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箱,那个做饭烧柴火用的拉风,小时候在姥姥家、姑家姨家拉风箱,烧火时候给灶台吹风,增加氧气,助燃,感觉挺好玩的。 袜托板儿,补袜子用的,专门为了补袜子,不然补出来抽抽巴巴。
看着这些熟悉的照片,岁月真是无情啊。 老式缝纫机,那个产自日本胜家公司(SINGER)的长梭勾线工作原理,如今已难得一见。
风箱,那个做饭烧柴火用的拉风,小时候在姥姥家、姑家姨家拉风箱,烧火时候给灶台吹风,增加氧气,助燃,感觉挺好玩的。 袜托板儿,补袜子用的,专门为了补袜子,不然补出来抽抽巴巴。
以前用来补袜子的撑架儿,我至今还留有一个做纪念。 拨锤子,不是打麻绳的,是捻羊毛毛线用的,打细麻绳是拧车。
东北叫提灯60,70年代没有电用它照明。 搓衣板,我还保留一块,现在被洗衣机替换,现在迠洗衣他用石板材代替了。
篦子,这个老物件已经消失多年,40年前家家都有,因为那时候头上还有虱子和虮子。 小时候头上长虱子,我妈用这个给我梳几下,虱子就全梳下来了。
28大杠儿童专座,那时候这样的车子,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那时候我小学,我爸就把我放在横梁上坐着,屁股都要掉下去了,然后在往上窜两下。
好怀念啊。 连枷,是当时粮食收获主要脱粒工具,家家都有。
小时候家里有长棍连枷,打大豆用。 农材收麦子时用半脱离麦子的工具叫,我国大部分省的民村都在用。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生的都不会打连枷了,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随着农业科学化,这种传统农具将会退出历史舞台,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将不知道有这种农具。 谁用过这种铅笔盒?可惜啊…让我想起以前的动画片,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满满的回忆!
希瑞(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黑曼,火达克。 烙馍是一种特色传统面食,源自中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楚汉时期项羽兵败,被韩信围追堵截,饥饿劳累。 韩信为毁坏项羽名声,让人设计“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尽快做出些吃的,摆放在楚军必经之路。
楚军虽饥饿,但无钱购买,便忍饥离去。 项羽路过,也因未带钱离去。
后来兵去饼留,百姓效仿制作,并因“捋捋摸摸”而称之为“烙馍”。 谁还记得这种煎饼熬子?我记得我家以前有个鏊子,我奶奶有时烙煎饼吃,我表弟回家后跟我姑说在姥姥家吃纸,话说这事有三十多年了,早都物是人非了。 但它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搪瓷盆,还是搪瓷制品好,我还喜欢用这些东西! 曾经每家都有一只的搪瓷盆,搪瓷盅盅比不锈钢缸缸、塑料罐罐要好,我喜欢用搪瓷盅盅装有盐的食物,觉得安全,觉得搪瓷表面不与盐等调料品发生化学反应。
避孕套,以前小推车的都有卖的,就是给小孩吹着玩。 皮很厚,吹好了有个十几斤大西瓜那么大。
还是小时候单纯,毕竟,就以为那是个正儿八经的气球。 矿石收音机,在知识贫乏的农村,劳累了一天,吃罢晚饭,躺在炕上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在它的陪伴下,使我度过了那段十分寂寞的时光。
那个年代,收藏糖纸,怎么会全国统一的?记得下课了,和同学一起欣赏各自收藏的糖纸,是满满的炫耀感。 草珠子门帘,小时用线串连起来挂在手挽和脖子上,冒充项链手链玩。
在以前农村乡下,河堤岸边,到处都是,现在没有了,绝了种。 以前(六七十年代)小孩子,摘下串起来玩,戴在手上。
回不去的童年! 你们那都叫它什么?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干啥用的。
来源:知识文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