛19岁时与商贩李浩民结婚,婚后生有四男九女,13个孩子。1942年王岸佛举家迁居台湾,丈夫李浩民却在一次海难中离世。王岸佛从此身处异地,孤儿寡母,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但她硬是凭着一股子毅力,一肩扛起了教养13个孩子的家庭重担,克勤克俭,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把子女送出国门深造。而她在苦难面前永不言弃,有泪不轻弹的强者形象,则是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意志,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找到了有力的毅力支撑。

王岸佛家风严格,教子有方,对每个子女的求学上进非常在意。排行十一的李昌钰,本已专科毕业,娶妻移民马来西亚,已然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然而母亲的一个电报告诫儿子:年纪轻轻,这不是你该有的生活。接到母亲的电报,李昌钰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大洋彼岸,开始了新的人生巅峰的攀登。用了四年半的时间,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然后再获博士学位。后来受聘于美国康州警政厅首席鉴定专家,短短数年,成为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华裔警界精英,1998年荣升警政厅厅长。李昌钰侦破过重大国际刑事案件多达8000多件,被称为“东方神探”、“当代福尔摩斯”。然而这位享誉世界的刑侦专家却对母亲非常的敬畏。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母亲!”“我从不害怕血腥的案发现场,我唯独害怕母亲生气。”

她的四个儿子中有一个是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去的台湾,当时母子相聚之后,王岸佛便提出要求他学习深造。毕竟家里当时其他12个孩子都已是博士。严慈之下,这唯一的孩子也没落下,最终她的13个孩子全部获得博士学位或是与博士相当的学位。其中三女儿李小枫成为美国纽约大学的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艾滋病防治专家。其余的有商人、科研工作者、律师、服装设计师、教师、艺术家、证券分析师、广告设计师等。13个子女中,有3位曾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而就在她自己62岁的时候,为了实现去美国和子女团聚的愿望,老人用尽了洪荒之力,勤奋攻读英语,并通过考试获得了在美国的永远居住权。王岸佛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爱的真谛与力量。因此在子女们的心目中,母亲是他们一生永远的榜样。

1997年在王岸佛一百寿辰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为她专致贺函,以表彰她培养了杰出子女,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母亲,她对儿子李昌钰的告诫是:你做厅长不是为你自己,是为中国人打开看世界的通道。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尚且有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敬仰。也可以说,是这种眼界的宽度、做人的格局决定了她对子女教育的高度。

尽管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王岸佛那个时代不尽相同,但人性是相通的,教育是永恒的。王岸佛对子女的教育之道,或许对今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能够有所借鉴。用心体悟,相信我们定会有所顿悟。

2003年王岸佛仙逝于美国纽约,一位杰出母亲与世长辞,享年106岁。送葬的当天,美国警界组队而来,摩托车开道出殡,场面之壮观,规格之高,亘古未有。而她的最终遗愿是能够魂归故里,她的博士子女遵从了她的愿望,回到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东台,找到王氏家族,请求将其母录入王氏家谱,此举得到应允,从而最终圆了一个漂泊在外一个多世纪的东台女人的心愿。

向王岸佛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东台人的骄傲!

(文字见诸《东台教育》《人民作家》《让学引思》公众号)

【文章二】

母爱如佛

曾几何时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培养了十三个博士的华人母亲——王岸佛。

文章在公众号登出后,遭到疯狂的转载,和无数的剽窃,有人替我鸣不平,为我的版权可惜,其实我倒不在乎什么权益与否,能让更多人的感兴趣,并致力于引导对子女的教育,这未尝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然而轰动的效应过后,又促使我深层次地思考成功的家庭教育背后,有无规律可循?

还原主人公家教的真相,探求一份教育的真谛。本着如此心愿,我踏上这位杰出母亲的故里——如皋岸佛园,找寻遗存的蛛丝马迹,剥开历史的尘封,一解心中的疑惑。

冬天的岸佛园显得清寂,园子很小,一处竹木铸就的院门,两侧书有一副对联:慈恩似海博大深沉,禅心如铁淡泊澹定。里面正中央树有一尊岸佛女士的雕像,两臂自然下垂,双手交合置于腹前,仪态端庄,慈眉善目,眼眸深邃,目光坚定,不高的铜像,垫上了三层底座,方托起了人物的高大。

其后面则是一排的橱窗,文字资料加上图片说明,多角度阐释了岸佛女士的育人情怀,这里也让我有幸窥见了她老人家贯穿一生的教育智慧。

早年王岸佛一家居住中国大陆的上海,丈夫经商,她持家,家境殷实,朱门大院,可谓钟鸣鼎食之家。

自古以来就有说法,豪门难出贵子。而岸佛女士在家中却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养成“享受”的习惯。反倒是严格要求他们,要他们勤恳治学,努力进取。幼小不惯,老大成器。

孩子养成,父母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岸佛女士此举倒是值得当下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的父母,认真汲取。

后来移居中国台湾,丈夫因难离世,这时岸佛女士身边生有十三个孩子,四儿、九女。

少了丈夫的有力支撑,家道走向衰落。作为母亲,岸佛女士独自面对一大群孩子的扶养与教育,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她愣是省吃俭用,供养孩子,同时还依然想起去帮助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人。

她用“坚强”感染子女,养成他们坚韧的意志。用“善良”感召子女,陶冶他们爱的情操。她的乐观与真诚更是给孩子们的灵魂,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此等意识出自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普通的中国女性身上,相较如今利益至上的社会思潮,我们闻之是否感到汗颜?思之是否赧颜?

岸佛女士出生成长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门第,但她有着超前的眼光,把十三个子女全部送入大学,并在台湾尚未流行远洋留学的五十年代,就毅然决然地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

她的子女正是在这样一个富有前瞻性眼光的母亲的教导下,一个个不断进取,不断进学成为博士,并在自己所在的事业领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突出的有三女儿李小枫,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艾滋病防治专家。四子李昌钰,世界痕检专家,当代福尔摩斯,超级神探。其他的,一个是成功的商人,一个律师,一个教师,一个艺术家,一个证券分析师,一个广告设计师,两个服装设计师,三个研究学者。

培养出十三个博士的岸佛女士,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奇迹和范例。

把子女一个个培养成才远走高飞,自己也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岸佛女士,为了能去美国和子女团聚,就在她62岁的时候,用尽洪荒之力,攻读英语,最终通过考试获得美国永远居住权。“自律”是她成功教育子女的关键。她为孩子们所做出的榜样,令子女们在任何苦难面前都无法找到放弃的理由。

来到美国以后,岸佛女士一直和三女儿李小枫居住在一起,然而李小枫和丈夫一直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照顾与教育,他们只能交付母亲代劳。

就是这位外祖母硬是将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顶级的大学——哈佛大学。

如果我们说培养一个孩子成为博士可能存在偶然,那么培养出十三个博士就该有她的必然,如果说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博士是偶然,那么能够依然将孙辈们,通过引导教育送进世界名校,那绝对是必然。

用她女儿李小枫的解释是:母亲的伟大之处在于一生为儿女们作榜样,只愿奉献,不求回报,凡是自己能做的绝不施加给别人。

这或许就是王岸佛女士的成功之道,就这么简单,只不过她能一以贯之,一如既往。

岸佛女士活过106岁高寿,仙逝于美国,如今她的家族前后已有四十多位博士。她的后人时常感念这位祖母,她的人格魅力深受族人爱戴,并影响着世人,人们感谢她的博士生子女为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只是饮水思源,人们同样记挂这位杰出的母亲——岸佛女士。

王岸佛,原名王淑贞,幼时多难,父母恐其难养,故请高僧赐名“岸佛”。然一生为人处世关爱他人,为人母亲教育子女,皆乃佛性导之,慈悲为怀。

岸佛,母爱如佛。

(文字见诸《东台教育》《人民作家》《咱们的语文课》公众号)

【文章三】

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

曾几何时,出于自我的兴趣,出于教育者的责任,出于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了几篇关于一位杰出母亲——王岸佛女士的事迹文章(如《母爱如佛》)。文章登出后,竟然入了央视导演的法眼,从而曲折地联系到我,对我进行了一番电话专访。

谈话中得知央视节目组要来找我,要和我聊关于世界著名神探李昌钰的母亲——王岸佛的故事,可我除了文中写到的,知道的并无更多,情事紧急,谁能助我?于是我就独自展开了一系列的寻访。

我先后去过所在地政府,查找镇志,得知岸佛女士的故里——码头里的旧址,并实地进行了勘察。走访镇上的王姓老人,和他们聊关于王氏祖上的人丁族系,目睹了王氏族谱,了解了一些残缺的信息。通过微信群请求帮忙,有幸得知岸佛女士的娘家后人的姓名,从而亲自拜访。实地拍摄了岸佛娘家的祖籍地和祖墓。几次登门请教了岸佛女士的侄女,李昌钰博士的嫡亲表姐,如今也已年迈的王美俊奶奶。甚至去了岸佛女士后来的成长地——如皋,寻找可以佐证的资料。一路探寻,颇有收获。

时光倒流,往事再现,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在黄海之滨,湿地遍野,其中有这么一处塘洼之地,一陆三面水,陆地居南,与其隔水相望有一码头,登岸便是一条小街,商阜之地。码头里面仅有的陆地,顾名思义——码头里。

不大的陆地居住着四户人家,皆为王姓,据说明朝时就已迁居于此。其中有户人家,家主王文澜,妻子秦氏,一家人在码头里小街上从事着粮行、鱼行的买卖,家有良田若干。家业不算太大,但足以安居乐业。两人生有长子王华棣,后来又生有三个女儿。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女儿王淑贞出生两岁的时候,父亲王文澜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不幸被家里倒塌的土墙砸死。祸不单行,时隔一年,母亲又因染上“二号病”撒手人寰。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一个家顷刻间崩塌得支离破碎,留下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存,成为他们活着的第一要义。

眼见着兄妹四人孤苦伶仃,如漂泊的浮萍。这时是他们的一位吴门王氏的姑妈,出于良心和道义,向孩子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回到码头里,回到小街,领着孩子们一起经商,继续操起家里原有的小本生意。而幼小的淑贞因无人照看,族里人只好商量着把她送到如皋,他们的一位王姓姨妈家领养,后来领养父母考虑淑贞年纪幼小,竟如此多难,故请高僧另赐名字,名为“岸佛”。

岸佛长大后,接受着养父母的精心培养和教育,加之自己也聪慧能干。19岁嫁给商贩李浩民,两个人夫唱妇随,行走商界,呼风唤雨,风生水起,先后由如皋发展到上海,产业更是拓展到多个门类。多年的打拼,成为富甲一方的社会名流,家庭也成为享誉一方的钟鸣鼎食之家,家境殷实,生活宽裕。

而岸佛女士的两位姐姐可没她这么幸运,大姐嫁给了陈姓人家,过着清苦的日子。二姐更是熬到28岁方勉强嫁给姓袁的人家(那时女子28,能嫁的夫家,想见其穷苦),后来又是英年早逝。岸佛与兄姐之间平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来往,但并不频繁。一方面是距离远,那时候交通不便。另一方面是他们彼此家境富贫悬殊,兄姐们碍于面子,羞于与小妹走动。倒是岸佛女士,时常差人捎些生活必需的吃穿之物带给他们,默默地救助了兄姐若干年,不计回报,不图感恩。用一颗佛心维系着难得的兄妹亲情,彰显了人性的温暖。

历史总是戏剧性地衍生出多难的世道,蒙难的多是无辜的众生。赶上历史变迁,风雨飘摇。王岸佛举家准备先后迁往台湾,岸佛带领孩子先赴他乡立足,丈夫李浩民在后续赴台的行程中,却遭遇海难不幸离世。这时王岸佛身边已有13个孩子,身处异地,孤儿寡母,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但她硬是苦难面前不低头,凭着一股子毅力,一肩扛起教养13个子女的家庭重担,克勤克俭,咬紧牙关,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把子女送出国门深造。鼓励他们努力进取,不断进学。最终13个孩子都成为博士或博士型人才,并在所属的领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她对子女的成功教育也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见我写的《培养出十三个博士子女的东台女人》)。

不仅如此,岸佛女士老家唯一的兄长王华棣,生有二男(王美奂和王竹)一女(王美俊)。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两个侄子迫于生计,前往台湾投靠姑母。尽管岸佛女士身边子女众多,生活艰辛,但她依然接纳了两个侄子,并且视为己出。同样重视对他们的引导教育,其中侄子王美奂去美国留学获得双博士学位,一度成为家乡人们的骄傲。饮水思源,人们无法忘记这背后的功臣,家乡的儿女——岸佛女士。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她这“魔”一般的教育魅力,其实是践行了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儒身”精髓,以及挫折面前,淡泊自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骨”传统。当一个聪慧的女人将“儒身”“道骨”“佛心”三者机智地集于一身时,她所能创造的教育神话也就不足为奇。

2003年,岸佛女士仙逝于美国,享年106岁。岸佛女士在外漂泊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长河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如今风烟俱净。昔日的码头里小河已被填平,一片平整的陆地,人们耕耘着乡土的气息。家乡的地名也经历了多次变更,现今是:东台市唐洋镇安建村。而提起“码头里”知之者甚少。那里新修了硬质的路面,至今尚未命名,人们期待着的名字叫“码头里岸佛路”。真的渴望岸佛女士的子女们有人能够回来见证。共忆先人,共话沧海桑田。

在王家祖墓里,我见到的岸佛女士父母的墓地,不过一抔土而已,连块墓碑也没有。究其原因,按照当地的风俗,家祖过了三代,后人不再修墓。如今唯有岸佛女士的子女可以代替母亲,重修外公外婆的墓地。人们自古就有说法: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回到父母的身边,这是人性的根本,灵魂的召唤。让母亲能够魂有所归,这也算是为人子女当尽的一份孝道。

如果文字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我想让它告诉岸佛女士的后人,李家的孩子。有一位老人,你们一辈子没见过,你们做梦也不会想起。她如今年事已高,满脸的绉子,刻写着岁月的苍老。眼眸深陷,目光迟滞,行动缓慢,两耳已经严重失聪。与之交流,须是大声如响雷,一字一句吐清楚。老人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与之谈及岸佛女士的陈年往事时,老人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即使和她沟通许久,也还能健谈如初,没有陷入年老的混沌状态,实在难得。她是王岸佛女士的侄女,李昌钰博士的嫡亲表姐——王美俊奶奶。也是如今能够见证往事的,唯一健在的人。

去拜访老人时,为了表达对老人家的一点敬意,我捎带去了一点水果,可老人坚决不收,还给了一个让我无法坚持的理由,年老了,肠胃不好,总是胃寒,且血糖偏高。为了老人的健康,我只好怏怏带回。临走时,老人还热情地挽留我吃饭。而告别时,老人却颤巍巍地拉着我的手,悲切地问我:是不是李家人要回来?他们也退休了吧?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他们?一辈子没见过啊!

听了老人的话,我只好宽慰她:是啊,他们也想您的。除此之外,我无法表态,因为我不知道后续,更无法预测未来。

写完上述文字,我如释重负。时光流逝,关于岸佛女士的一点仅存的记忆,我在抢救。只想令后人记起时,不至于苍白,并愿她能够得以流传!

(文字见诸《东台时空》《人民作家》《咱们的语文课》公众号)(央视导演电话采访于2018年5月6日)

【文章四】

铮铮男儿,破茧成蝶

——观“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有感

那是一个难得的周末,晴天,初冬的阳光带着融融的暖意,浸润着它所普照的每一个生灵。闲暇的我驱车前往临近的如皋,作一次短暂的旅行,目标: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

博物馆坐南朝北,灰色的底调,显得庄重而典雅。走进一楼大厅,迎面是由两个锥形的玻璃装置颠倒组合构成的一个显示屏,适时播放着李昌钰的箴言讲话。

博物馆内的展览共分上下两层,一楼主要是李昌钰的事迹介绍,二楼是成果展示。

1938年出生于如皋的李昌钰,幼时随父母迁居上海,后又在台湾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48年父亲因海难离世,家庭陷入困境,家里兄妹十三人,生计成了一大问题。10岁的李昌钰开始靠送报纸来补贴家用,生活的困苦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为了家计,本已考入台湾海事学院的李昌钰,却又重新学习,改考中央警官学校,为的就是全免的学费和生活补助。但李昌钰的心中却始终没有放弃追求更高学位的梦想。

只要有梦,到哪里都会有奋进的舞台。

1965年李昌钰放弃了在妻子家乡马来西亚已有的优越生活,远涉重洋,追逐梦想。两只箱子,五十美金,李昌钰便踏上了大洋彼岸,开始了人生巅峰的攀登。仅用四年半的时间,便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李昌钰获得博士学位,从而受聘于美国康州警政厅首席鉴定专家,短短数年,成为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华裔警界精英,1998年成为警政厅厅长。

人的运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梦想的坚守,知难而上。

李昌钰一生侦破重大国际刑事案件8000多件,始终秉承“让证据说话,对历史负责”。最经典的有:肯尼迪总统谋杀案, 锯木机下的冤魂案,辛普森杀妻案,莱温斯基案,“911”案件,陈水扁枪击案等等。促成他成功破案的,除了掌握高端的刑侦技术,拥有一丝不苟的刑侦精神,更多的还有良心的驱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想让无辜的人能洗雪冤屈,晚上睡觉做一个好梦而已!这由此带来的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量,无法估量。一个刑侦工作者怀揣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带来的是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安康。这是一种善良和正义,是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捍卫。他也因此被称为“东方神探”,“当代福尔摩斯”。

今天当我们表达对一个人的崇敬,尤其这个人还健在时,总有声音说其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甚或说成,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而对别人取得的成就嗤之以鼻。真不知道,这种人如果自己有能耐,别人怎么连关注你的可能性都没有。更何况李昌钰做到的是“警政厅厅长”,记住,那是在美国,没有“三把刷子”,没有真能耐,门儿都没有。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感动。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国际级人物,李昌钰把他一生已取得的800多个荣誉奖项,以及工作实物,捐献给家乡如皋,成立刑侦科学博物馆,而不是留在美国,或是中国的台湾、北京、上海,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扬名。他的此举只有一个愿望:反哺家乡,回报母亲。

对于李昌钰,成功男儿的背后站立着一位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王岸佛,在丈夫遇难后,一肩扛起教养13个子女的家庭重担,克勤克俭,教子有方。13个孩子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就是在她自己62岁的时候,为了能够去美国和子女团聚,用尽洪荒之力,勤奋苦读英语,通过考试获得美国永远居住权。让一些未老先衰的年轻人都感到汗颜。在她一百寿辰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为她专致贺函,以表彰她培养了杰出子女,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母亲,她对儿子李昌钰的告诫是:你做厅长不是为你自己,是为中国人打开看世界的通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敬仰!

参观虽短,感触颇深,刻骨铭心,震撼犹在。博物馆让我和李昌钰之间有了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触碰,让我感悟到他的事业心和故乡情。是的,博物馆面积不大,甚至不起眼,但足以安放李昌钰博士的胸襟与情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昌钰的母亲生于东台市唐洋镇王宅,后由如皋王云卿领养。血脉相连,有机会欢迎李昌钰博士踏上寻根之旅!

【作者简介】

海墨,系笔名,原名崔海荣,中学高级教师,文学写作爱好者。系文学写作公众号“海浪知音”创始人。平时热爱生活,喜欢游历,并乐于记录生活点滴,曾在报刊和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和随笔多篇。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作品有《一条老街诉说着无限的苍茫》《我还想盛放》《细嗅语文的教育醇香》《红楼,想说爱你不容易》《寻岸佛故里,抢救仅存的记忆》等若干。现任教于东台市唐洋镇中学。

来源:东台时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