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长空:记八十年前恩施那场惨烈空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5:03 2

摘要:有人说,抗战时期,恩施一直未被日本侵占,作为大后方,能有什么打仗的故事?其实并非如此。抗战时,恩施是湖北的临时省会、第六战区长官驻地,开展了大量为抗战募捐筹粮、组织动员的工作。

2025 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人们又不禁开始讲述八十年前的抗战故事。

有人说,抗战时期,恩施一直未被日本侵占,作为大后方,能有什么打仗的故事?其实并非如此。抗战时,恩施是湖北的临时省会、第六战区长官驻地,开展了大量为抗战募捐筹粮、组织动员的工作。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就在恩施上空,中国军队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空中交锋。

回望那段血火交融的岁月,恩施上空那场惨烈空战,仍如刀刻般铭刻在历史长卷中。

1943 年 11 月 21 日,中国空军以血肉之躯捍卫鄂西天空,三位年轻飞行员用生命谱写了壮烈的抗战诗篇。

空战中牺牲的三位烈士事迹

湖北省政府于 1937 年开始迁往恩施。陆续迁来的省政府机构如下:

湖北省政府,驻恩施城东郊土桥坝,与第七行政督察区公署合署办公;省政府秘书处,驻土桥坝桐梓湾赖文安宅(将军山东侧);民政厅,驻土桥坝横街头赖氏老祠堂(今湖北民院附属医院旁);财政厅,驻土桥坝黄家峁子赖敏斋宅(原恩施高中旧址);教育厅,驻土桥坝桂花园赖贯应宅;建设厅,驻土桥坝老鼠坝赖贯之宅(今土桥加油站侧);临时参议会,驻土桥坝龙洞艾氏祠堂。

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

第六战区长官陈诚虽兼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但他 1941 年才来到恩施。

湖北省临时省会迁至恩施后,日寇开始疯狂轰炸这座处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山城。

据统计,自 1937 年底至抗战胜利,日机先后 27 次、共 228 架次对恩施进行轰炸,投弹 530 余枚,炸死 153 人,炸伤 327 人,炸毁房屋 929 栋。

1944年7月8日,日军对轰炸恩施机场战况通报

尤其是 1941 年 4 月 30 日,日军在地面间谍指示下,投下重磅炸弹,将位于鼓楼街施南府旧址的恩施地方政府——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公署全部炸毁,迫使七区公署迁往宣恩县晓关。

初期,我们没有迎战飞机的能力,只能依靠架设在地面的高射机枪进行防空。

当时,我军没有高射炮,且高射机枪射程有限,因此防空阵地只能设置在恩施城内最高的街区——施南镇(现六角亭办事处辖区)。

这里海拔450米,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修建一座鼓楼,用于鸣鼓报时。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驻军拆除鼓楼,先用水泥条石修筑了一条战壕,后又将其改建为石造八角形城防地堡。地堡四面设有枪眼,内部还修筑了旱井,常驻一个排的军队。

1939年,日机炸毁此地。1941年,地堡被改建成亭。该亭高6米,呈六角形,亭基分两层,一层高1.5米,二层高1米,外围砌着条石,内部夯土。亭内为环形通道,外置盆景。亭下外围镶有直径15米的圆形石墩,仅东面有门,下设五级石阶。这便是六角亭地名的来历。

由于防空设备落后,又没有制空权,恩施成为日本军机肆意肆虐的地方。

抗战时日本军机轰炸恩施的照片

在此情形下,人们痛定思痛。1938年,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湖北省分会开始向恩施人民劝募集资购买飞机。

恩施区设立了一个劝募总队,所辖八个县各设一个劝募分队,由县长兼任队长。县以下各乡保再设支队,比如利川县就设立了二十五个支队。

抗战时位于后山湾的飞机坑位

当时,整个恩施地区总人口不足两百万,百姓收入微薄,生活困苦,劝募工作困难重重。于是,各级政府采取传唱歌谣的方式进行宣传动员。

例如,利川县当时的献机歌谣是这样唱的——

干戈满布阵云横, 祸始总缘利字生。

争地争城兴亡事, 不堪回首话古今。

杀敌利器想从头, 戢矢橐弓信有由。

陆海权威把不住, 遂向空军借一筹。

铁鸟翔翱上九霄, 青天霹雳撼扶摇。

世间许多干净土, 可怜陆沉一片焦。

兵车千乘几人回, 十万艨艟走不开。

应运而生立体战, 须知胜利自天来。

一县一机快输将, 长驱直驶向扶桑。

指日大嚼岛夷血, 史册留得姓字香。

男儿志气本凌空, 而今居然乘长风。

朝从蜀道朝天阙, 瞬息飞集东海东。

机首缨取倭奴主, 归来献馘第一功。

抗战时期恩施军民正在修建公路

当时的标准是每人捐大洋一元,因此称为“一元献机”。计划目标是每县购买一架战斗机,称作“一县一机”。

一架飞机的价格约二十万元。恩施八县经过七次劝募,终于圆满完成“一县一机”的目标。其中,募捐最多的是利川县,共募得八十万零二千三百元零七角;最少的鹤峰县,也达到了三十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七元一角。人均实际捐款超过了三元。

1940年6月,宜昌沦陷。陈诚率领国民党第六战区大批军政要员来到恩施,将司令长官部设在城郊龙洞湾。

第六战区管辖鄂西、鄂中、鄂南、湘北以及湘西、川东、黔东地区,拥有5个集团军,总兵力30多万人。至此,恩施不仅是湖北的临时省会,还是川鄂湘黔4省81县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更是拱卫重庆的重要屏障。

抗战时第六战区辖区图

陈诚抵达恩施不久,即1940年10月,日军开始调集重兵进攻恩施。面对退无可退的严峻形势,陈诚率领第六战区将士,在恩施的崇山峻岭间与敌军周旋,利用地形优势展开游击战。

恩施城北的龙洞是一个天然溶洞,深达数公里,内部空间开阔。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就设在这里。陈诚、孙连仲等将领在此不仅指挥了常德会战,还组织民众修通宜昌至恩施的公路,并在宜昌与恩施间构筑了多道防线。

鄂西会战前第六战区将领在龙洞讨论作战部署

龙洞石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抗战到底”的标语,洞内还留存着当年的作战室、电报房遗迹。

在陈诚的作战生涯中,恩施是他构筑的最坚固防线。这里不仅有效利用了崇山峻岭的地势,更成功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每次战斗打响,当地土家族、苗族群众都会自发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送粮送药。有个叫田家坝的小村庄,全村青壮年都奔赴前线,最后活着回来的不到三分之一,这里见证了太多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抗战时恩施民夫向前线挑运物资支援鄂西会战

此后近四年时间,日军在宜昌、恩施一线未能前进一步。

全面抗战进入第六个年头,新上任的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打算在鄂西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

要说这横山勇脾气倔强。去年他在长沙被薛岳打得狼狈不堪,却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想变本加厉挽回面子。他将目标锁定在鄂西,认为只要在此撕开一个缺口,就能突破川东,直捣重庆,威逼蒋介石投降。

面对敌人的强势进攻,陈诚率领第6战区第29、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5个师共30余万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油画:鄂西会战

战斗的第一阶段,孙连仲想借鉴薛岳的天炉战法,即引诱敌人深入,再进行反击,最终包围并消灭日军。

然而,日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以 73 军为核心的川军王瓒绪的 29 集团军,在安南战区迎战日军 39 和 58 师团;由黄埔嫡系部队构成的 10 集团军,在枝公战区迎战日军第 3 师团、11 师团和 13 师团的攻击。结果,因指挥混乱,我军遭受重创,伤亡惨重,战斗力大幅下降。

好在将士们作战顽强,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据日军统计,8 天时间里,他们共阵亡 168 人(含将校 13 人),负伤 638 人(含将校 32 人)。

驻扎恩施的部队赶往前线集结参加鄂西会战

1943 年 5 月 12 日晨,日军发动了第二阶段战斗。第 6 战区各部队面对敌人海陆空的强大火力,伤亡惨重。虽也消灭了部分敌人,据日军统计,日军阵亡 81 人(含将校 5 人),负伤 279 人(含将校 17 人),但宜昌最终还是被日军攻占。

无奈之下,陈诚只好从滇西乘机赶回恩施,亲自指挥这场战斗。

抗战时陈诚在恩施龙洞湾指挥所指挥作战

横山勇计划让第 39 师团推进到西流溪,第 3 师团攻占长阳,13 师团进驻都湾镇。等这些部队占领清江两岸后,防守宜昌的 13 师团野地大队也会从长江南岸向西进攻,目的是堵住石牌守军向西撤退的通道。

面对敌人的分进合击战术,陈诚调整了战术部署。他将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选择以石牌要塞为战略支点,集中 18 军重点防守要塞,让外围部队顽强阻击,逐步削弱日军力量。当日军被成功引诱到渔洋关与石牌要塞之间的区域时,我军随即由防御转为进攻,最终在长江西岸一举歼灭敌军。

参加鄂西会战的恩施将士在行军途中

另一方面,陈诚决定与敌人打消耗战。他亲自前往战场慰问一线部队,还与民伕队一起,从恩施将粮草、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战场。

据统计,在整个战役中,恩施地区共组织兵源10万多人,出征民夫61万多人,征集民工110万人次。在国民党中,如此发动“人民战争”的情况十分罕见。

陈诚(背立者)视察参加鄂西会战的抗日部队

21日凌晨,日军第13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7旅团率先行动,企图击溃第6战区在宜昌对岸长阳地区的第10集团军、江防军主力。日军第3、第13师团分别向当面守军阵地发起进攻。

自23日拂晓起,除占领宜都的日军野沟支队及伪军仍留原地警备外,日军第39、第3、第13师团集中全力,分别向第10集团军及江防军正面展开全线攻击。

鄂西会战要图

我军在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根据长官部的部署,逐次抵抗并转移。

24日,日军第39师团进抵西流溪,第3师团攻占长阳,第13师团攻占都镇湾。各部均到达清江南北两岸地区。战场中心转移至清江、石牌间地区,江防军成为整个会战的焦点。

25日,从恩施补充上来的第79军、第74军以及第30军增援到位。趁日军第11军向石牌—木桥溪一线追击江防军之时,陈诚组织第6战区全面反击。

从恩施赶去的参战部队抵达鄂西会战营区

陈诚采用防守反击战略。他先令精锐部队十一师在石牌浴血固守,让日寇无法前进一步。随后,调集主力从侧翼包抄,同时切断敌人补给线,致使日寇阵脚大乱。

前线的鬼子兵饿得眼睛发绿。有个日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已经三天没吃到正经饭了,今天好不容易抢到个地瓜,还没啃两口就被班长没收了。”

日军原本打算速战速决,却被拖成了持久战。横山勇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率领十万精兵、两百架飞机,为何在中国第六战区这块“硬骨头”上啃了四十天还啃不下来。

到29日,眼见实在撑不住了,横山勇只得咬着牙下达撤退命令。

陈诚决定趁势追击。第13师团后卫部队被第10集团军新23、第55、第98和第121师各一部包围于磨市。经5日、6日两天战斗,日军第13师团救出被包围部队。

鄂西会战中前线的激战情形

独立混成第17旅团前往宜都方向增援,途经磨盘洲西南的裴李桥(培驴桥)时,与74军第51、第58师遭遇,大部被歼,成为这次会战中日军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

6月4日,第6战区部队收复所有曾一度被日军侵占的地区,双方恢复到会战开始前的态势,鄂西会战结束。

战后,陈诚报告共歼敌2.5万人,其中大部分战果来自第三阶段。

令人费解的是,战后日军统计显示,在第三阶段战斗中,日军仅阵亡286人(含将校10人),负伤1149人(含将校74人)。战损仅与第一阶段相当,显然日军故意隐瞒了很大损失。

陈诚在恩施龙洞湾与第六战区将士慰问团成员合影

1943 年 6 月 29 日,时任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抵达恩施。陪同蒋介石前来的有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原计划宋美龄也一同前来,后因故临时改变行程,由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纬国陪同。

蒋介石视察恩施抗战工作留影

为迎接蒋介石莅临,陈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先是在省训团内新建一座西式风格的大礼堂,取名“中正堂”,场内可容纳数千人开会。

6 月 30 日,装修一新的“中正堂”举行了“国民政府成立纪念周”及“中正堂落成纪念大会”。蒋介石出席大会,并在致辞中盛赞陈诚推行的“新湖北建设”卓有成就。同时,他号召全国学习湖北的“革命”精神,做到作战与建设两不误。

7 月 1 日上午,“第六战区军事检讨会议”在恩施中正堂如期举行。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长时间讲话。

蒋介石在讲话中高度评价鄂西会战,称鄂西大捷足以与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媲美,甚至公开喊出“六战区第一”的口号。

蒋介石在恩施接见第六战区部分军官

下午,蒋介石亲自表彰大批有功将士,宣布授勋将领名单。陈诚、孙连仲、郭忏、方天、罗广文、胡琏、刘云瀚、赵秀昆等被授予国民政府最高勋位的“青天白日勋章”,其余 87 位将士获宝鼎勋章,152 名将士获云麾勋章。

获奖人员众多,足以证明此次名为鄂西会战军事检讨会议,实则是一次祝捷大会。

此次来恩施,蒋介石携带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大批新闻记者。会后,国共两党都对此会进行公开报道。尤其是国民党在恩施的新闻通讯社、报社及各广播电台,连篇累牍地向世界传播。

清江桥抗战时一度改名中正桥

此后两天,蒋介石在恩施接见了孙连仲、朱绍良等军政官员,听取了利川县长于国祯等湖北地方官员关于各地支援抗战和推行新生活运动的汇报。

据说原计划蒋介石要视察第六战区一些地方,但因要筹备参加与罗斯福、丘吉尔会面(斯大林后缺席)的开罗会议,便匆匆结束了恩施行程。

7月3日下午4时许,蒋介石一行乘专机离开恩施飞回重庆。

据悉,日本方面原计划派飞机轰炸恩施,对蒋介石实施斩首行动。然而,派出的间谍刚了解清楚蒋介石行程,他就已回到重庆,从而躲过一劫。

不过,此次会议传出的内容令横山勇大为恼火。面对恩施这个日军眼中“必拔之钉”,横山勇叫嚣:无论如何也要对恩施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报复性轰炸。

抗战时的恩施机场

当时,日本大批飞机都派往了东南亚战场,华中方面军的战机捉襟见肘。直到11月初,横山勇才凑齐了39架零式战机 。

1943年11月21日清晨7时,日军39架战机分四批直扑恩施。其中,27架新型F-44驱逐机负责护航,其余12架为挂满炸弹的轰炸机。日军妄图一举摧毁恩施这座战略要地,一雪鄂西会战失败之耻。

当时,在美国“飞虎队”的帮助下,第六战区在恩施建立了自己的空军——中国空军第11大队。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机,中国空军力量不足。第11大队仅有8架柯蒂斯P-40B战鹰。但为保护恩施城,8架战机全部升空迎敌,一场以寡敌众的生死搏杀就此展开。

首轮,日军出动8架F-44驱逐机,护送一个小队的3架轰炸机。

在一对一的空中绞杀中,中国飞行员无畏迎击敌机,取得不俗战绩。仅四十多分钟,就击中日机4架。其中,一架F-44驱逐机中弹后坠毁在恩施城南天桥附近。另3架中弹日机,与4架未中弹的驱逐机一道,保护3架轰炸机狼狈逃逸。

恩施抗战陈列馆中收藏的英雄纪念碑文

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日机相继飞临恩施上空。我军飞机以一敌四,在空中与日机殊死搏斗。

空战从上午8时持续至11时,恩施的天空被硝烟撕裂,战局惨烈。中午时,我军3架战机不幸被日机击中,坠毁于城东土桥坝将军山,飞行员颜泽光、周福心、张传伟壮烈殉国。

此时,日机油料基本耗尽,不得不护着轰炸机返航。日军轰炸机在混乱躲避中,仅胡乱投下5颗炸弹,大多扔向城郊荒山野岭,基本未对恩施城造成太大破坏。

1. 颜泽光,西康雅江人。1937 年投身空军,飞行时间达 1300 多小时,先后在重庆、桂林、鄂西等多个战场参战,取得击落各型敌机 11 架的战绩。殉国前升任第 11 大队第七分队队长,年仅 28 岁。

2. 周福心,江苏南汇人。1940 年从空军军士学校毕业,飞行时间不长。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毅然驾机参战,并在此次空战中击落日机一架。牺牲时年仅 24 岁。

3. 张传伟,安徽郎溪人,是周福心空军学校的同届同学,年龄更小,牺牲时未满 23 岁。他参加训练时间短,稚气未脱却以热血书写忠诚。

三位烈士牺牲后,恩施人民万分悲痛。失事当日,数以百计的百姓和军人冒死搜寻烈士遗骸,以隆重葬礼将英雄们安葬在飞机坠落的将军山。

1944 年 11 月,空中英雄牺牲一年后,湖北省政府于将军山正式树立英烈纪念碑。碑高 8 米,由青石雕砌,碑文由时任省主席王东原撰写,详述三烈士“目无强敌,志在千古”的壮举。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方尖碑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政治运动中遭人为毁坏,残石被挪作堤坝建材,仅余铜牌标记遗址。后来,有好心人捡到几块碑的残块,现存放在恩施抗战纪念馆内。

恩施抗战陈列馆中收藏的三块英雄纪念碑残片

如今,遗址荒草萋萋,英雄忠骨不知所踪,唯余山风低吟往事。

80 年沧桑巨变,将军山下的居民多已不知这段历史。但绝大多数民众希望尽快重修烈士纪念碑,他们说:“复原纪念碑是民心所向,更是传承抗战精神的火种。”

将军山之名,传说源于古代驻军将领。80 年前,三位本可成为将军的青年,以生命为这座山赋予新的意义。他们的牺牲,不仅是恩施的伤痕,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恩施11.21空战牺牲烈士纪念碑遗址

值此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重建纪念碑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誓:英雄之名,永不可湮;护国之心,代代相承。呼唤铭记:让英魂不再沉寂!

来源:爱讲文史故事的老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