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阿胶,卖了150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0:12 2

摘要:毕竟这玩意儿长得像沾了泥的萝卜,味道还带点泥土的倔强,还有一个土名:

“今天,你吃红菜头了吗?”

如果这个问题在五年前被提起,大概会被当成冷笑话——

毕竟这玩意儿长得像沾了泥的萝卜,味道还带点泥土的倔强,还有一个土名:

甜菜根。

然而一夜之间,红菜头成了都市中产的“社交硬通货”,

奶茶是不可以喝的,但红菜头制成的果茶喝了是能彰显privilege的;

都市隶人的吊命水是没什么稀奇的,但加了红菜头的吊命水是能实现阶级跃迁的。

甚至某红书已变为红菜头种植基地,成为三明治、能量碗的新成员——

谁的健康餐里头要是没红菜头,那就显得你很不自律。

问就是,“不是吧(捂嘴笑),不会还有人没在吃红菜头吧?”

中产心中,甜菜根不叫甜菜根,而是“生命之根”、“欧洲灵芝”。

“总感觉吃了它,就能像魂斗罗破解版一样获得无限条命。”

不过,第一批吃到红菜头的普通人都懵了:

“这么难吃的根茎蔬菜,喜欢的人是有异食癖吗?”

红菜头,中产新宠

有位诗人曾说过,江山代有网红出,各割中产两三年。

红菜头也不例外。

2018年之前,红菜头在国内的定位堪比当年的一博:

小范围待爆,本质上不红。

它潜伏在健身博主的餐盘角落,搭配鸡胸肉和西兰花,成为“自律人设”的标配道具。

那时的红菜头,是欧美健康食谱的“舶来品”,名字还带着翻译腔的别扭,“甜菜根”。

众所周知,白人饭=饭缩力,白人精英饭=饭缩力max。

老祖宗没严选上的食材显然有他的道理。因此很多人都会灵魂发问:

“ber~这玩意是啥,好吃吗?”

而每一个试图让红菜头登上自家餐桌的人,都会想扇自己两巴子。

“死嘴,叫你那么好奇。”

毕竟第一批吃红菜头的人表示,“有一股下过雨的农田的味道”。

而轮到自己吃才含泪领会中文的意境之美,“这不就泥土的芬芳吗!”

是的,作为一种根茎蔬菜,红菜头既没有继承到土豆的平和,也没继承到萝卜的清香。

它,只有一股不忘本的土腥味。

社交媒体上,大票买了红菜头却无处下手的厨子绝望嚎叫,“红菜头咋吃啊?”

有人听到红菜头补血、抗炎、促进排便,励志用生吃这种最old school的白人做法为身体充电,结果辣的嗓子眼难受。

“而且吃完不停放屁,还巨响。”

一年水硕,一生英伦情的留子越吃越觉得不对:“为啥吃起来是脆的硬的,那我之前吃过的很好吃的软甜的是怎么做的?”

不信邪的国人干脆买了成品,看Tesco的红菜头上面写了sweet,选择相信白人对白人饭的尊重,结果吃完自己都笑了:

醋腌也就算了,还这么酸,“像把一瓶山西陈醋倒了进去,吃完差点把人送走。”

“我真傻,真的,怎么会信白人的口味呢。”

而真正的勇士在试图将红菜头塞入各种厨具,用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后,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

“刚吃完,呼气都是土腥味。”

“用这个东西榨汁做红色饺子皮,饺子都不乐意。”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尝味道脸发苦,不管是煮熟了还是生吃,都无法消减那个味。

别怪他们,谁让这玩意——

咋做都不好吃。

到最后,这群人痛了,悟了,懂了,得出那个一早就得出的结论:

“别买真的,能替代甜菜根的食物很多的,真没必要受这个罪。”

但恰是因为互联网上一边倒的差评,反而更让人好奇:

难吃中产还爱的要命,是他们口味异于常人吗?

只能说,这年头,大家总是惜命的,中产尤是。

正是因为难吃,才能彰显健康的成本;

土腥味越重,越能彰显“自律的悲壮感”。

“健身肌肉不痛吗?学习脑子不疼吗?

那红菜头这种富含硝酸盐、矿物质、甜菜碱,排毒降压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的超级食物,难吃咋啦?”

想要身体好,就得让味蕾遭点罪。

在红菜头信徒的现身说法下,只要你坚持吃,自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有人说自己吃了半个月,气血没感觉出来有啥变化但体重倒是上升不少,姨妈还没来——

“那是因为吃的还不够久!”

有的人吃了一个月欧洲萝卜,已经补回来了中医的气血。

有的人去川渝地区出差,吃了红油火锅担心长痘——别怕,咱们有红菜头。

什么小林祛痘贴、阿达帕林,都跪倒在我们红菜头门下。

就连肛裂这种难以启齿的隐疾,红菜头也能轻松拿捏,

“怕出血,怕贫血,就吃红菜头,小裂友们快尝试一下吧~”

总之,觉得难吃,就驯化味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错的不是食物,而是我的嘴。”

在这种精神暗示下,红菜头甚至有了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

只要你使用得当,它就能从肉体医治心灵。

它还给人一种极强的精英感——

仿佛在沙拉碗里加一点红菜头,我就不是在三里屯当女工,而是出现在《纽约客》的杂志封面。

文艺范儿,懂?

此时,红菜头的土腥味反而成了“自律”的象征,能咽下红菜头还挤出甜美微笑的人,活该成功:

“你别看我现在一个人在这里吃红菜头健康餐,我呆会儿还有一场帕梅拉的课呢。

哦对,(捂嘴惊讶),是私教哦~”

而中产的主义,就是商家的生意。

catch到了红菜头的营销密码后,太多人用“高级健康感”等模糊概念,将红菜头神化为圣品。

嫌红菜头腥?

那就给红菜头加点柠檬和苹果,用甜口和高颜值重新包装“难吃但有益”的印象。

吃下去的是菜根,晒出去的是人设。

从精英厨房到二十元一杯,想健康就买它。

于是,一种原本代表小众品位、甚至略带“苦口良药”气质的食物,突然成了消费符号的新宠。

在厨房里,它是穷人的阿胶,打着能补气血的旗号;

而贴上“有机”“欧洲进口”标签后,它摇身一变成了“蔬菜界的爱马仕”……

因为被打上了某种标签,所以红菜头火出了圈——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一袋200g的“甜菜根粉”月销1万+,便宜的也有5万+。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甜菜根市场规模或将从2025年165.4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212.8亿美元。

即使,“像在喝掺了铁锈的洗脚水”。

“超级食物”,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两年,很多人都发现了:

现在的奶茶口味,越来越奇怪了。

除了甜菜根,最近一年,有很多食饮品牌开始扎堆,他们以“超级食物”为卖点,不停推新品。

去年7月,喜茶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推出了以羽衣甘蓝为核心原料的夺冠纤体瓶,上线一周年,累计销量3700万杯。

茶饮品牌迅速跟进,纷纷围绕羽衣甘蓝出产品。

奈雪的茶有霸气羽衣甘蓝奇异果、茶百道友羽衣甘蓝•轻畅杯,乐乐茶有鲜配纤体瓶。

到了今年,咖啡品牌也加入了以超级食物为卖点的新品研发。

M Stand推出了甜菜拿铁、甜菜苹果热美式-甜菜根,茉酸奶出了甜菜根脆,挪瓦咖啡出了红菜头紫甘蓝美式。

甚至姜黄这种过往多倍应用在药材中的食物,都接过羽衣甘蓝的接力棒。

哪怕不是饮品,也能蹭。

白象上线“羽衣甘蓝轻轻面”,主打“富含膳食纤维、轻盈健康”,王饱饱推出白奇亚籽冲剂,自称是黑奇亚籽的plus。

越来越多的“超级食物”登场,那“超级食物”到底是啥呢?到底有啥用?

先说结论:是好东西,但是没吹的那么有用。

简单来说,“超级食物”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指的是那些富含营养、抗氧化成分、被赋予“延年益寿”“排毒养颜”等多重美好幻想的食物。

比如羽衣甘蓝、奇亚籽、蓝莓、姜黄、牛油果、藜麦,以及今天的主角红菜头。

它的流行,和2022年哈佛健康出版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有关。

文章总结了10类热门的“超级食物”,并介绍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和食用方法。

尽管文章有明确提到: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即使是超级食物,能够提供我们滋养自己所需的所有营养、健康益处和能量。

但流传到中文互联网,就变成了“哈佛推荐的10种超级食物”,不断放大“超级食物”的功效,将其媲美仙丹。

要是秦始皇看到这篇论文,徐福早成张骞了。

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现在,风口上的猪未免也站的太多了。

“超级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来自异域,名字听起来像魔法药水,吃起来不太大众,往往伴随复杂做法或高端料理场景。

在媒体的营销下,这种小众食物身价倍涨,成了时尚达人的出片神器。

顶流羽衣甘蓝,从牛饲料到沙拉之王,只差一个ins滤镜。

美食博主摆盘羽衣甘蓝的角度,堪比供奉神坛。

墨西哥农民种吐了的牛油果,漂洋过海到中国十几年后终于从“森林黄油”变成“没那么高端的沙拉拌菜”。

泡水就膨胀的奇亚籽,号称吃一口撑一天,哪怕实际可能便秘三天,但“就是喜欢这种满满的安全感”。

印度人炖咖喱必备的姜黄,在欧美成了“抗炎黄金”,到有些奶茶店的做法下,喜提“呕吐物”称号,

就这,依然有品牌继续实验配方。

而今年流行的红菜头,在健身博主的手中,突然变成了大地的乳汁。

要让菜市场阿姨看到以前五块钱一麻袋没人要的红菜头,现在换个洋名身价直接翻倍,多少得感叹一句:

“我还是生错时代了。”

尽管从营养学角度看,它们的确含有某些对健康有益的元素。

比如红菜头富含硝酸盐有助于改善血压,姜黄有抗炎作用。

但问题是实验室数据不等于人体所真正需要的数据。

100克羽衣甘蓝是含150毫克钙,但菠菜中的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

牛油果是富含维C维E,促进消化,但牛油果的脂肪含量,比猪里脊还要高。

哪怕是“超级食物”,用量和搭配也极其重要,而不是“吃进去一口就排毒”、“一杯汁就起效”。

仔细想想,这些能起到医用疗效的词,和算命先生的“逢凶化吉”一样万能,但都没用。

也有很多营养师也指出,把食物当成“保健品”来看,容易忽略了整体饮食结构的重要性。

但无论如何,“超级食物”的概念已经打出去了。

这就像古偶剧里很丑的男主角——你看他不顺眼,也知道他名不副实,但是,人家就是红了。

没辙。

当我们在吃“超级食物”时,

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作为一个忙的大多数时间只能点外卖,偶尔才能来一顿漂亮白人饭的牛马,我对“超级食物”的疑问很简单:

有这么多可以替代它的东西,为什么非它不可?

按理来说,论价格,麦门的穷鬼套餐显然更具性价比。

论饱腹感,公司楼下的江西小炒便宜实惠能撑一天。

真的论营养来说,只要每餐饭按时按量摄入碳水蛋白质维生素,身体总不会差到哪去。

直到我发现,所有的超级食物都有个共通之处:

对白人精英阶级感的追求。

什么是白人精英阶级感:吃的少、吃的好、味觉失灵。

韩剧《黑暗荣耀》里,饭团、饺子是穷人才吃的食物,富人吃的都是沙拉。

只有进化掉味觉,接受几乎生吃食物的味道,才能融入这一阶层。

韩国财阀向美式精英阶层靠拢,中国中产也像白人食谱低头。

超级食物的走红,不是偶然,它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文化现象。

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种身份幻觉,一种生活方式的隐喻。

吃超级食物不只是为了补营养,更是为了在千篇一律的生活里,找到一点“我不一样”的感觉。

就像在都市中产眼中,一份带有红菜头的沙拉,比一碗土豆炖肉更有“自律光环”。

一份加了奇亚籽的能量碗,比小米粥要高级。

也许红菜头味道并不讨喜,但它的颜色好看、包装精致、象征意义明确,恰好对上了人们对“高级感”的投射。

因为它的潜台词是,“看,我有时间研究冷门食材,有钱买有机食品,有毅力忍受奇怪口感,

我,活得比你有面儿。”

而从本质上,当人们对生活失去控制感时,就会通过控制食物来获得安慰。

职场焦虑的人,会说吃红菜头能提升精力;

年龄焦虑的人,会觉得喝甜菜根汁能延缓衰老。

社交焦虑的人,会觉得不吃红菜头的人怎么混圈子?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它被人为赋予的符号。

虽然最后都会陷入平常啃沙拉,周末怒点全家桶的健康循环,但大众靠消费这种美好幻觉,似乎也触碰到了那丝松弛梦。

幻想自己像超模一样住在加州的大平层里,总比现实的牛马生活要幸福。

在不远的将来,红菜头会从朋友圈消失,就像曾经的牛油果、藜麦和羽衣甘蓝。

但梦还在继续编织,精英的理想人生,永远有各种食物来代替。

只是我们知道,红菜头再“超级”,也敌不过妈妈炖的鸡汤。

就像尼奥的选择,黑米粥、红枣枸杞,才是我们生活的锚。

来源:要健康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