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米兰设计周期间,小鹏汽车携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小鹏汇天旅航者X2飞行汽车,以及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产品登陆,成首批登陆米兰设计周的中国新势力车企,也是唯一入驻米兰ADI Design Museum的中国汽车品牌。
自从香港市场“秀肌肉”,拉大众等国际巨头背书之后,小鹏汽车的全球化步伐开始加速。
2025米兰设计周期间,小鹏汽车携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小鹏汇天旅航者X2飞行汽车,以及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产品登陆,成首批登陆米兰设计周的中国新势力车企,也是唯一入驻米兰ADI Design Museum的中国汽车品牌。
小鹏汽车亦将意大利视为全球化战略关键一环。此前已进入西班牙等南欧国家,此次随着意大利纳入商业版图,几乎覆盖整个南欧市场,且已进驻欧洲十余国。未来势必也将以欧洲为支点,加速全球市场布局。
一次“软登陆”的品牌输出实验
小鹏汽车的全球化战略此次落子意大利,并非偶然。
纵观行业,多家车企也将各研发、设计、生产等多个环节供应链扎根欧洲。比如,小米已在德国慕尼黑设立汽车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该团队以管理层与资深技术专家为主;今年1月17日,理想德国研发中心在慕尼黑开业,这是其首个海外研发中心,也标志着其全球化研发迈出全新一步;而蔚来则在慕尼黑建造造型设计中心。按照规划,蔚来旗下萤火虫品牌计划2026年出海,在中国和欧洲同步上市。
一系列的动作,更说明了欧洲汽车市场对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欧洲前五大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意大利正处于电动化转型的加速期。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月,意大利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59.6%,市占率提升至7.2%。在政策与消费端的双轮驱动下,该国正成为继北欧之后欧洲市场的新增长极。
一方面,政府正通过税收优惠和充电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转型,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实现130万辆新能源年产能。另一方面,高油价与低电价之间的“剪刀差”也在重塑用户的购车选择。当前,每百公里电动出行成本仅约3欧元,使得意大利中高收入家庭加速“油转电”。
从区域上看,米兰、博洛尼亚等北部城市构成的经济带,已经形成显著的“绿色消费极”。小鹏选择在米兰亮相,并宣布品牌入市,意在占据电动化结构调整中的前排席位。
在中国智能汽车企业的出海路径中,小鹏的此番策略显得更具前瞻意味——不止是将车型产品输出至海外市场,更试图在本土设计与欧洲审美之间寻找融合空间,并藉由国际设计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
本次登陆米兰设计周,也被外界视作一次“软登陆”的品牌输出实验。
穿越“生死线” 全球化布局提速
回溯新势力造车十余年,蔚来、小鹏和理想,其实是在一片议论声中走到今天的。直至今日,其周围仍充斥着不少嘈杂的声音。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近日更是称:“蔚小理三家独立存活的概率为零。”创业者需要“大心脏”,初出茅庐的企业也需要具备抗压能力。面对舆论的声音,蔚小理从未动摇向前走的决心。
在财报维度,理想已然成为三兄弟中间的佼佼者。对于此前曾一度最不被看好的小鹏而言,2025年这家车企也迎来了希望的春天。
(来源:小鹏汽车公众号)
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小鹏汽车实现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毛利率达14.3%,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也大幅缩减,由2023年的103.8亿元收窄至57.9亿元。
小鹏汽车的现金流也较为充沛。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额合计达419.6亿元,较2024年第三季度净增超60亿元。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足以说明小鹏汽车历经多时的调整成效显著——通过重构产品矩阵、推进技术降本及渠道改革,实现从“失速下坠”到 “造血爬坡”的大转折。
这个微妙的转折点还可从最新于四月举办的香港品牌发布上窥探一角。
当天的活动上小鹏汽车介绍了过去成绩单与未来蓝图规划,过去十年,小鹏汽车是智能+电动+汽车的融合式发展;新十年,小鹏汽车将聚焦智能化趋势下的新方向,融合AI、电动、具身,探索更多形态的出行方式。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我们最重视以及布局最早的就是AI和能源技术,未来小鹏的AI和能源技术会驱动整个体系同步进化,这也是我们和其它企业的最大差异。”
选择香港为窗口,并在活动上在充电网络方面拉入大众、bp pulse等国际巨头做背书,小鹏汽车目的不言而喻——为了向全球用户传递小鹏汽车“科技、靠谱”的品牌形象,明牌加速全球化。
海上既有风景,也有风浪
小鹏的阶段性成功映射出了中国新能源品牌出海路径的升级:早期依赖性价比打开市场,现阶段则需通过智能化差异构建护城河。然而,欧盟碳关税调整、海外数据合规成本攀升等挑战仍存。如何平衡全球化扩张与盈利模型,无疑将是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赛点。
在人工智能重构出行方式的背景下,中国智能汽车企业正在寻求以科技和设计作为“通用语言”,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期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对小鹏而言,意大利不只是一个新市场,更是一次产业形象的重新定义尝试。
与此同时,尽管小鹏汽车对在新车和产能及战略规划方面均做了一定的布局和应对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鹏汽车将高枕无忧。
回顾过去一年,与蔚来、理想汽车等同时期入局的新势力相比,小鹏汽车2024年的销量规模与毛利率水平仍处于第二梯队。不过,凭借超34%的交付量增速,已明显缩小了与头部新势力的差距。
失守中高端阵地后,小鹏汽车狂奔向下。时间进入2025年,依靠MONA M03和P7+的优异市场表现,小鹏汽车交付量已连续两个月领跑“蔚小理零”,势头强劲。加上3月G6、G9年款上市,小鹏汽车预计今年一季度交付量将突破9万辆。
2025—2027年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阶段,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对比各新势力车企2025年销量目标,小鹏为35万辆,鸿蒙智行为100万辆,理想为70万辆,零跑为50万辆,蔚来为45万辆,小米为36万辆。要想不被甩在身后,小鹏汽车还需奋力追赶。
高盛分析师就曾指出,尽管小鹏汽车规模化效应显现,但需关注2025年新车能否延续销量弹性,以及现金消耗速度是否影响其扩张节奏。
不过,大多数国内机构仍十分看好小鹏汽车后市表现。兴业证券表示,看好小鹏强车型周期、叠加智能化驱动的改善前景,长期看好“全球化+人形机器人”的兑现。
过去一年,小鹏汽车用一场“翻身仗”,证明自己能够“活下来”,同时印证了其成本控制与技术变现能力,却也暴露出新势力规模扩张与盈利造血之间的典型矛盾。
接下来,随着小鹏汽车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小鹏汽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对2025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小鹏汽车将如何实现其全球化战略,成为全球领先的AI汽车公司?这不仅是小鹏汽车的挑战,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机遇。
来源:王小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