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中国画熊猫第一人”的刘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中国国宝大熊猫与万里长城这两大文化符号完美融合,创作出《冰雪国宝万里图》等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精髓,更通过"熊猫中中"这一形象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中国的
被誉为“中国画熊猫第一人”的刘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中国国宝大熊猫与万里长城这两大文化符号完美融合,创作出《冰雪国宝万里图》等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精髓,更通过"熊猫中中"这一形象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刘中的创作将熊猫的憨态可掬与长城的雄伟壮丽相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基因,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达。
熊猫与长城:中国文化符号的双重象征
刘中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巧妙运用大熊猫与万里长城这两大最具辨识度的中国元素,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文化象征体系。在他的代表作《冰雪国宝万里图》中,5000余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在202.2米的长卷上演绎109组冰雪运动项目,而背景则是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24座重要关口及故宫建筑。这一宏大构思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5000只熊猫象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202.2米的长度呼应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长城与故宫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
熊猫在刘中笔下超越了单纯的动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者。他笔下的"熊猫中中"既保留了国宝的憨态可掬,又被赋予了拟人化的精神气质。正如刘中所言:"大熊猫的形象既神圣庄严又亲近可人,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价值观念;大熊猫健康、强壮,是和平的使者,适合代表强壮有力具有拼搏精神的奥运健儿。"这种艺术处理使得熊猫成为传递中国价值观的理想媒介,既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又能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理念。
长城在刘中作品中则扮演着中华文明精神脊梁的角色。他历时三年创作《冰雪国宝万里图》期间,专门走遍长城24个关口体验地形地貌,将长城这一军事防御工程转化为文化自信的象征。画面中,长城如“白脊背的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既具象又抽象,既写实又写意,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刘中通过熊猫与长城的组合,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的文化叙事——熊猫代表着中国的温良与友善,长城则象征着中国的坚韧与力量,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形象。
传统水墨技法的创新性表达
刘中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水墨技法的创造性转化。作为拥有法国教育部造型艺术硕士学位的艺术家,刘中成功地将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水墨精神相融合,形成了"兼具西画细腻和中式飘逸的现代风格"。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语言使其作品既能满足国际观众的审美期待,又不失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
在《冰雪国宝万里图》的创作中,刘中仅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借鉴传统山水画小斧劈皴的手法,进行了大胆创新。他笔下的熊猫"每一根毛发,细腻又不失灵动,被微风吹动的皮毛栩栩如生;眼睛神气可爱,举止憨态可掬,呼之欲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明显受到西方写实主义影响。然而,画面整体又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留白与气韵生动,尤其是用灰色表现冰雪上的运动痕迹,"清丽淡雅,中国画的韵味十足"。这种技法上的突破使刘中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刘中对熊猫神态的捕捉尤为精妙。他每年都去四川雅安大熊猫养殖基地写生,观察熊猫"奔跑的,上树的,打滚儿的,睡觉的"各种神态,特别注重眼神的刻画:"别看它有大大的黑眼圈儿,实际上它的眼睛是很有神的。抓住了眼神,就抓住了国画的神韵。"这种对"传神写照"的追求,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核心。通过将西方写实技巧融入水墨表现,刘中赋予了熊猫形象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刘中艺术创作中的中西技法融合
中国元素、西方影响、融合效果;水墨写意精神、 油画写实技巧、既有写意的气韵又有写实的精确;留白与意境营造、透视与光影处理、画面既有空间深度又保持空灵美感;书法用笔的线条、解剖学准确的结构、线条既流畅灵动又准确有力;散点透视构图、焦点透视法则、长卷形式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节真实。
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刘中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将体育精神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刘中一直"与双奥同行",用画笔记录中国与奥林匹克的深厚情缘。在《冰雪国宝万里图》中,5000多只大熊猫"破冰而来,传神地演绎了109组冰雪运动项目",这种将国宝形象与体育竞技相结合的方式,既普及了冬奥知识,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
作品结尾处,"熊猫作为一个骑着瑞兽的火炬手,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和价值观,宣示着奥运与中国、体育与大熊猫的深厚情缘"。这一设计极具象征意义,暗示着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诠释——不是对抗与征服,而是和平与友谊。正如艺术评论家所指出的,刘中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体现了和平融洽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使他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层面,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意义。
刘中与奥运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以《崛》为代表作的大熊猫形象精品画作,首次将大熊猫形象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融合在一起。2015年,他为助力北京申办冬奥会创作《瑞雪七宝》,以八达岭长城为背景描绘七只熊猫在雪景中嬉戏。2018年,他为庆祝武大靖平昌冬奥会夺冠创作《冰雪国旗展 国宝冠冬奥》,画中熊猫手擎五星红旗在冰雪大地奔跑。这一系列作品构成了完整的奥运艺术叙事,记录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共同成长的历程。
时代价值与文化自信的现代表达
刘中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他选择熊猫和长城作为创作主题,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用最"中国"的元素讲述中国故事。艺术评论家唐辉认为,刘中"自觉投身到历史大事件中,体现出了新时代艺术家的时代担当、社会担当和使命担当"。这种担当意识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艺术表达的范畴,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雪国宝万里图》的创作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刘中不仅走遍长城关口实地考察,还"研读大量冬奥文献,准确展现赛场形象;而且精益求精,几易其稿,耗时三载",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背后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他将这幅长卷视为"绘画艺术生涯中篇幅最大、用时最长、寓意最深刻、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正是因为其承载的文化重量远超一般艺术作品。
刘中的创作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中国邮政多次与他合作,发行以《冰雪国宝万里图》为主题的邮资机宣传戳、首日封和邮册,使这些艺术作品通过邮政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作为"熊猫邮局"名誉局长,刘中发起了"我爱大熊猫"国际少儿明信片绘画大赛,将艺术创作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刘中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他既不盲目迎合西方审美,也不固步自封于传统范式,而是找到了一条"中西合璧"的创新之路。正如评论所指出的,刘中"通过大熊猫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仅赋予了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而且将冰雪运动巧妙融合在一起,以画达情,以画抒怀"。这种创作路径值得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借鉴。
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
刘中以"熊猫中中"与万里长城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文化表达体系。这套体系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现代;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备世界视野。通过将水墨技法与写实技巧相融合,将体育精神与文化符号相结合,刘中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转化为视觉语言,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供了艺术窗口。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刘中的艺术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对传统创造性的转化;有效的文化传播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对话。他用画笔证明,熊猫不仅是可爱的动物,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长城不仅是古老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将传统元素赋予时代内涵的能力,正是刘中艺术创作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正如刘中自己所说:"我要用代表中国文化的大熊猫形象来展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交流以及冰雪奇缘"。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来源:阅听文学雎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