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内心:是一种无畏的勇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0:28 2

摘要:陈冲是国际知名的演员和导演,她十几岁时进入电影行业,不到二十岁就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赴美留学后,她进入好莱坞闯荡,凭借在《末代皇帝》等影片中的精彩演绎,逐渐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猫鱼》作者:陈冲

​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陈冲的作品,书中叫作《猫鱼》。

“猫鱼”是上海方言中的词汇,指的是菜场里给小猫吃的小鱼,发音为“毛鱼”。随着猫粮的普及,它已经很少被提起了。

对陈冲而言,“猫鱼”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它代表了童年时期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幻想,以及曾经有过的丰富经历。

那些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隐藏着生命的真实,在多年以后依旧让人记忆犹新。陈冲认为,那是她余生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陈冲是国际知名的演员和导演,她十几岁时进入电影行业,不到二十岁就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赴美留学后,她进入好莱坞闯荡,凭借在《末代皇帝》等影片中的精彩演绎,逐渐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1995年,陈冲开始做导演。她改编剧本并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天浴》,上映后得到了无数好评,斩获了1998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多个奖项。

陈冲本人也被业界权威的《综艺杂志》评价为“最有前途的十位新导演之一”。

陈冲不仅擅长用镜头讲故事,也善于用文字勾勒情感与场景。在带有自传色彩的《猫鱼》一书中,陈冲展现了细腻、自由且直率的风格。

坎坷的家族往事、酸甜夹杂的童年生活、痛苦的感情经历、破碎的婚姻、事业上的焦灼与挫败、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都被她娓娓道来,具有一种真诚、灵性的美。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本书,看看那些藏在陈冲记忆深处的片段,如何一点点拼凑出她这一生的来路与去向。

上海往事,酸甜夹杂

1961年,陈冲出生于上海一个具有医学传统的家庭,她的奶奶爷爷、姥爷和父母都毕业于医学院,几代人都曾留学欧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成就斐然。姥姥虽然毕业于文学院,却也对医学颇有研究,编辑过相关的科普杂志。

陈冲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姥姥照顾她的时间最多,对她的影响也最深。

姥姥原名叫作史人范,自我意识觉醒后,觉得“为人模范”太累,就给自己改名叫史伊凡。

她思想先进,行为叛逆,读中学时正值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为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曾三次登报与父亲脱离关系。她在动荡和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具备应对一切苦难的智慧。

陈冲上小学时正逢“文革”,在政治风波中,姥爷自杀,姥姥被停职,家中的大量藏书也被搬走了。在那样艰难的时期,姥姥还冒险在阁楼里保留了她最喜欢的书籍。

陈冲做了扁桃体手术后在家休养,姥姥为了安慰她,给了她一本由《哈姆雷特》的电影剧照编成的连环画册。在两天的病假中,发着烧的陈冲反复翻阅那本画册,被整个悲剧中蕴含的疯狂和痛苦深深地吸引了。

很多年之后,只要有人提起莎士比亚,就会让陈冲联想起发烧的感觉。她甚至觉得,成年之后自己对悲剧的迷恋,就是从《哈姆雷特》开始的。

姥姥不仅影响了陈冲的性格和气质,还培养了她的写作风格。

20世纪70年代,姥姥带陈冲坐火车出门旅游。陈冲在记录旅途见闻时,总爱堆砌些宏大的词语,仿佛那样才有分量。姥姥看过之后却告诉她,写作不需要豪言壮语,一个字可以讲清楚的事情,不要用两个字。

姥姥自学生时代起,就擅长以简练有力的语言阐释道理,常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她的教导,让陈冲形成了冷静克制的表达方式。后来陈冲在写剧本和文章时,也遵循了这样的原则。

“文革”结束后,姥姥时常在她的房间接待客人,和好友们谈论时局,帮青年们补习英文、修改文章。

这让陈冲想起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演讲稿)《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认为,女性想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必须要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姥姥的房间,就是属于她的“自留地”。在那里,她可以做喜欢的事情,不必顾虑外界的眼光。那种沉静而不妥协的力量,长期影响着陈冲,让她在纷乱喧嚣的世界里,依然能够做一个心志坚定、不随波逐流的人。

陈冲长到14岁时,容貌和气质已经非常出色了。她被上海电影厂的导演武珍年看中,顺利通过面试,获得了出演电影《井冈山》中小游击队员的机会。

不过,这部电影最终夭折了。陈冲原本以为,她的电影梦只能就此结束,感到十分失落,但幸运的是,她被选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培训班,得以继续留在她热爱的电影世界里。

1976年,15岁的陈冲接到导演谢晋的邀约,出演电影《青春》中的女主角。

陈冲的出色演绎,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她也因此一夜成名,被邀请到各个学校去做讲座。陈冲的父母非常担忧,害怕年纪尚轻的女儿被一时的鲜花和掌声冲昏了头脑。

恰逢1977年高考恢复,陈冲的家人要求她必须复习功课、参加高考。

按照母亲的规划,陈冲应该考医学院、走科研道路。但是,她读小学期间正值“文革”,中学时进了演员剧团,文化课上得不多,数理化水平远远不够。

她唯一的优势在英语,因为一直跟着收音机听英语广播。因此,她选择了文科,顺利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陈冲的家人希望她就此离开演艺圈,走学术路线,未来从事一份稳定的职业。当时的陈冲也以为,自己能够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因此,和剧团的同学们告别时,陈冲感到非常悲伤。她知道,自己将和他们奔赴不同的方向,再难并肩同行。

进入大学之后,陈冲感到很不适应。她在剧团的几年,每天的日常是练习基本功,可以和同伴们一起挥汗训练,也能笑闹打趣,日子过得自由而热烈。而在学校里,她只能按部就班地背课文、写作业。

不仅如此,当时学校的风气保守,规则很多,她甚至因为穿了一件大红衬衣而被书记叫去谈话,这让她觉得十分压抑。

因此,当陈冲被邀请去出演电影《小花》中的女主角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陈冲跟随剧组去了黄山拍摄,组里大多是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工作之余,他们偷偷用录音机听邓丽君的情歌,每星期开一次交际舞会,整天都乐呵呵的。

在电影中,唐国强饰演陈冲的哥哥。唐国强要过生日时,陈冲到处寻找蛋糕店,给他买到了一块奶油蛋糕。唐国强吃蛋糕时,陈冲戏称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奶油小生”,这个绰号就此诞生,跟了他很多年。

凭借《小花》这部电影,19岁的陈冲,获得了“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这是她演艺生涯的重大里程碑。

在那之后,陈冲连续拍了几部电影,有些电影并不适合她,她却也愿意加入。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喜欢在荧幕上演绎各色人生,而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语法。

因此,她决定离开上海外国语学院,争取前往美国好莱坞学习的机会。

美国追梦,跨越重重难关

褪下满身荣光的陈冲,独自抵达了陌生的美国。起初,她的事业发展并不顺利。

陈冲对好莱坞的文化一无所知,她不知道需要给自己找个经纪人,也不会制作规范的个人简历。

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亚裔演员在好莱坞的机会非常少,真正能够出名的更是寥寥无几。

当时陈冲有一个同班同学,在好莱坞当特技替身演员。她帮陈冲打听到了好莱坞唯一一家代理亚裔演员的公司,并协助她通过了面试,开始了在好莱坞的“升级打怪”之路。

起初,陈冲只能去跑龙套、当小配角,收入微薄。为了维持生计,她还要在中餐馆打工。

有一次,一对中年夫妇结账时,给的是一张五十美金的钞票,却硬说给了一百。陈冲知道他们在撒谎,但他们在餐馆大吵大闹,老板只好让陈冲按一百美金给他们找零。损失的那五十美金,最终是由陈冲来赔偿的,那是她十个小时的工钱。

在好莱坞当了一段时间配角后,陈冲迎来了一个机会。

好莱坞要拍摄一部名为《龙年》的影片,女主角是华裔,这在好莱坞剧本里是很少见的,她很想争取到这个角色。

不过,这个女主角是时尚优雅的电视台主播,陈冲当时的仪态和英语都不符合要求。为此,她请了价格昂贵的台词老师,学习播音员的发音和语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多次了参加面试,最终却还是被拒绝了。

不过,这段时间的训练,让陈冲的整体气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她被《龙年》的总制片人看中,出演了电影《大班》的女主角,这是她在好莱坞第一次担任主角。

不仅如此,《龙年》的选角导演琼安娜非常欣赏陈冲,愿意帮她争取别的机会。

因此,当导演贝托鲁奇计划拍摄《末代皇帝》,要寻找中国演员出演皇后婉容的时候,琼安娜直接推荐了陈冲。陈冲去见了贝托鲁奇,顺利争取到了这个角色。

婉容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妻子,作为末代皇后,她的生活多灾多难,与丈夫的关系也极为冷淡。恰巧那个时候,陈冲和丈夫的婚姻关系濒临破裂,她在婉容的痛苦中找到了共鸣,表演时十分投入。

贝托鲁奇是一位极具审美能力的导演,他敏锐地捕捉到陈冲独有的气质,在镜头中展现出了她的美丽与哀愁。

《末代皇帝》上映后,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无论对贝托鲁奇还是陈冲来说,这都是职业生涯上的重大成就。

随着陈冲的国际知名度得到提升,她的片约也逐渐多起来。她出演了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爱情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并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

她还在末世题材电影《壮士血》中饰演了一个满身伤痕的角斗士,证明自己具备适应不同角色的能力。

1995年,陈冲萌生了当导演的想法,并迅速投入了行动。她将短篇小说《天浴》改编成电影剧本,将其作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天浴》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女孩文秀为了重返城市而经历的挣扎与屈辱。

陈冲正好出生、成长于那个年代,对那时特殊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她不仅是在讲述故事,也是在记录她那一代人的青春。

陈冲将拍摄地点定在了川藏高原的红原县。红原县风景壮丽,但位置偏僻,气候多变,没有长途电话,几乎没有蔬菜和水果,甚至洗澡都成问题。大家都说,那是他们所到过的最艰苦的地方。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遇到过许多挑战。由于当地的天气千变万化,为了场景的延续性,他们必须花很长时间,等待时机合适再进行拍摄,导致整体进展很慢。

在拍摄电影结尾的雪地场景时,摄制组的泡沫雪道具被风吹散,草原上的牦牛误食了道具而死。牧民们拿着血淋淋的牦牛胃前去摄制组讨说法,陈冲愧疚不已,立刻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经历了种种坎坷,《天浴》终于拍摄完成,于1998年上映。电影口碑极好,斩获了“金马奖”的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年仅17岁的女主角李小璐荣获“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成了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

陈冲初次担任导演,成绩就如此耀眼,受到了国际影坛的关注。

次年,陈冲受邀执导好莱坞的爱情电影《纽约的秋天》,电影的预算高达四千万美元,主演都是国际巨星。电影上映后,票房高达九千多万美元,算是非常成功的商业片了。

但是,由于情节上的缺陷,电影的口碑评价不好,陈冲也因此受到许多批评。那个时候她深受打击,甚至不敢阅读报刊上的负面评论。

直到几十年后,她回望那个时候的自己,才能理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知道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在好莱坞,陈冲从没有台词的小配角,到囊括多项国际大奖的演员和导演,其间的酸甜苦辣实在是一言难尽。不过,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她总是刚强、顽固,不撞南墙不回头,也正因如此,她变得越发强大、充满希望。

爱是生命中最大的动力

在事业上,陈冲干练果断;在情感中,她同样有着清醒而坚定的判断力。

她是一个极其重视生命体验的人,感情细腻而充沛。在“爱”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她总是勇敢地走在前面,愿意去相信,去付出,也有能力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

去美国几年之后,陈冲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婚姻。当时她正处于低谷期,遭遇初恋背叛,工作屡屡碰壁,感到孤独又失落。

在这个时候,陈冲遇到了体贴的N。N看出她的悲伤,给了她温暖的安慰和鼓励,让她深受触动。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两个人,在相识不久后领证结婚。

在结婚初期,陈冲和N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贷款在北好莱坞买了一套房子,一起打造了理想的空间。平时各自为事业奔忙,闲暇时则去海滩晒太阳,过得也算是安宁而幸福了。

不过好景不长,N的脾气暴躁,占有欲很强,不仅不允许陈冲和男性友人往来,还在醋意大发时将酒杯砸在陈冲脸上,让她鲜血直流,差点破相。

他们的婚姻关系维持了四年多,期间两人多次分居,也为修复关系做过不少努力。然而,N的掌控欲和暴力行为,导致他们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决定离婚。

恢复单身后,陈冲独自生活了几年。那段日子里,她更加专注聆听内心的声音,与自己好好相处。她也逐渐明白,真正的爱不该是束缚,而是给予彼此自由的空间。

懂得了爱的真谛后,陈冲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得。彼得是美籍华裔,在旧金山当心脏科医生,性格宽厚、成熟稳重。

两人初次见面时就互相倾心,很快就决定共度余生。

陈冲和彼得的婚姻,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基础上。

彼得支持陈冲的事业,用心照顾女儿、维持家庭,使她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专注于表演和创作。在陈冲脆弱的时候,彼得也能够站出来,成为她最坚实的依靠。

陈冲决定拍摄电影《天浴》时,前期筹备异常艰难,不是资金迟迟不到位,就是演员档期出问题,接踵而至的问题,让她一度心生动摇。

就在动身前往川藏高原开始拍摄的前一天,陈冲因为太过紧张,拨通了彼得的电话,讲述了自己的惶恐。

彼得并未责备她的脆弱,而是温柔地说:“现在回头还不晚,爱你的人无论如何都是爱你的。”

这句话让陈冲一下子安静下来。她明白,自己没什么可害怕的——就算失败了,也仍有人在原地接住她。这份无条件的理解和接纳,让她变得无所畏惧。

陈冲欣赏彼得的为人,将他视为无比可靠的存在。她觉得,正是因为有彼得,她那颗曾经漂泊无定的心,才终于找到了栖息之所。

陈冲的记忆力非常好,哪怕是多年前的一桩小事,她都能够记住细节,并在文章中一一道来。

她在讲述的过程中总是直面自己的内心,不隐藏遗憾,也不美化失败。对她来说,过去发生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逝去时光中美丽的奇迹,是个体存在过的标志。

也正因如此,《猫鱼》读来格外真诚、丰沛又勇敢。记忆的枝蔓缠绕着几代人的爱恨情仇和生离死别,勾勒出一个家族长达百年的变迁史,在这个过程中,再平凡的日常,也有着不凡的意义。

正是这样的回忆与书写提醒我们,那些记忆中的“漏网之鱼”——那些毫不起眼的碎片,往往是闪闪发光的珍宝。

生活或许并不总是需要宏大的叙事和讲述,也并非要成就惊天动地的故事。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生命中那些微小的瞬间,那些真实的爱与恨、喜悦与悲伤,都蕴藏着无尽的美好。

我们所拥有的,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却足以点亮生命的片段。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