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江湖”到阳光产业:商丘鹦鹉养殖户的十年救赎之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5:03 1

摘要:在河南商丘的农村,许多家庭靠养鹦鹉为生。这种彩色的小鸟,曾经让他们陷入法律纠纷,如今却成了养活一家老小的希望。没有夸张的情节,只有普通人的坚持和改变。这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自由哥 |言

(文章部分内容网友投稿经自由哥整理编辑后发布在今日头条)原创内容转载联系自由哥本人

在河南商丘的农村,许多家庭靠养鹦鹉为生。这种彩色的小鸟,曾经让他们陷入法律纠纷,如今却成了养活一家老小的希望。没有夸张的情节,只有普通人的坚持和改变。这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王春梅(化名)是商丘虞城县的一名普通农妇。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两个孩子,顺便养了200多对牡丹鹦鹉。这些鸟每月能挣三四千元,虽然不多,但足够补贴家用。

2020年秋天,一切都变了。一天下午,警察突然上门,指着她养的鹦鹉说:“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违法了。”王春梅愣在原地——这些鸟是她从隔壁村买的种鸟,养了五六年,怎么就犯法了?

原来,费氏牡丹鹦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名单。商丘上千养殖户一夜之间从合法经营者变成“犯罪嫌疑人”。鹦鹉价格从每对200元跌到10元,饲料钱都赚不回来。村里有人把鸟放生,结果第二天发现鹦鹉全饿死在田埂上——人工养的鸟根本不会觅食。

转机出现在2021年。徐州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发现,商丘的鹦鹉养殖涉及数万人生计。检察官没有简单抓人,而是带着养殖户的联名信去了北京。

四个月后,政策来了。国家林草局发文件,允许人工养殖的鹦鹉戴专用脚环销售。商丘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开始挨家挨户登记:

每只鹦鹉都要录入父母、祖父母的信息政府免费发防伪脚环,扫码就能查养殖户信息简化办证流程,养殖户再也不用偷偷卖鸟

王春梅记得领到脚环的那天,她蹲在养殖棚里给每只鸟戴环。小孙女问:“奶奶,这是给小鸟戴项链吗?”她笑着摇头:“这是给它们办身份证呢。”

现在的商丘养殖户,手机里都存着两个二维码:一个是收款码,一个是鹦鹉脚环的溯源码。

生活上的改变

以前卖鸟要半夜联系中间商,现在直接在政府搭建的平台接订单残疾养殖户陈伟(化名)开了网店,月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六十岁的李大爷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每天直播喂鹦鹉

收入上的数字

一对鹦鹉从最低10元回升到80元养殖户年均收入增加5万元2023年全市鹦鹉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

最让王春梅安心的是法律保障。去年她带着脚环标识去外地参展,有顾客当场扫码验证。“以前卖鸟像做贼,现在能挺直腰杆做生意了。”

转型不是一帆风顺。不少养殖户和我聊起现实的烦恼:

脚环成本:虽然政府补贴后每个环0.3元,但大户一年还是要多花上万元技术门槛:六十多岁的张婶记不住扫码录入系统,得等儿子周末回家帮忙市场波动:前些年疫情导致运输受阻,死了300多只雏鸟

但问起后不后悔养鹦鹉,所有人都摇头。王春梅算了一笔账:大儿子读大学的学费、家里新盖的平房、给老人看病的钱,都是鹦鹉换来的。“只要合法养,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商丘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一群普通人在政策帮助下找到出路。几个值得记住的细节:

村委会每月组织养殖培训,教大家防疫知识和法律常识政府给贫困户提供无息贷款买饲料检察官定期回访,防止有人收购野生鹦鹉混充家养

一位基层干部说得实在:“老百姓要吃饭,生态要保护,我们就是在找平衡点。”


傍晚的商丘农村,养殖户们正忙着给鹦鹉添食。鸟笼上反光的防伪脚环,映着夕阳的余晖。这些曾经引发争议的小鸟,如今成了千家万户的“饭碗”。

王春梅的手机突然响了——北京客户下单50对鹦鹉。她利落地打包好鸟笼,在快递单上工整写下:“合规养殖,扫码溯源”。这是她最骄傲的八个字。

来源:自由哥鹦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