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新论|博物馆,在快进中看见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2:12 6

摘要:先看看国家文物局的官方解读: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我们似乎已经不需要为博物馆专门过节,因为它每天都很热。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先看看国家文物局的官方解读: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

主题里的几个关键词,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AI技术的发展,不止是垂直领域的技术活,它完全占据了普通人的日常,随便一刷,就可以看到大量AI合成视频,历史和现在,从未像今天这样零距离。look at my eyes最近好像已经过时,很多人开始蹲“唐宋摇滚”的更新,宋徽宗和伍佰都没想到会有这一天。

同样是连接过去和现在,如今博物馆的展览形式,早已不是单一的静态陈列,在新一代策展人看来,传统文化也不是“静态遗产”,而是可以被重新诠释的活态资源。实物和数字的结合,几乎是当下年轻策展人的新表达。比如最近太火的《黑神话·悟空》展,游戏中的经典场景用3D打印、全息投影等技术复刻为实体空间,观众可以触摸金箍棒的材质、观察灵吉菩萨雕像的细节。今天刚刚开馆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是浙江首个考古博物馆,100多个多媒体屏,全是学霸论文式的可视化再现;5000年前良渚人的水稻田,也搬到了展厅,有真实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沉浸式体验

但这些仅仅是初阶的变化。

更多展览已经从单一表达走向了多维对话。策展人打破过去传统博物馆“权威中心化”的策展模式——灌输知识,打造镇馆之宝,“摆地摊”式展陈,他们努力尝试跨界、跨学科、互动性,探索更多可能性,甚至是“不确定”。比如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策展的“郁郁乎文哉”,没有多余的文字,不投喂知识,就是让你直接感受玉器的美。其实多年前,浙江工美馆就推出了博物馆和当代艺术的跨界展“女神的装备”,第二年,博物馆人许潇笑和当代艺术策展人宋振熙二次合作“永远有多远”,博物馆代表过去,当代艺术代表今天和未来,但都在叙述人类永恒的话题——生死。

当然,跨界也意味着不讨好,意味着争议。去年浙江省博物馆“问羽——宋代的艺术与自然世界”引发了众多讨论,策展人是鸟类学家陈水华,当“自然和科学”首次闯入“艺术和历史文物”的展厅,炸开了水花,也炸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们去博物馆到底是去看什么?观众的看法出现了两极分化。

观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展览。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讲解员的讲解,更需要策展人、专家的专业导览。观众也不再只是策展人设定的“接收端”,而是通过社交平台、专业评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文化生产。“看展式社交”,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

不知不觉中,展览培养出了许多专业看展人——展评人,比如“白衣客”李涛,这位老师的公号“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是很多人的展前必看,就像很多人追专业“拍展人”动脉影、柳叶氘等大V一样,他们通过深度解析展览内容、挖掘文化符号、对比不同展览的叙事逻辑,帮助观众建立更系统的文化认知。展评人作为策展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或许正在重塑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生态。

而反过来,这也要求策展人不但要精心做好展览,还要去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上了解观众的意见,在展览中适当作出调整——展览也不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甚至是未来时——今年年初闭展的浙博“投龙展”,和观众还有一个12年后的约定。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主会场活动中,我们听到了最新数据——浙江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总数增至45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过去一年,全省博物馆推出近3000个展览,近万场教育活动,吸引9500万观众。博物馆数量增长之快,展览之多,观众之热,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直接体现。但是,速度之快,有时候会快到模糊。

博物馆所有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到达一个目的:让公众深度理解文物,使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与当代血脉相连,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部分。

快也带来了隐忧。技术发展之“快”,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带来流量、消费和公众参与的热潮,但也容易在快进中“失真”。AI、VR技术让观众可以“触摸”虚拟文物,打造网红、打卡点,但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永远不变的内容底色——学术。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多所高校引入AI检测工具审核毕业论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系统判定AI生成。真与假,虚拟与真实,让人在快速中有些恍惚。

生活节奏的“快”,带来公众“食用”文化方式的变化。博物馆的熙攘人群中,有多少人在用心与文物沟通,有多少人在快速拍照打卡?

如何在“快”中守住“慢” 保持文化内核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动态文化平台,在虚实交织的时代,让观众回到古代社会的发生现场,将是博物馆持续探索的核心命题。

就像一位考古学家说的:5000年前的那条河,还在这座城市流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