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创作者只需输入简单指令,AI就能快速输出海量素材,甚至一键生成完整作品。创作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AI起号秘籍"等教程也在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以往,打造一个优质账号,从选题策划、内容撰写,到素材收集、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耗时耗力。但A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如今,创作者只需输入简单指令,AI就能快速输出海量素材,甚至一键生成完整作品。创作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AI起号秘籍"等教程也在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近日,“AI起号,条条是爆款”的笔记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与此同时,还有大量靠AI起号的账号被待价而沽。
在众多起号教程中,有分享者透露:“平台对AI内容有限流机制,可以通过‘降AI率’处理,比如人工微调画面细节、混合真人配音等。”这意味着,尽管平台推出了AI检测工具打击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造假,但“起号人”仍能通过多次垫图、PS修图等技术手段绕过审核。
在社交平台上,法治网记者注意到,一些靠AI批量生产虚假内容、积累了几十万粉丝的账号,被转卖后,买家可以继承粉丝数,并通过带货和直播盈利。
据业内人士披露,目前在账号买卖市场,AI起号、AI内容生成的账号占比近半,其多集中在所谓的“颜值”赛道,粉丝数从几千到上万不等,成交价格约为粉丝数量的10%。起号成功后,多数账号会隐藏前期用于引流的内容,转而进行电商带货、售卖“养号”课程或转卖账号获利。
(图源:网络)
其中,“三无账号”(无实名、无账号违规和无作品违规)最受欢迎,大部分AI起号账号更容易满足这些条件,达到一定粉丝数量后,就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
(图源:网络)
在利益驱使下,账号交易形式愈发隐蔽。部分MCN机构以“内容托管”名义接手AI起号成功的账号,每月收取账号流水分成,实质是规避平台“禁止账号交易”的规定。某论坛上甚至出现了“账号期货”交易,买家提前预订3个月后的万粉账号,首付30%定金,待账号达标后完成交割。
(图源:网络)
据报道,今年4月,湖北襄阳市樊城区检察院通报一例通过收购-出售社交平台账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例,因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收售账号双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用AI起号后再转卖账号,这种行为如何定性?是否构成违法?
在接受法治网记者采访时,《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数智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悦律师认为,樊城区检察院通报的案例中,实际上追究双方刑事责任的原因并非在于用AI起号或倒卖账号,关键在于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些账号从事诈骗活动。
“AI起号行为本质是利用算法通过快速高频发送视频或文案,来获得平台流量推送,某种程度上或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但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有些行为很难区分责任边界,因此不建议对这种新兴领域和技术过于‘严打’。但是如果有机构大量地接手AI起号的账号并进行账号转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则应追究相应法律责任。”李悦律师表示。
面对此类AI起号并转卖账号获利的问题,多数社交平台明确禁止账号转卖,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图源:网络)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研究员陈兵教授指出,“AI起号再转卖账号行为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即将于2025年9月1日生效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强制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注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绕过平台AI检测打标进行起号将被视为违规行为,而针对此类活动买卖双方的权责边界与处罚力度还需进一步明确。”他认为,应加大AI伦理、技术标准及法律规则三者之间的联动,做好软法与硬法之间的协同。
针对“起号人”通过技术手段(多次垫图、PS修图)轻易绕过平台AI检测问题,陈兵教授分析认为,当前AI检测多聚焦图像像素分析,检测维度单一,缺乏跨文本、图像、音频多模态的关联分析能力,难以应对长周期、技术性高、隐蔽性强的AI起号行为。
对此他建议,平台可从三个方面优化审核策略:一是强化多模态AI检测能力,结合声纹识别、语义分析和画面匹配技术,动态调整检测策略,有效识别不断变化的起号手段;二是建立"AI+人工"分层审核机制,AI完成海量内容快速预判后,针对疑似AI起号、敏感领域或高价值账号启动人工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AI系统,提升AI审核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三是加强对账号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监测与分析,重点追踪账号清空历史内容、修改昵称等信息变化,及时发现异常账号和潜在的AI起号行为。
“另外,对于AI起号行为等相关的监管治理,我认为还是要持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为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提高区别能力,对于哪些是技术开发应用的市场化行为和表现、哪些是‘打擦边’、哪些是明显违法行为,需要分类处置。”陈兵教授强调。
来源:云南政法一点号