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鬼工球,又称“牙雕套球”、“同心球”、“玲珑球”,是中国传统牙雕工艺的巅峰之作,以其鬼斧神工的镂空雕刻技艺和层层相套的精密结构闻名。
转自 yesleng珠宝百科
鬼工球,又称“牙雕套球”、“同心球”、“玲珑球”,是中国传统牙雕工艺的巅峰之作,以其鬼斧神工的镂空雕刻技艺和层层相套的精密结构闻名。
一、鬼工球选材与制作工艺
1. 选材与初加工
鬼工球以象牙为原料,因其质地细腻、硬度适中,适合精雕细琢。在当代,由于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象牙之外,一些硬度较高的材料如翡翠等,也被用于鬼工球的雕刻
匠人需先将整块象牙打磨成球状,确保表面光滑均匀。
2. 分层雕刻的核心技术
①打孔与切割:沿球的径向均匀钻孔,随后使用特制刀具伸入孔中进行横向切割,逐层分离内外球体。每层球体独立且可自由转动,需精确控制刀具角度和力度。
②逐层雕刻:外层完成后,通过转动内层球体至孔位,再以微型工具深入雕刻内层纹饰。由于空间狭小,匠人需凭借经验和手感完成繁复图案,如龙凤、花卉或人物故事。
3. 技术难点
①层数突破:宋代仅3层,清代达13层,现代工艺可至60层以上,层数越多,对材料和技艺的要求越高。
建国以来,翁昭父子制作的大型象牙球,在国际展览会上屡获好评。国内外报刊、电台,对翁昭的业绩广为传颂。其子翁荣标,继承翁昭的绝技,作为翁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于1979年用29层牙料研制成45层象牙球,并以此成果出席当年在京举行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荣获轻工业部授予的“工艺美术家”称号(1986年统一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球王至尊”。
翁氏鬼工球
第五代传人翁耀祥,在公认都无可能的前提下,又雕出了57层的牙球,每层平均厚度不超过1.2毫米,最薄的仅为0.3毫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也代表着目前牙雕技艺的最高水平,他曾经说过,完成一个牙球,通常上百把刀具都会用上。如今第六代传人翁湛轩也已入行多年。
【清】镂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象牙球
②物理稳定性:需保证每层转动灵活且整体结构稳固,避免因切割过薄导致破裂。
二、鬼工球艺术赏析
1. 结构与纹饰之美
①多层镂空:鬼工球外观浑然一体,内里却层层嵌套,每层独立雕刻纹饰,如飞龙穿云、麻姑献寿等,兼具动态美与静态雅。
②题材寓意:纹饰多含吉祥寓意,如寿星象征长寿,龙凤代表尊贵,山水人物则体现文人意趣,展现传统文化对和谐与美好的追求。
2. 历史与文化的承载
①技艺传承:鬼工球自宋代萌芽,清代因广州牙雕流派兴起而鼎盛,成为外销珍品,彰显古代匠人对工艺极致的追求。
②国际影响: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中国匠人翁昭以24层鬼工球击败日本胶粘假球,获金奖,成为民族技艺的象征。
民国3年(1914),翁昭给联盛象牙店车制完成的第一个25层象牙球,被行业公推为参加巴拿马赛会参赛的代表作。当时日本也以30层象牙球参赛。产品的表层浮雕和内层通雕,各具民族特色,但当时有人对象牙球是否由一个整体雕镂而成表示怀疑,为了辨明真伪,赛会决定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加热验证。结果,证实日本的象牙球为粘合体(水沸时层层散开);中国的象牙球为整体无误,因此获赛会一等奖状。自此,中国的象牙雕刻驰名世界,尤以象牙球最享盛誉。。
3. 现代挑战与创新
①非遗保护:因象牙贸易禁令,现代工匠多改用猛犸象牙或合成材料,结合数控技术辅助雕刻,既延续传统又适应环保需求。
②跨界融合:鬼工球的纹饰与结构为动漫、珠宝设计提供灵感,推动传统工艺融入当代审美。
③博物馆藏珍品:如中国航海博物馆藏19世纪象牙球摆件,通高46.5厘米,融合高浮雕、圆雕等技法,展现寿星、云龙等题材,堪称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19世纪镂雕象牙球摆件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镂雕象牙球摆件,通高46.5厘米,以寿星、麻姑献寿为题材,由大小镂空套球、竹节形柱和寿星、麻姑献寿圆雕和云龙纹镂雕底座四个部分组成,上下以承球托盘和腰形管等多节连接,分别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
镂空象牙球分别有大小两个,置于象牙承盘上,数层通心套球皆球球相套,逐层镂空。外层以高浮雕刻飞龙穿梭于祥云间,内层雕琢精美繁复的纹饰。台柱共有三节,最上层是镂雕圆柱。中间为一镂雕象牙小球,纹饰与顶球相似。
最下方是寿星和麻姑献寿题材圆雕,寿星手持仙拐,表情祥和,麻姑与童子手捧仙桃,底部为透雕底座,寓意吉祥,构思精巧,体现出鬼斧神工的高超技艺。
鬼工球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载体。其制作过程凝聚匠人数十年心血,赏析则需从结构、纹饰、历史等多维度切入。在机械化时代,如何平衡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成为延续这一绝技的关键课题。
来源:月光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