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麦家曾说:“人生海海,山山而川,真正能渡你的,是身边那些照亮你世界的人。”人到中年,就像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前方有尚未完成的事业、日渐年迈的父母和正在成长的孩子,背后则背负着岁月带来的疲惫、社交的消耗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迷茫。这时候你会发现,能让你走得更远
作家麦家曾说:“人生海海,山山而川,真正能渡你的,是身边那些照亮你世界的人。”人到中年,就像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前方有尚未完成的事业、日渐年迈的父母和正在成长的孩子,背后则背负着岁月带来的疲惫、社交的消耗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迷茫。这时候你会发现,能让你走得更远的,不是独自硬扛,而是身边有一群能让你发光的人。他们像火种,点燃你对生活的热情;像镜子,让你看见自己隐藏的力量;像拐杖,在你摇晃时支撑住你的世界。人到中年,远离消耗你的人,深交这三种能让你发光的人,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
01 跟能托举你的人在一起
作家苏芩说过:“真正的贵人,是让你看到自己潜力的人。”人到中年,最怕的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在自我怀疑中陷入平庸。这时,你需要一个“托举型”的朋友。他不会嘲笑你的野心,而是帮你把不可能变成值得一试的机会。演员张颂文早年跑龙套时,因演技太文艺而常被导演否定。直到遇到赵立新,对方看了他的表演后说:“你的细腻是天赋,试着把生活观察融入角色,会有不一样的火花。”赵立新不仅分享自己的剧本笔记,还带他去看话剧、分析经典影片。在赵立新的鼓励下,张颂文开始深耕小人物角色,最终凭借《狂飙》中的高启强一角走红。他在采访中说:“是赵老师让我相信,笨拙的坚持也能开出花来。”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往往受身边人的期待影响。否定你的人会在你心里筑起高墙,而托举你的人会为你架起梯子,让你看见更高处的风景。中年以后,远离那些打击你的人,靠近那些愿意鼓励你的朋友,你的勇气才不会被生活浇灭。
02 跟能帮你破局的人在一起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人最大的局限,是被困在自己的圈子里,还以为那就是世界。”人到中年,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适区。当你习惯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就很难有跳出圈子的勇气。这时候,需要一个“破局型”的朋友。他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你,人生永远都有新的可能。博主林夏35岁时在国企做行政,每天过着“泡茶、看报、等下班”的日子。直到她在行业峰会上认识了做自媒体的陈姐。陈姐带她参观直播间,并分享自己从教师转型为知识付费博主的经历:“我38岁才开始学剪辑,现在带团队做了千万粉丝账号。年龄从来不是借口,就看你敢不敢迈出第一步。”在陈姐的影响下,林夏开始尝试做职场类博主,如今已有50万粉丝,并开设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工作室。她说:“如果没有陈姐,我可能到退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得这么精彩。”哲学家叔本华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是认知的差距。”和破局型的朋友相处,就像拥有了一面广阔的镜子。他见过更大的世界,能带你突破思维盲区,看到人生的另一种解法。中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前提是,有人能帮你破局,有人愿意拉着你向前走。
03 跟能热爱生活的朋友在一起
作家廖一梅说:“人这一生,遇到爱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你热爱的人。”中年人的疲惫,往往来源于失去自己曾经热爱的东西。房贷、孩子、职场压力填满了生活,早已忘了自己曾经眼里有光的样子。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热爱生活的人的出现,来点燃你的热情,唤醒你沉睡的初心。同事阿楠的变化,始于遇见骑行爱好者老周。50岁的老周,每天清晨5点骑车环城,周末组织骑行活动,朋友圈永远充满朝阳、汗水和路上的风景。阿楠被他感染,试着加入骑行团。第一次骑完20公里,累得腰酸背痛,老周却笑着说:“你看路上的梧桐叶,晨光里会发光,这就是骑行的意义啊。”后来,阿楠不仅重拾了大学时喜欢的摄影,还开始记录骑行路上的故事。现在的她,周末背着相机跟老周穿梭在城市街巷,眼里又有了久违的炽热。她说:“原来热爱不会消失,只是需要一个人带你唤醒它。”能量是会传染的:跟抱怨的人在一起,你只会看见生活的苟且;跟热爱生活的朋友在一起,你会发现,哪怕是路边的一朵小花、天边的一片晚霞,都能成为热爱生活的理由。中年以后,靠近那些眼里有光的人,他们会帮你把日子过成诗。
冯唐说过:“选择跟谁在一起,就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年轻时,我们或许会被热闹的社交圈吸引;但中年以后,更懂得“筛选关系”的重要性。让我们远离那些让你压抑、消耗、自我怀疑的人,深交能激活你勇气、格局和热爱的朋友。他们或许是一句鼓励让你重拾信心的导师,或许是一个行动带你突破瓶颈的同行者,或许是一团火焰点燃你生活热情的挚友。和他们在一起,你会发现:中年不是下坡路的开始,而是向上生长的新起点。余生不长,把时间留给那些能让你发光的人,这才是中年最顶级的活法。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