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五四:重温那个时代热血滚烫的文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7:08 2

摘要: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风暴,更是一次思想的觉醒。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风暴,更是一次思想的觉醒。

那些呐喊、那些文字,至今仍在历史中燃烧。

今天,我们精选11篇五四时期的经典——从李大钊的《青春》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从闻一多的《死水》到巴金的《家》——带你重读那个时代的炽热灵魂。

这些文章,有的激昂如战鼓,有的锋利如刀刃,有的沉痛如警钟,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让青春的热血,跨越百年,依然滚烫。

一、《青春》(李大钊,1916)

——节选

春日载阳,东风解冻。……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文字背后的温度

提出"青春"不仅是年龄,更是一种冲破旧秩序、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号召青年以动态奋斗打破封建停滞。

直接影响了五四运动中的青年群体,成为"改造旧中国"的理论宣言。

青春之我"的比喻后被广泛引用,成为现代中国青年意识的象征。

二、《凤凰涅槃》(郭沫若,1920)

——节选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文字背后的温度

以浪漫主义手法将“破坏与重建”的变革诉求诗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作品。

打破传统格律,用自由体与重复句式强化情感,推动现代诗歌解放。

三、《死水》(闻一多,1928)

——节选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文字背后的温度

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此诗每行九字,四行一节,押韵严谨,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

被朱自清誉为“新诗十年中最凝练的作品”(《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1940年代西南联大学生运动中常被朗诵,成为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符号。

四、《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文字背后的温度

将古典词格律与现代革命精神结合,是旧体诗词转型的典范。

"问苍茫大地"之问,与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更生"主题形成时代共鸣。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公开发表此词,向全国展现共产党人的理想抱负。

1960年代被选入教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文本。

五、《敬告青年》(陈独秀,1915)

——节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文字背后的温度

首次系统提出"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性纲领,比五四运动早4年。

胡适称其"为中国思想界投下一颗原子弹"(《胡适口述自传》)。

1917年后被北大青年学生广泛传抄,成为《新青年》读者群体的精神信条。

六、《少年中国说》(梁启超,1900)

——节选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文字背后的温度

比五四运动早19年提出青年决定国家命运的理念,陈独秀《敬告青年》受其直接影响。

首创"新文体"(俚语、排比、情感澎湃),打破古文桎梏,为白话文运动先声。

1949年后仍被选入两岸语文教材,"少年强则国强"成为全民共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引用"少年中国"段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七、《无声的中国》(鲁迅,1927)

——节选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文字背后的温度

比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更激进,将语言改革上升到国民性改造高度。

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中该文被重新发掘,王元化称其为"知识分子的喉舌论"。

八、《五四断想》(闻一多,1945)

——节选

五四运动是青年的火焰,烧毁了赵家楼,也烧毁了整个旧时代的契约。今天的火焰该烧向哪里?——烧向一切法西斯的枷锁,烧向所有看不见的赵家楼!

五四要的科学与民主,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没有民主的科学是奴才的技术,没有科学的民主是空洞的口号。今天我们要用民主来救中国,也要用中国来救民主。

如果注定要有一个‘五四之子’倒在黎明之前,我愿意用血证明:二十六年前的火焰从未熄灭!

文字背后的温度

1945年5月4日刊于昆明《自由论坛》,正值国共谈判前夕,闻一多作为民盟成员公开向国民党施压。

演讲后西南联大学生发起"新五四运动",要求结束训政(直接导致"一二·一"惨案)。

该文成为闻一多"最后的战斗檄文",其牺牲后中共在解放区广泛传播此文。

九、《狂人日记》(鲁迅,1918)

——节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文字背后的温度

首次实践胡适"八事主张"(不用典、不摹仿古人等),奠定白话小说地位。

"吃人"成为反封建的核心隐喻,1930年代左翼作家联盟将其符号化。

日本学者竹内好称其为"亚洲现代性的起源文本"(1943年《鲁迅》)。

十、《家》(巴金,1931)

——节选

这个家庭,这个绅士家庭……它只是一个沙漠,一个狭的笼。

你以为祖父真在替我们想吗?他不过要维持他的尊严罢了!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文字背后的温度

将《狂人日记》的"吃人"隐喻扩展为全景式家族叙事,1930年代青年人手一册。

直接推动民国《婚姻法》修订(1934年法学家吴经熊引用小说案例)。

1958年曹禺改编话剧,周恩来评价:"让旧社会年轻人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十一、《雷雨》(曹禺,1934)

——节选

一个女人不能受两代的欺侮!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我已经预备好棺材,万没想到今天你还在。

四凤、周冲因暴雨中触碰裸露电线身亡

文字背后的温度

首次将希腊悲剧的宿命感与中国家族伦理完美结合(茅盾称其"中国的《俄狄浦斯王》")。

1954年北京人艺版确立现实主义演绎范式

2006年先锋版用玻璃舞台象征"透明牢笼"

1988年伦敦演出时,《泰晤士报》评价:"东方的《群鬼》比易卜生更炽烈"

这11篇文章,是百年前青春的证词,也是今天我们的精神火种。五四的精神,不在博物馆里,而在每一次重读时的热血沸腾中。

在这个青年节,愿你合上书页时,不仅记住历史,更记住:

青春的责任,从未改变。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