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大学生集体作弊:这记响亮的耳光,该打在谁脸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3:51 2

摘要:作为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赛事,蓝桥杯在过去十年里确实凭借实力脱颖而出。3000多所高校参与,每年超20万学生角逐,一等奖证书一度被视为进入华为、腾讯等大厂的敲门砖。保研加分、校招直通、落户优先,这张纸背后的现实利益,足以让无数学生疯狂。

当蓝桥杯大赛组委会公布一份长达1445人的作弊名单时,整个教育圈仿佛被雷击中——这不是考试,这是大型行为艺术!

作为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赛事,蓝桥杯在过去十年里确实凭借实力脱颖而出。3000多所高校参与,每年超20万学生角逐,一等奖证书一度被视为进入华为、腾讯等大厂的敲门砖。保研加分、校招直通、落户优先,这张纸背后的现实利益,足以让无数学生疯狂。

可如今,省赛当场揪出1133名作弊者,这场号称“中国IT人才试金石”的竞赛,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上千人集体作弊,绝不是临时起意。这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有人用微型摄像头直播题目,场外技术团队秒解答案,再通过骨传导耳机实时传输。更荒诞的是,在某宝搜索“蓝桥杯保奖”,从代考到代码包,服务多达37页,明码标价,毫无顾忌。

学生们高喊“别人作弊我不作就亏了”;导师们盯着“获奖率影响学科评估”;企业HR看到简历上的竞赛章就直接放行——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玩着一场皇帝新衣的游戏,直到这次组委会彻底撕破遮羞布。

学生当然要挨骂。为了0.5分的保研加分,甘愿赌上学术诚信;为了一张镀金证书,沦为作弊产业链上的韭菜。但仅仅把他们送上道德审判台就能解决问题吗?

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生存逻辑:

985高校将竞赛成绩与奖学金挂钩,二本院校靠省赛名次冲刺“双一流”建设,培训机构打着“不过全额退费”的旗号制造焦虑。更讽刺的是,某大厂在校招宣讲会上,直接拿着蓝桥杯获奖名单现场挖人,台下学生眼中闪烁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光芒。

当整个社会把竞赛异化为“快速变现工具”,作弊不过是必然的副产品。

组委会把1133个准考证号挂出来示众,看似雷霆手段,实则治标不治本。那些被社会性死亡的学生,不过是畸形评价体系下的牺牲品。

要真正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必须从根源入手:

教育部门应摒弃“获奖=保研”的简单逻辑;企业在招聘时少看证书,多看真本事;高校评价体系别再把竞赛当成KPI;对那些诱导学生作弊的培训机构,也该来一次“扫黑除恶”。

这年头,连作弊都能搞出千人斩,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一张蓝桥杯的奖状能换钱、换前途,却换不来对知识的基本敬畏,这场闹剧里的每个人,都该好好照照镜子。

你怎么看?你认为竞赛制度该如何改革才能杜绝此类事件?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点赞最高的评论将获得我们送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南》电子书一本!

来源:志愿课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