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烟霞映画魂——从文化传承视角评泰州画家李俊的艺术实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12:22 2

摘要:作为一名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工作者,始终关注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泰州画家李俊的花鸟画创作,如同一股清泉,为当代中国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以紫藤为创作主线,在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中,构建起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既赢得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也在国

笔底烟霞映画魂——从文化传承视角评泰州画家李俊的艺术实践

文/潘震宙

作为一名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工作者,始终关注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泰州画家李俊的花鸟画创作,如同一股清泉,为当代中国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以紫藤为创作主线,在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中,构建起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既赢得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传统文脉的当代解构与重建

初识李俊的作品,是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次活动中,他笔下的紫藤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律令人眼前一亮。出身艺术世家的他,自幼以《芥子园画谱》启蒙,后师从陈大羽、徐培晨两位大写意名家,深悟吴昌硕“以书入画”的金石精神与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髓。在中国美院的深造经历,更让他得以博采众长,将传统笔墨置于现代艺术语境中重新审视。

在《紫气东来》这幅代表作中,李俊将篆隶的厚重笔法融入藤条的勾勒,线条如青铜鼎彝上的铭文,苍劲中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感;花瓣则以没骨法晕染,兼具恽寿平的清新与任伯年的灵动,在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中,展现出“墨分五色”的丰富层次。中国美协顾问冯远评价其作品“工笔儒雅细腻,写意洒脱灵动,紫藤系列尤见明清名家笔意与大写意精神的深度融合”,可谓切中肯綮。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则特别指出:“李俊对枝干的塑造力极强,笔笔见骨,足见其传统功底之扎实”。

这种对传统的解构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李俊深谙“师古而不泥古”之道,在继承传统笔墨程式的同时,注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趣。他的工笔作品《玉堂富贵图》,以宋画的精微笔法描绘牡丹、玉兰,却在构图上采用现代平面构成理念,使古典题材焕发出新的视觉张力;大写意《藤影摇窗》则借鉴徐渭的泼墨技法,以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紫藤的蓬勃生机,营造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东方美学意境。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在为艺术馆题字时指出:“他的创作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对话,这种探索对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这种将传统基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实践,正是李俊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二、国际舞台上的文化使者角色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李俊的作品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多次赴日本、西班牙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其紫藤系列以跨越文化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收藏其作品《春暖》,并评价:“这幅画中的紫藤不仅有书法般的节奏美,更传递出温暖喜悦的生活气息,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在西班牙,他的作品被莱昂市政厅、孔子学院收藏,当地艺术评论家称其为“东方水墨的诗意表达”。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赞叹:“李俊的画作充满东方神韵,用艺术语言讲述了中国与世界相通的生命哲学”。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则表示:“在他的笔下,紫藤成为连接东西方审美的桥梁,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力与和谐观”。这些评价,既肯定了李俊的艺术成就,也彰显了中国花鸟画在国际文化对话中的独特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李俊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2025年推出的“紫境美仪”系列真丝方巾,以紫藤为核心元素,融入二十四节气、吉祥纹样等文化符号,通过时尚设计让传统水墨“活”起来。该系列被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国礼赠予访华外宾,成为“流动的东方画卷”。正如他在巴黎国际时尚周上所说:“艺术不应局限于画布,而应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这种跨界实践,使中国艺术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向世界。

三、艺术生态的立体构建与拓展

2025年李俊艺术馆开馆,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当代文化生态构建的一次创新实践。这座以“紫藤的蜕变”为主线的场馆,突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单一展示功能:主展厅通过“工笔溯源”“写意探索”“跨界实验”三个板块,系统呈现其从艺数十载的创作脉络;培训室开设“紫藤写意”“花鸟基础”等公益课程,面向青少年与艺术爱好者,推动传统绘画从殿堂走向大众;创作室则吸引全国艺术家驻留创作,成为思想碰撞、灵感迸发的文化驿站。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在北京参加座谈会时表示:“李俊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更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他用艺术馆这个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花鸟画的魅力”。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则肯定其“将个人艺术理想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这种“创作—教育—传播”三位一体的模式,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艺术跨界方面,李俊同样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他与书法名家合作举办“书画同源”联展,将花鸟画的灵动与书法的苍劲相互映衬;参与古玩艺术研究,从青铜器、瓷器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使其作品兼具文人画的雅致与民间艺术的鲜活。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评价:“他的探索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时代使命的温情承载与表达

艺术的价值,在于回应时代需求,传递人文关怀。李俊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其作品《紫藤挂云木》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正是因为它以艺术形式诠释了思想家的精神内核,实现了历史叙事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统一。在《抗疫·春信》系列中,他以迎春、水仙等题材,用笔墨传递希望与力量,展现了艺术家在特殊时期的人文担当。

评论家孙克认为:“李俊的紫藤不仅是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藤条的坚韧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花瓣的绚烂寓意着生活的美好,这种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时代共鸣”。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在画展座谈会上指出:“他的作品在传统技法中融入了现代视觉语言,让花鸟画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画家郭石夫则强调:“李俊对紫藤的塑造已形成个人符号,这种符号背后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的创作理念,与国家博物馆“以物证史”的宗旨不谋而合。正如我在李俊艺术馆开馆致辞中所说:“好的艺术作品,既要经得起专业的审视,也要能触达普通人的心灵,李俊的创作做到了这一点。”

结语

从泰州水乡的艺术少年,到蜚声中外的花鸟画名家,李俊的艺术之路始终秉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他以紫藤为媒介,在笔墨之间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以国际视野为依托,让中国花鸟画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名片;以艺术馆为阵地,构建起艺术传承与公众参与的良性生态。这种多元实践,既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也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说:“画画是一辈子的修行,每一笔下去,都要对得起传统,对得起时代,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这份清醒与坚守,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技法的层面,成为情感的载体、文化的符号。在当代中国花鸟画的版图上,李俊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画出了属于自己的坐标,也为传统艺术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值得思考的启示。

(本文作者为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

来源:五更点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