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又来了,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打卡一座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的未来该走向何方?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李杰做客《新闻晚高峰》,围绕“博物馆热”冷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又来了,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打卡一座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的未来该走向何方?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李杰做客《新闻晚高峰》,围绕“博物馆热”冷静观察,深度开麦。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数达6248家,占博物馆总数91%以上,每年全国免费参观博物馆的人次超过14亿。但是,在蓬勃繁荣的数字里,拍照打卡成为走进博物馆的最流行方式之一,一些人与文物面对面的目的,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传一组照片,为自己的“朋友圈”增添一些“文化装饰”。当拍照喧哗取代驻足沉思,当表演需求超过求知渴望,参观博物馆还算“不虚此行”吗?
李杰认为,“打卡式”逛博物馆,确实为博物馆带来了人气,热门场馆每天车水马龙,参观者也络绎不绝,但是仔细观察进入博物馆的群体,需求却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旅游打卡,二是带娃熏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很少有人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来到博物馆,更不会为去博物馆提前做攻略,这会让参观者即便走入馆内,与文物面对面了,也依然像间隔了千山万水的距离,难以接受到文物所蕴藏的文化精华的濡染。
要想好好地打卡一座博物馆,李杰给出了两个“提前”的建议。一是提前了解博物馆,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公开途径,提前了解博物馆的重点文物、主要看点,也包括预约方式、特殊时段的布展安排等等,避免仓促参观,甚至扑空。 更重要的,是要提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文史方向,也就是说,参观博物馆也要“有的放矢”。比如喜欢自然类科学的朋友,可以选择科技馆或者自然类的博物馆。又或者对瓷器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提前了解某些专门收藏瓷器的博物馆。对于带孩子去博物馆的家长来说,也要提前将孩子的年龄、所处年级与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做好匹配,便于孩子接受理解。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博物馆的价值并不在于能吸引多少人走马观花,而在于能真正滋养多少人的精神世界。与之相应,作为我们个人,能让自己闪闪发亮的也不仅在于拍照打卡,而在于我们对人类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与文物对视时的心灵震撼。
博物馆从曾经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一票难求,这是文化中国的代表风景。这片风景未来仍会“独好”吗?李杰认为,博物馆要应对的最大变化,就是不断满足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迅猛增长。历史并非一尘不变,博物馆也需要适应人类的不断变化,这包括参观需求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
比如,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参观人数,不少博物馆已经推出了延长开放时间、夜游博物馆等措施。博物馆也不光可以在展厅当中去办展览,还可以进入到校园、进入到社区。同时,数字化技术或人工智能是大趋势,博物馆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做有意义的实践,考虑如何使用新技术更丰富地服务于参观者,也就是深化参观者的体验,让逛博物馆不仅仅是网红打卡,或者是停留在“看稀奇”的阶段。现在文博场所拥有的“文博热”优势,不需要太担心观众的人流量,要应该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观众参观的质量。
博物馆热不止于一阵风,有赖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有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敬慕心与求知欲,也有赖文明观展秩序的确立与普及。其实,只要每次进博物馆前想一想:我为什么选择了逛博物馆,而不是逛公园、逛大街,也不是逛菜市场。静下心来、静下声来,就是我们选择来到博物馆的原因。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